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探索解决农民阶级在革命中地位和作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经营巩固和推进农地所有制改革等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阶段中共与农民阶级互动选择的核心内容。这奠定了中国革命成功的基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进程。其经验和成果至今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巨大成就背后的治理经验值得认真进行总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历史经验有助于将党的乡村治理经验提升为理论并转化为党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观察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乡村治理实践,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包含“变与不变”的内在逻辑,坚持群众史观和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演变的“变中的不变”,这种“变中的不变”同时又包含“不变中的变”,即党的领导的乡村治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基本逻辑。从哲学层面对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逻辑进行系统总结,可以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是相通的。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认识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历史发展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自始至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相依相成,它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状况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不仅是实践层面的,而且更深藏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内在的理论逻辑之中。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本身即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理论的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从提出到现实的展开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创新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精神,这一精神将继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的胜利实现。  相似文献   

5.
工农联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这个“农民国度”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过程中不得不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在找到并确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这条中国革命新道路之前,“城市中心论”是全党的共识,毛泽东也曾受到“城市中心论”的影响。中国革命发生了从城市到乡村的重心转移后,毛泽东辩证处理中国革命实践中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关系,中国革命新道路得以开辟;也正是在探索这条革命新道路上的实践,给予了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植根的土壤。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15,(4):12-15
1927年前后,国际社会上出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暂时稳定局面,国内社会乌烟瘴气,广大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苦苦探索中国的出路。毛泽东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的领导下发动秋收起义,他通过对革命斗争的摸索,开辟出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方向,开启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纪元。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前后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结合秋收起义的军事斗争实践,成功地探索出一套改造旧式农民武装、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方法,即通过树立民主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灌输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观念、加强无产阶级革命的组织纪律性、培育军事共产主义作风启迪广大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和道德觉悟,实现旧式农民武装向新型马克思主义人民革命军队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8.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作为具有普遍真理性和实践价值性的思想原则,它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回答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过程中,得以一贯遵循与自觉恪守。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与发展是这一“结合原则”的深刻体现,它融会贯通在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整体之中,构成了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从理论上弄清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与这一“结合原则”的内在相关性,对理解和实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王俊勇 《考试周刊》2012,(9):193-194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路线。虽然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但共产党人认识到了农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促使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在此期间中共中央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农村土地的政策.这些土地政策真实地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的不断探索与创新。经过了土地革命初期的失败与彷徨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已从星星之火发展成了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教育理论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中 ,都非常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走中国式的教育道路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思想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一、教育地位 :从“重要战线”到“关键环节”和“优先发展”毛泽东在论述文化教育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作用时指出 :“学校教育 ,文学艺术都是意识形态 ,都是上层建筑” ,“在革命前 ,是革命的思想准备 ;在革命中 ,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的和重要的战线”。由于毛泽东的教育实践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分别形成了“三大法宝”、“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的理论成果,它们都在历史实践的紧要关头正确回答了如何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问题,成为中国和建设的法宝。  相似文献   

12.
<正> 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迈出的第一步,是从湘赣边秋收起义受挫后“引兵井风”开始的。在此之前,他已萌发了到农村开展武装斗争的“上山”思想。本文试就毛泽东“上山”思想的渊源。付诸实践的起点,以及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关系等问题谈些看法。 一、毛泽东“上山”思想产生的渊源 毛泽东萌发去农村开展武装斗争的时间,可以确定为1927年年中。马日事变后,革命形势日趋紧张,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寻求新的革命出路。中央和湖南省委的一些同志  相似文献   

13.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历史结晶,其具有政治性、人民性、唯一性和原真性的基本特性。分布于革命老区广袤乡村的红色资源,具有经济助推、文化传承、思想教育的多重价值。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可以通过发挥红色资源在乡村基层党组织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人才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革命老区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4.
李文 《青海师专学报》2006,26(3):134-135
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的历程中,党对中国革命力量的认识历经一个过程.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的暴风骤雨中第一次对农民阶级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对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两者相互关系、如何调动农民阶级革命热情等方面的认识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已明确地认识到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并把"土地革命"作为号召广大农民投身大革命的重要手段,在组织上已对农民阶级敞开了大门.从此后,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群体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历经风雨,直至取得中国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15.
1940年,毛泽东对《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进行过第一次修改,这次修改反映了毛泽东在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的关系、中国社会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抗战建国的目标等问题上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过这次修改,毛泽东在上述问题上的认识基本成型。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在伟大的中国革命运动中的历史地位,旨在阐明“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作者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毛泽东晚年的失误,最后说明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具体总体”的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历史经验的哲学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充分分析并肯定了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刘少奇最先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概念,并全面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科学内容,阐明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革命就胜利、不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革命就失败”的结论,为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建国前,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了农村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极端重要的地位,认清了乡村衰败的根源,抓住了乡村问题的实质并以发动和领导土地革命全面改造乡村社会为基点,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同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为中国社会转型中乡村问题的成功解决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