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德国博士研究生实施集群化的培养模式。柏林自由大学达勒姆研究院通过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跨学科组织,开展博士生培养和科研工作。在跨学科的科研组织中,科学的战略规划和创新的组织文化体现出"学习共同体"的特质,展现出融合多元文化、汇聚各家思想、讲求科研效率的教育特色。严格的博士生培养和科研项目审查机制为高效公正地开展研究提供了平台。这种新的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博士生教育改革与跨学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教育中的"证书项目"以及"联合学位项目"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中具有典型性。其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机制是:以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科间交流,解决复杂的社会及科研问题,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及转换能力为基本宗旨;以跨学科授予学位、跨学科设置研究项目和方向为基本路径;以专门的跨学科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跨学科师资配备及跨学科提供课程作为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支撑机制。借鉴普林斯顿大学的上述特征,我国高校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中应以尊重学生学习自由为理念,以复杂议题为依托,通过自主开发跨学科学位和跨学科项目、专门的跨学科组织机制建设、"多学科"与"大跨度"的师资与课程资源整合、"高标准"和"全渗透"的跨学科科研训练切实推进博士生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跨学科博士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促进学科交叉的重要途径,而跨学科博士却面临明显的学科认同危机,具体表现为自我认同危机、同行认同危机、社会认同危机等三个方面。学科制度刚性及其局限性、后现代主义学派的仓促解构以及博士评价体系的固化与偏执是导致危机的根源,重构学科认同是跨学科博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重构学科认同不仅需要跨学科博士自身确立获得认同的坚定目标,更需要营造宽容的人才认同环境,最终依靠跨学科与学科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跨学科理念滥觞于美国,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由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的结合与转变不仅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解决日益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当代科学发展与知识创新越来越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以及整体化的趋势,新的知识生产呈现跨学科性的基本特征。知识贵为整体,过度分化的学科知识消解了社会科学研究者对复杂的社会事实与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消解了作为整体的思想活动的能量。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受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与知识创新的驱动而生,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审原有培养"学科守门人"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将跨学科理念融入博士生培养全过程。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逐渐成为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本研究通过对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社科类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理念与实践以及组织制度保障进行研究,为其他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跨学科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然而,学科制度不仅是一套知识生产制度,也是人才培养制度,要在以学科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大学中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活动必然充满挑战。基于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理论考察跨学科博士生教育经历后发现,跨学科博士生面临着高挑战性的知识获取、漫长且高风险的多重投入以及危机丛生的身份卷入,无异于在“钢丝上行走”。高校应着力改进课程体系,强化科研训练,夯实跨学科知识技能培养;推进评价奖励制度创新,给予跨学科人才成长时间与空间;完善导师指导与就业支持机制,坚定跨学科身份认同与职业承诺,以强化对跨学科博士生社会化的支持力度,提升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  相似文献   

6.
作为教育学领域内的“外来者”,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能否适应专业学习环境,建立专业认同,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对13位跨学科考入教育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建构了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专业声誉、专业学习效能感、专业培养环境是影响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主要因素,专业认同对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与专业归属感有显著影响。建议重视专业声誉的学科激励作用,加强积极的心理认知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的专业培养环境以提升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五所研究型大学对在读博士生、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以及毕业博士的抽样问卷调查,探讨了不同责任主体在博士质量影响因素认识上的异同,发现博士生、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以及毕业博士四者均较认同"导师指导"、"学术氛围"为影响博士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在认同"学科水平"、"科研条件"为博士质量重要影响因素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三所美国一流大学的教育学科为例,对学术型教育学博士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其高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包容性大的跨学科的学科方向与专业、纵横交错个性化的课程教学体系、跨学科师资队伍、过程性学业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从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高度设置包容性大的学科方向、打破组织壁垒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搭建“绿色通道”、建立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学术训练系统、健全培养过程中的学业考核质量监控机制,是我国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改革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和博士生教育规模的扩张,博士质量评价的视角逐渐由单一的学术标准向多维度的标准转变.学术逻辑和应用逻辑的冲突交合,学科建制的独立性与跨学科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评价制度学术指标化与利益相关者诉求效益化的矛盾,形成了博士教育质量评价导向的互构逻辑."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博士教育在制度供给、宏观环境、资源支持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多重因素的互动构成了博士教育质量改革新的动力机制.在博士教育由"供给驱动"转向"需求驱动"的发展背景下,迫切需要加强博士生培养过程的管理,推进博士生的跨学科培养,完善博士生分类培养模式,以实现质量与规模的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0.
