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史霖 《传媒》2001,(10):26-30
我专程来到小岗,采访这个曾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地方. 在大包干发起人严俊昌、严宏昌、严立学家中,我见到了一张张小岗村和小岗人20年来珍贵的历史照片,其艺术性、新闻性和历史价值让人震颤."这都是汪强拍的."严宏昌向我说明.  相似文献   

2.
宋玉红 《档案天地》2012,(12):10-10
父亲虽然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却永远地定格在我生命的记忆里。为纪念父亲去世三周年时,我精心地把父亲生前的照片,一一整理成一本本专辑照片档案,每当看到父亲生前的照片,便使我不由地追  相似文献   

3.
母亲离世后,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父母留下的照片非常少,1949年以前的几乎没有. 记得小时候,曾看到过父亲穿着长衫、戴着圆形眼镜的一张照片.之所以印象深,是因为1967年底"造反派"来抄家,照片被当作罪证搜走了,而且一定是搞丢了,因为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那张照片.那是个寒冷的黑夜,"造反派"抄完家,就把父亲押走了.他被押出了家门,再也没有回来,那年我十四岁.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是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50周年。父亲霍振礼作为一位核试验老人,带着几分自豪,拿出保存的几张照片给我看,讲起了他当年刚进科技档案工作大门的故事。照片共四张,一张是首次核试验的烟云照片,是国家公开发表过的,但是他在现场直接看到了那一瞬间的壮观景象;一张是他参加首次核试验现场的工作照;一张是庆祝宴会请柬;还有一张是核试验绝对保密时期的"祝寿照"。父亲讲的故事自然也离不开这几张照片。  相似文献   

5.
<正>父亲的床底下落了厚厚的灰,可从不让打扫,生怕我们弄坏了什么东西,我一直很好奇,下面放着什么宝贝呢?每次问父亲他都说你们别碰就行了,到时你们自然会知道。1990年9月,父亲从高级工程师岗位退休后,有天我看见他从床下拖出一个破了皮的小皮箱,把皮箱擦干净后,拿出一把钥匙打开了那只尘封已久的小皮箱。“你不是一直好奇,这箱子里装着什么吗?来,过来看看。”原来里面装的是一本厚厚的相册。他推了推老花镜,轻抚着一张张照片,开始向我讲述一个个关于建桥的故事,我的记忆也被这些老照片不断勾起……  相似文献   

6.
湖北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赵枫家中,有一个他父亲生前使用的黑皮包,里面装着原国家主席李先念1951年8月24日亲笔签署的通行证,另有一个装通行证的信封和二枚纪念章.  相似文献   

7.
少时难忘     
凡没落的封建大家庭有一个通病--老家儿死后,子孙都要变着法儿地闹着分财产.我家虽已是山穷水尽了,但也不能免此一难.发难的是我的六叔祖,他的为人实在不敢恭维,我曾祖活着的时候常骂他"没来由".他找上门来,兴师问罪,对我祖父说:"父亲死后,母亲(续弦的)把家中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钱都归了你们大房,这不行."我祖父气坏了,向他连解释、带保证,说:"母亲什么东西也没给我们留下,我也从来不问她财产的事,更不用说私下给我们钱了."我六叔祖还不依不饶,指着祖父屋里墙上挂的一张画说:"这张画不就是值钱的古玩字画吗?"这可真应了我曾祖的那句话:"没来由".这张画挂在那儿不止一两年了,又不是现在才分来的.  相似文献   

8.
陆哨林 《出版史料》2009,(3):124-127
今年第一期《出版史料》有吉少甫同志的遗稿《对一张老照片的回忆——答黄宝殉之女黄川问》,特别是那张“老照片”,让我感到特别亲切,因为我也保存着父亲遗留下来的同样的这张照片。照片中的许多人是我父亲出版生涯中的老朋友,有些还是他走上进步出版道路的引路人和支持者,都是我崇敬的前辈。  相似文献   

9.
这张父亲受到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照片珍藏在母亲的箱底.  相似文献   

10.
放牛娃的搏     
右边照片上的人叫郭土改,不用问便知是土改时生的。他出身贫寒,年轻的父母刚从战争与饥饿交织的旧中国挣扎出来,即逢盛世,又得一子,欣喜之余,给他取了这名字。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他七岁那年,父亲被“大跃进”时期的一场洪水吞没了。此后,他便跟着母亲开始了漂泊不定的生活,不少时候,母亲不得不把他寄养在亲戚家中,他只能在为亲戚家放牛的间隙里,断断续续地念些  相似文献   

