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黄昇《花庵词选》苏轼《永遇乐》题下注是一则反映苏轼词学观的词话,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词话中针对柳永的词风俚俗、赋的写法加以批评,主张雅正,主张诗的写法,实际反映了当时词学界提倡词的诗化韵味的艺术准则,可以看出当时词学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教战守策》,是他一组策论中的《安万民》这个大题之下的一个小题。教战守,乃是教民战守;教民战守,乃是安万民之策。所以,欲安万民,必须教民战守,当是苏轼写《教战守策》这篇论文所要阐发的政治见解和主张,亦当是全篇之  相似文献   

3.
苏轼不仅在学、书法、绘画等领域中具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对政治改革也具有极大的热情,曾经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提出过“丰财”、“强兵”、“择吏”等革新政治的主张。其中“强兵”主张充分地反映出他切时、务实的军事思想。苏轼不仅提出了改革时弊、增强国防力量的军事思想,而且在他出任地主官时,一直努力地实践着他的军事主张。对于巩固边防、稳定社会秩序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苏轼一生诗作繁盛,交游无数,留下了许多诗作,其中不乏有感叹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诗歌.苏轼从密州转任徐州,无论是思想还是创作都有着明显的转变.《宿州次韵刘泾》是苏轼赴任徐州路过宿州时所作,表达了当时自己对政治仕途的惆怅无奈之情.通过诗作不仅可以感受到他和友人的真挚情感,亦能窥探他在此时期的思想感情转变.  相似文献   

5.
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与朱熹《学校贡举私议》为各自批判当时教育现状、总结学校贡举得失、系统提出各自教育主张的经典议状,针对不同的社会背景、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苏、朱二人对教育有不同的议革主张,且多有冲突激烈之处.学术分异是苏、朱二人教育议革分歧严重的本质,从个体来看,这是苏轼、朱熹教育思想不合导致的冲突,从学术发展史看,可看作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与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之间的争锋.出于学术思想构成的不同和各自学说主张的存异,朱熹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历来有所批判,朱熹《学校贡举私议》与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便是这种学术分异之下跨越时空的思想争鸣.  相似文献   

6.
苏轼在《次韵张安道读杜诗》中评论杜甫的遭遇时说:“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所谓屠龙手,出自庄子《列御寇》篇:“朱平漫学屠龙……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他以“巨笔屠龙手”来说明杜甫才高而不得用。这一诗句,与其说是评杜甫,倒不如说是用来作为自己的写照。苏轼是作为一位才华横溢、雄视百代的艺术家名满天下,而不是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载入史册的。但在苏轼的论著里,却又保存了许多改革政治的宏词大论;这些政治主张,最后也是一纸空文,不过屠龙之术而巳,对北宋的社会政治改革,不仅没有起什么作用,反而给自己招致了几近杀身之祸。尽管如此,然而苏轼的艺术实践活动,又与这些政治主张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在研究苏轼艺术创作过程中,对这一方面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纵观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几起几落,千锤百炼,最后以“黄州、惠州、儋州”为其“平生功业”而告终.可以说,苏轼一辈子都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搏击,无论获升迁、受贬谪、遭攻击,皆缘于政治斗争.他有一套系统的完整的一贯的政治观点和政治主张.可他在变法与反变法的夹缝中不被人理解,不断遭受排挤打击,一直无法全面而实际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同时,他又是一位颇多见识的政论家.他一生几度沉浮,屡遭坎坷,对民间疾苦深有了解,所以许多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和要求,人口论就是其中之一. 苏轼的人口思想,主要见于《苏东坡集》卷三《策  相似文献   

9.
苏轼知密州时期,创作了《谢郡人田贺二生献花》《惜花》《雨中花慢》《玉盘盂二首并引》等咏花诗。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当时密州的花事之盛,寺院数量之多、力量之大,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等等。虽然苏轼来时,密州是“旱蝗相继”的灾情,但他从黄老思想出发所实行的“贵清静而民自定”的理政思想很快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诗人才有灵感写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咏花诗。这些作品,体现了苏轼知密州时期的际遇以及他的思想状况,对苏轼一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苏轼超然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面临坎坷曲折的仕途遭遇,没有沉沦,在各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是积极进取的“兼济天下”儒家思想和“超然物外”的“超然”思想影响了他,使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并取得文学创作上的辉煌。  相似文献   