创建于21世纪初的英国博士培养中心,通过承担博士培养、协同合作及跨学科研究等三大功能,以一种灵活的方式对博士生进行资助,强调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优先问题,重视利益相关者的深度合作,强化拓展博士生的研究能力与可迁移技能,养育了跨学科、跨部门、跨机构合作的文化,重塑了博士教育目标。我国博士生教育应加强用户驱动型的博士生培养,发挥科学研究的聚集效应,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创新跨学科博士培养模式,重视博士生可转移技能培养,调动利益相关者参与博士生培养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打破学科壁垒,通过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提高博士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博士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从本质上来讲,是跨"教育学"与"工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应确立融"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培养目标;制定凸显"跨学科"及"专业实践能力"考核的招生制度;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为核心课程类型,凸显"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多学科来源的、校内外导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团队;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组织体系,理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梳理了当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现况,认为我国现行艺术类音乐领域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和类别,很难适应社会对高层次音乐教育人才的需要,为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强“音乐与舞蹈学”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满足“音乐与舞蹈学”学科专业发展需求,我国亟需设置“音乐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完善音乐人才培养学位体系。分析了设置音乐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从不同的侧面对设置音乐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参考国外培养音乐教育博士生的做法,提出了培养音乐教育博士生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2007年9月颁布的"全国博士质量调查问卷",对五所研究型大学在读博士生、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及毕业博士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博士生、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及毕业博士四者均认同"科研创新能力"、"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为博士质量的要素,但在认同"学位论文质量"、"相关学科知识水平"为博士质量要素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美国工程教育学博士生培养以工程教育学为学科基础,遵循工程学与教育学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逻辑,其实质是技术与人文这两种价值取向的交融。在实践中,跨学科的逻辑表征在工程教育学博士生培养的缘起、目标与招生要求、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研究认为,工程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是美国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创新,我国可借鉴相关的做法,通过深化工程人才跨学科培养理念、组建跨学科培养组织等方式创新工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助力我国“新工科”建设。  相似文献   

15.
柏林自由大学是德国9所精英大学之一。自2003年以来柏林自由大学开启了跨学科集群博士生培养策略,塑造了新的科研范式和博士生培养模式。其跨学科集群中科学的战略规划、高效的研究平台以及创新的组织文化无不体现出"学习共同体"的特质,并展现出融合多元文化,汇聚各家思想,讲求科研效率的特色。通过以柏林自由大学达勒姆研究院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为案例,以学习共同体为理论基础,对其跨学科科研组织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导师联合指导对博士生跨学科培养质量的影响如何尚无定论,对全国22 382份博士毕业生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第一,多学科联合指导对博士生的基本学术能力增值和跨学科能力增值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该效应大于单学科联合指导,且在不同学科领域均得到验证;第二,单学科联合指导仅对人文学科博士生的基本学术能力增值无显著影响,仅对工学和医学博士生的跨学科能力增值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第三,在学位论文为跨学科选题的博士生中,多学科联合指导的积极作用更强,但多学科联合指导的覆盖面有待扩大。为有效提升我国博士生跨学科培养质量,培养单位应加强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制度的建设,促使更多博士生尝试跨学科研究,给学位论文为跨学科选题的博士生配套以多学科的导师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探讨我国博士生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对全国48所研究生院8064名在校博士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博士课程设置应至少遵循强调研究方法训练、与研究方向相结合以及强调应用知识能力三种取向。然而,现实中博士生课程仍与硕士课程有较多或非常多重复,在选修课的选择范围和研究方法课程量上存在明显不足;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前沿知识与跨学科知识比重有待提升;课程设置体现出较大的学校与学科差异。研究认为,应激发博士生主体意识,鼓励博士生参与课程建设;明晰本硕博课程的层次性,提高课程衔接度;适当扩大选修课的选择范围,增加前沿知识与跨学科知识比重,实现不同学校和学科博士课程的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化。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博士生跨学科研究状况,以跨学科研究为切入点,将“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博士生交叉学科创新论坛的主题“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高等教育:挑战与使命”视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各篇入选论文作为跨学科研究的一个研究选题,对博士生跨学科研究的状况进行计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所收集的论文在总体上跨学科研究特征不明显;具有高分值的研究论文分别来源于7所重点大学,这些论文的作者体现了一定的跨学科研究素养;跨学科研究论文涉及7个学科门类,但所涉及的学科分布不均.在知识、技术等方面与社会的互动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时代,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博士生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在进行跨学科研究中坚持高等教育研究的相对独立性;避免盲目追求“热门”学科对高等教育进行透视等将有助于增进不同学科之间对高等教育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不同领域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呈现出学科差异,学科差异与不同领域跨学科整合的特点和跨学科知识的实践性特征有关。为此,应树立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具有学科差异的观念,建立与学科领域特点相适应的有效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体系,同时应结合不同领域跨学科整合的特点推动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传统知识生产模式Ⅰ向新知识生产模式Ⅱ转型,博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顺应知识生产模式Ⅱ伴生的跨学科、复合性、应用性、社会反思性等新变化,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跨学科性”特征日益凸显。在把握知识生产模式变化及其对博士生培养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外一流大学积极开展跨学科联合博士项目,借鉴其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表现出的开放灵活的招生选拔、卓越拔尖的培养目标、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合作贯通的导师指导、严格规范的培养质量保障等经验,面向未来提出我国变革跨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中国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