11.
一天,先生用手机随手拍下一张85岁的老父亲和81岁的老母亲的照片,我将它冲洗出来,放在家庭照片档案里.父亲因心梗做支架手术住院八天后,回到家,直接坐到81岁母亲的跟前,照片上父亲与母亲双眼对视,膝盖顶着膝盖,面部表情极其认真,对面卧室的窗户,久违的阳光,穿过两位老人的中间,父亲花白的头发熠熠闪着银光,桔色的外套衬着红润的肤色,面带微笑地说着什么,母亲向父亲方向倾斜着身子,全身心听着,整个画面温暖温馨.  相似文献   

12.
骆大洪 《新闻界》2001,(3):58-59
作为一名乡镇报道员,接待新闻单位来人,和记者一起采访是常有的事,然而,跟新华日报摄影记者程光采访一天,我深深地被他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所感动,他的为人真让人钦佩,叫人难以忘怀。3月13日,程记者来到射阳县合德镇采访,当商量确定采访对象以后,上午8点钟,我和他打的第一站到侨谊纱厂采访技改投入的稿子,车间里,他在机台上爬上爬下,抢拍工人生产的镜头,不厌其烦地拍了一张又一张照片,作为初学摄影的我原来以为拍照片比写文字稿省事多了,不需要动脑筋,看到程记者一丝不苟的工作,使我改变了认识,要拍好一张照片,准确地…  相似文献   

13.
2014年10月13日,一位名叫高露的姑娘来到门头沟区档案馆,把一本名为《我的回忆——难忘的岁月》的书捐赠给区档案馆.她说:"这是我父亲的回忆录."笔者翻开书,两张照片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姑娘指着一张单人证件照说:"这就是我的父亲鲁鸣,原名谭潾,土生土长的斋堂人."接着又指着一张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说:"这是我父亲1964年与领导人的合影,毛泽东身后的这个人就是我父亲."接着高露讲起了她父亲鲁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感谢邀请参加这次会议。刚才汪新来的发言也表达了我的心声,我在这里说两件事。一个是前几天在整理我父亲遗留物品时找出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1938年我父亲在湖南大学图书馆工作时拍摄的。照片的背后留有文字说明。拍照的前一天湖南大  相似文献   

15.
我的母亲     
去年初叶至善先生重病住院期间,他写的《父亲长长的一生》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至善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也是他晚年倾注全部心血用散文笔调写出的、充满爱心和理性的传记著作,受到读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其实,至善先生在写作父亲传记以前,曾经作了充分的酝酿,甚至想到如何把握一部长篇传记的创作。因此他先写了《我的母亲》一稿,作为写长篇传记的“试笔”。后来这部分的内容大部揉进了父亲的传记中。遗憾的是,因健康原因,《我的母亲》一稿没有时间继续写下去。本刊得到至善先生家属提供的这一遗稿,由本刊首次全文发表,以纪念至善先生逝世一周年,并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16.
午休时间,幼儿园小朋友们停止交谈和打闹,摆了二三十张小床的小班宿舍终于安静下来。这时,一个三岁的小男孩从他的小床上一跃而起,跳到了邻床小女孩的身上……老师上前喝止。小男孩笑嘻嘻  相似文献   

17.
"我父亲今年快80岁了,是老军人、老干部,最近这一个月,他吃不好喝不好,为了他的个人档案又操心又跑腿."孙女士心疼地告诉记者,不久前她父亲的一位老战友到家中做客时,带来了一份几十年前孙先生在国棉三厂的档案资料."我还活得好好的,现在竟然见到自己的原版档案了?"孙大爷抚摸着档案里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心里很小是滋味.  相似文献   

18.
走进73岁老人鲁贵如居所,一张湖北革命大学的同学毕业留影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满头白发身子微胖的鲁贵如打开话闸,介绍53年前的这张同学照的来历和他个人追逐人生七彩虹的历程。 我于1929年生于广济县(现武穴市)梅川镇农户家,读过  相似文献   

19.
《现代声像档案》2005,7(1):58-58
我已75岁;这张照片比我还大10岁,算是张老古董了。照片上左边的小男孩是我父亲,中间的短发女子是我的大姑母,右边戴眼镜的长者是我的祖父。  相似文献   

20.
记得我刚当报道员那阵子,一连发稿百余篇,都石沉大海、咨无音讯。正在我感叹“自己不是那块料”时,一位老报道员给我提供了一条线索。说六连有个战士被团里树为“学雷锋标兵”。可当我抓住这条线索去采访他时,他却不大愿意讲自己的事。怎么办呢?第一步,我先与他交朋友,从闲谈中索取报道所需的素材。后来随着友情日益加深,我又展开了第二步,通过深入谈心,他终于向我道出了对谁也没讲的心里话。原来,他父亲早逝,哥哥先天性聋哑,家中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他之所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工作中,与他母亲的那一封封“教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