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西方哲学史上,休谟首先把事实与价值加以区分,提出了著名的"是--应该"问题.这个问题对他以后的道德哲学以至当代西方伦理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儿童教育伦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一影响,产生了"是"与"应该"的分离,从而引起人们对"教育追求德性"的意义性质疑.实际上,在教育伦理中,"是"与"应该"是可通约的,追求德性是儿童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吕天成<曲品>之"境",由于受传统诗学"意境"理论的影响,仍体现为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但运用于戏曲领域,充分考虑到戏曲的叙事性质,因此,吕氏之"境",其涵义又包含了一些新的因素.但不能因此就说吕氏之"境"就是一种成熟的戏曲"境界"理论,这从版本学的角度也可以得以充分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断,既是一种称谓表达与价值评判,又触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与品质特征,还关涉中国共产党的主体作为与践行方式,分别构成马克思主义"行"之谓、"行"之实、"行"之倚。从"行"之谓到"行"之实,从"行"之实到"行"之倚,如一个链条那样相互衔接,将马克思主义由内至外、由对象性存在到主导性力量,由可以"行"到能够"行"、由"行"之根据到"行"之实现,一一展示出来,构成一幅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运行图景。"行"之谓是总结性概括、提炼性结论,"行"之实是内在性根据、根本性支撑,"行"之倚是关键性因素、决定性环节,三个层面共同诠释了"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要义与真谛。  相似文献   

4.
考研英语"经济学"领域内的词语使用非常集中,经济话题几乎全部在阅读部分展开.在历年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中,涉及最多的话题就是"经济".2010及2011两年的考题中,经济类话题文章分别出现两篇之多.economy一词及其派生词economic、economics、econonmist在历年考题中共出现了150次,其中economy出现多达40余次.这就意昧着,economy及其派生词在每年的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中,平均出现五次之多,似乎形成了一个考研英语"经济学".学好这门"经济学",成为考生取得好成绩的一块敲门砖.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考研英语中的经济话题几乎全部在阅读部分展开,在相对较难的语言使用部分,尤其是完型填空中很少出现.即使是在阅读部分,也相对集中在传统阅读理解题型中,即Part A单项选择题部分.要想轻松面对这门经济学,淡定源于"高频词"与"经典句".  相似文献   

5.
早期中国的"天"之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信仰是继殷商帝信仰之后出现的一种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从天之源及天帝信仰、诸子经典中关于天之论述、天帝信仰衰落及其对后世之影响三个方面,对早期中国的"天"信仰进行了论述,试图从信仰的角度找到一把打开中国文化的钥匙.  相似文献   

6.
高启安  赵红 《家教指南》2005,2(2):68-73
敦煌文献中出现的"玉女泉"和"都河玉女娘子"之"玉女",实则为一女神形象."玉女"最早为传说中的"青女",亦即"天神青腰玉女",司霜雪.敦煌玉女神之形象不仅与此传说有关,而且融合了华山玉女的事迹,还与早期昆仑神话有一定的联系,与敦煌文献中另一女神"张女郎神"是不同的两个形象.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是一部集汉魏六朝的传闻轶事之作,其出现"哭"的条目共四十余条,<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的哀悼与恸哭,表现了动乱时代中境遇悲惨的士人一往情深、质性自然的情感.在这片哭泣中,我们看到了"此是有情痴"的时代中人.  相似文献   

8.
话说"红颜"     
本文主要考察了"红色"系列词汇--"红颜"一词的意义及感情色彩.通过对"红颜"以及其词语组合的分析,我们认为,总体来讲, "红颜"一词同红色系列词汇一样,年轻、美丽等美好意义是其主流,虽然它也在某些情境中与"祸水"一词结合,出现负面意义,但这毕竟不是主流,对于"红颜"一词的感情色彩来说并没有多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中国沿海地区长期蒙受"海禁"政策之危害,社会经济停滞不前.清朝统一台湾后,当局以"国计民生"为念,果断结束"海禁"政策,转而实施开海贸易与闽台对渡政策,闽台由单口对渡逐步发展到"三口对渡",实现了清代的"三通".这是一项足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决策,顺应了社会发展之潮流,推动了海峡两岸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为台湾经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0.
清代朴学家焦循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论对中国文学史研究有着重大影响.但研究者对焦氏此说的内涵以及焦氏如何提出这一著名的论点,论之未尽.本文从创体与通变的角度阐析了焦氏"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文学史观的内涵,并深入分析了焦氏此论的学术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11.
"诗中有画"是诗歌创作的一种理想,其多种表现形式及不同境界可以从"画意入诗"、"诗形如画"到"诗画一体"诸方面得到体现.诗歌这种古老的艺术在不断更新,其融合绘画元素的突破和发展是一个吐故纳新的开放过程.  相似文献   