11.
苏轼在嘉祐应制举时、王安石变法期间、元祐更化时表现的政治立场有很大变化,其政治命运也因此而跌宕起伏,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科举所累、当时的社会氛围、苏轼本人的忠君爱民的儒家思想等。但其所有的政治主张和表现都归结为忠君爱民的入世精神。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超然台记》一发挥老庄思想,游心物外,对人生达到了思维的把握。但他并没有忘情政治。本认为《超然台记》没有摆脱进退出处的矛盾,实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主要是就探求治道而言的,其核心内容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在“天人”、“古今”两个方面建立起自己的政治思想体系。司马迁继承了孔子著《春秋》以道义的传统,通过撰史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满当时政治思想领域中的各种政治理论,并与历史上寻求治道者相区别.泛出自己的卓越见解。  相似文献   

14.
作为北宋士大夫的代表人物,苏轼将儒学的坚忍、道家的旷达、佛禅的空灵,融合到了完美的境界。然而,纵观苏轼的一生,不难发现儒家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在文学创作中他提出“有为而作”的主张。他的散文体现了儒家经典哲学的精神内涵,即以“道”为理想,“仁”为实现“道”的基础。《范文正公文集叙》是苏轼为《范仲淹文集》所做的序言,分析《范文正公文集叙》可以不仅有助于理解苏轼的散文写作思想,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田 《学语文》2013,(4):49-50
让我们通过两首风格迥异的《江城子》(见卷首)来走进苏轼的世界,一睹其词作中的豪放之风与深婉之情。《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天,当时苏轼自求外放任密州太守,政治上不得志,但他因早年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一直抱着大济天下苍生的理想,所以到密州后,并未因不得志而忘记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16.
苏轼提出“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这一主张有些违背作词的基本原则。从苏轼的作品看,其创作实践并未坚守其理论,有些地方甚至违背了“以诗为词”的主张。从苏轼的主张看,他主张词、诗共源,词只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巳。这将会使诗词出现合流的现象。苏轼“以诗为词”,不仅以诗的题材内容入词,还以诗的创作形式、创作方地广泛入词,这样就使苏轼许多词作常与其诗混淆难分。苏轼把“诗序”入词,结果使他的原有词牌往往被人遗志,反而经常取其词序和中词句当作新词牌名,这并非对词体的革新。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超然台记》一文发挥老庄思想,游心物外,对人生达到了思维的把握。但他并没有忘情政治。《超然台记》没有摆脱士大夫进退出处的茅盾,实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相似文献   

18.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著有《苏东坡集》和《东坡题跋》。 苏轼生活在北宋。这时,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一方面追求兼济天下,另一方面不得不退而独善其身,陷入矛盾之中,在艺术美学上,由追求人的意气功业,走向追求人的心境、意绪,强调人的主观情思,成为当时的时代思潮。苏轼是这一时期封建士大夫阶层和美学趋向的典型代表。他的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学是儒、释、道兼容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苏轼的三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为例,窥探在不同的时期,苏轼清旷风格的不同表现,意在展现苏轼的政治遭遇和他的思想对其词的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说来惭愧 ,我认识苏轼 ,是开始于初中时学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抒发他个人感慨的诗所反映出的这个脱离人民的士大夫孤独形象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我 ,于是我便喜欢起这个当时还只被认为是位普通诗人的苏东坡了。“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何等洒脱 ,何等浪漫 !然而真正理解东坡 ,读懂他的诗 ,还是在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苏轼 ,这个深陷在政治漩涡里的大文豪 ,曾因“才”而飞黄腾达 ,却也因“才”而失意不能自拔。“才华是把双刃剑”这话在苏轼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但是如果有人说仅仅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