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综合课。大纲规定:“社会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可见小学社会课不仅要完成知识教学的任务,而且要完成对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那么,在社会课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呢?  相似文献   

2.
小学社会课是一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使小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打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开设社会课,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社会课的“社会性”特点进行教学。其“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小学社会课的教学宗旨是初步实现学生的个  相似文献   

3.
浅谈小学社会课的教法指导黑龙江省佳木斯教育学院满小螺小学社会课是建国以来,首次面向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开设此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和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观察周围社会,...  相似文献   

4.
社会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新的综合课。开设社会课,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有重要意义。怎样才能上好社会课呢?笔者通过实践认为:一、明确社会课的目的要求小学社会课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认识社会为主线,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认识周围社会开始,进而认识祖国和世界,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黄琳 《四川教育》2001,(2):82-83
社会课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儿童的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第一阶段,小学阶段则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转折点。社会课的功能就是正确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现象、认识社会规律、明确社会职责、规范社会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相似文献   

6.
社会课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儿童的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第一阶段,小学阶段则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转折点。社会课的功能就是正确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现象。认识社会规律、明确社会职责、规范社会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小…  相似文献   

7.
小学社会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综合课。大纲规定:社会课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以及法律等常识。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社会常识;培养他们正确观察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社会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综合课。大纲规定:社会课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以及法律等常识。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为此,笔在小学社会课教学中进行一些探索,形成了立足基础性、渗透教育性、着眼主体性、发展性的教育思路,使课堂教学渗透素质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9.
社会课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新开设的一门综合学科。这门课的开设,标志着我国小学的课程设置由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们认识到,小学社会课在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落实素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学中应该注意发挥学科优势,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一、社会课的教学目标符合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社会课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社会课教学,要使小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0.
“重视实践性原则,让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学习社会常识,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这是编写小学社会课教材的指导思想之一,也是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点。大家都知道,实践性原则是各科都应遵循的原则,小学社会课更是如此,而教材的编排特点又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是由小学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所决定的。《九年义务教育社会教学大纲》中规定:“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进行爱国主…  相似文献   

11.
舒玮 《文教资料》2006,(6):126-127
社会课是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一门以社会性为本质特征的综合性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一些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社会课是一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常识,培养学生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因此,在社会课的教学中不应局限于教材,教师既要让学生走进社会教材,更要带领学生从社会教材中走出来,去面对社会那一片更广阔的天空。一、加…  相似文献   

12.
小学社会课教学大纲规定: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有关家乡、祖国、世界方面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一规定从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方面明确了社会课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小学社会课以社会为主线,将小学生最需要了解的社会生活、地理和历史知识组成最简单的社会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把社会课教学融于社会中,让社会课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保是我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以及法律等常识。又因为许多教师是在以前教过历史、地理等课程之后转向社会保教学的,所以在社会课教学中就很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用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法,因而不能体现社会课的教学特点,也很难达到社会课的教学目的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小学社会课教学应注重“四性”。一、社会性社会性是小学社会课教学最本质的特点,是区别于其它课程最突出的特征。社会课教学大纲规定:“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  相似文献   

15.
小学社会课教学大纲关于社会课的教学目的阐述了三层意思:一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二是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其中,了解社会常识和培养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进行社会课教学时,要以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育人活动为载体,以全面发展的人生观评价学生,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提高,笔者以为社会课教学应注重“四性”。一、明确综合性1、内容上的综合性社会课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以及法律常识等知识。以社会常识为线索,通过认识周围社会———认识祖国———认识世界的顺序,由近及远,逐步扩大认识范围。2、教学目标的综合性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  相似文献   

17.
小学社会课中包括历史、地理、人、环境等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好社会课,对小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然、铭记历史、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为此,应在社会课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学社会课教学谈□侯秀兰高君一、掌握小学社会课的“社会性”特点新开设的小学社会课是一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小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打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社会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学...  相似文献   

19.
如何增强社会课教学的时代感小学社会课是一门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而事实上,社会生活的变化是难以捉摸的。如何使社会课教学的内容具有时代感,是社会课学习极为重要的方面。朝阳区惠新里小学胡艳辉老师在教学中就非常重视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日本》一课的教学中,没有拘泥于教材中有关日本国家基本内容介  相似文献   

20.
编写小报是小学社会课教学活动的一种好形式,是课程资源的一种开发过程。它不仅促进社会课教学更加开放,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拓宽认识社会的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