12.
冯文炳的《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在新诗性质论上,重视新诗的内容,主张“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在新诗创作论上,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天籁”式、灵感式创作方式极为推崇。《谈新诗》写作走的是中国传统点评式、感悟式的路子,重“趣味”,讲“妙悟”,深得中国古代境界论诗学之精髓,处处流溢着道禅诗性智慧,但也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误。  相似文献   

13.
以朱敦儒词集《樵歌》中所写的明月为切入点,研究其词的风格特色、寄托在词中的情感与思想,及明月所传承的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4.
“思与境偕”是唐代诗人司空图提出的中国诗论的一个命题,“迁想妙得”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中国画论中的命题。这两个命题分别探讨了在中国诗画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艺术想象的特点,体现了诗歌和绘画在想象技巧上的不同,以及在艺术理想上的共通。“思与境偕”要求诗歌创作中的想象收得更紧一些,而“迁想妙得”要求绘画中的想象放得更开一些。这表明了想象不是无法控制的心理活动,而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和操控的心理能力。“思与境偕”的目的是营造“意境”;“迁想妙得”追求的是“传神写照”。在强调意与境、形与神的融合方面,二者产生了共鸣。诗、画艺术采用了不同的想象方式,最终却是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5.
"白洋淀诗群"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的精神内核和美学意蕴都昭示出"永远"的意义,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既修复了传统诗歌美学,又接通了新诗现代主义的脉向。  相似文献   

16.
“诗穷而工”是中国传统诗论中的一个著名论点。然而它却与先秦的儒家文化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先秦儒家对待贫穷的方式是“安贫乐道”。“诗穷而工”与“安贫乐道”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实质上“安贫乐道”的儒家精神正是“诗穷而工”的深层次内核。体现了古代文人在儒家思想和诗歌的地位不断上升互动的过程中,在共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和相似的人生历程上的诗歌美学的集体性认同,是对积极人生、社会责任和生命体验上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汉字“并置呼应”、“此非非此”原则与一首唐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羽在评论盛唐诗之“兴趣”时,没有给出严谨的定义,似为一种缺憾。其实,此乃汉字构字法之特性在汉字文化中的反映。本文论述了汉字“并置呼应”的结构特点及其所包含的二元互动、“此非非此”的哲学内涵,并以杜甫的名篇《春望》为例,对其句篇结构和情理营造作了细读与分析,揭示出汉字组字结构与古典诗歌美学特质的内在联系,表明严羽“玲珑不可凑泊”式的批评是对汉字“并置呼应”、“此非非此”原则的发挥及其相关哲学观念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8.
陆机在前人探寻的基础上,正确总结了诗画功能性上的差异,将绘画抬高到与《诗经》相等同的地位,为古代诗画交融扫清了观念上的障碍;他在《赋》中通过对“物”的作用的肯定与推崇,确立了它在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实际上架通了后世诗画交融的桥梁;对写景要达到“穷形尽相”境界的提出,并用“绮靡”的语言来佐助这种目的的实现,缩小了学尤其是诗画在功能性上的差异,为“诗中有画”传统的形成,首次在理论上铺平了道路,他的观点因他的实践和家世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女神》中“火”的意象的反复出现十分引人注目.首先,“五四”时代精神的泻染及当时东西方思想、文艺思潮的交汇与碰撞的影响赋予“火”以时代精神内涵.而在文化层面上,“火”及其衍生意象又具有深远的文化原型,它们不仅承续楚文化宏大的自然宇宙意象,而且在世界文化的博大视野中也能寻找到其意象之源头与理论依据.本文将从其时代精神内涵与文化原型两个方面试着做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20.
陆游提出并阐释的“诗外功夫”一说,对于诗创作来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诗外功夫”大抵指作家心灵修养和生活实践两个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对“诗外功夫”引申理解:“诗穷而后工”;“情真景真,其词必工”;自然天成为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