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魏迁都洛阳前后 ,在以龙门石窟为中心的广大区域 ,先后开凿了一批佛教小石窟 ,形成众星拱月的洛阳石窟格局。洛阳北魏小石窟群的造像脱离了云冈石窟造像模范 ,石刻造像所体露的神秘、无畏、健劲被清峻、玄远所取代 ,秣菟罗、犍陀罗风格一变而为中国“褒衣博带”式的“秀骨清像” ,体现着外来艺术中国化、本土化转变过程中的特点。它与龙门石窟一起 ,标志着中国石刻艺术风格的完全成熟。  相似文献   

2.
虎头寺义邑造像的文化特征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魏洛阳地区佛教石窟中,虎头寺属于典型的民间义邑造像。由于碑记关键内容一直未辨认出来,致使其研究工作难以深入进行。立足于实地考察,较为完整地著录出碑文,从而得以全面把握该石窟的文化特征,解决了石窟开凿时间、造像形制、洞窟名称等问题;厘清了其义邑联合造像基本情况,尤其是发现了开凿该石窟的匠人吕僧空的名字,这在北魏洛阳石窟中还为第一次。以上诸点为北魏洛阳地区佛教发展情况和石窟建造情况提供了重要实证。  相似文献   

3.
云冈石窟     
《历史学习》2006,(4):19-19
云冈石窟在今山西大同市西16公里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造像5100余尊,高者数丈,低者数寸。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太和十九年(495年)迁都洛阳之前,而造像工程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前后历时百年。其中最昙曜五窟开凿最早,艺术成就最高,  相似文献   

4.
《牛橛造像题记》,全名《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橛造像题记》.龙门二十品之一,高65厘米,宽34厘米,题记7行,行16字,碑文字体端庄整肃.《牛橛造像》体势峻拔方整,用笔精进挺峭,字形趋扁,结体茂密而左右舒展,神态宽博旷达,意境高古,情趣活跃,整篇笔触自然一致,在北魏楷书中属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5.
炳灵寺石窟包括上寺、下寺和洞沟区三部分。现存洞龛216个,壁画约1000平方米,造像近800尊。开创于西秦,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至明,历代续有开凿修缮。特别是第169窟开凿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窟内保存着我国石窟中最早的造像题记和西秦时代的造像及壁画,反映了我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风格特点,为我国石窟断代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标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由王亨通、杜斗城主编的《炳灵寺石窟研究论文集》收录了自50年代以来至今天空炳灵寺石窟的论文、介绍60余篇,由炳录寺文物保篇所编印…  相似文献   

6.
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今大同)期间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它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了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云冈石窟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  相似文献   

7.
须弥山石窟是固原乃至宁夏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寺,也是西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宗教见证之一。石窟中除了佛教造像,在13个须弥山洞窟内现存有唐代以后的题刻题记55则,其中有明确纪年的题刻题记16则,藏文刻记4则。这些题刻题记资料对研究唐代以后须弥山石窟的发展、兴衰及其历史沿革和唐代以后固原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龙门百品》是民国初河南学者关百益选拓的北朝造像摩崖题记,反映了魏碑体形成的原始性和发展初期特点,称为伊阙宗。龙门题记组合以品计量源于清末河南太守德林,其典源于古代书画评论家对精品的专称,上溯自三国魏的官制和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士族制。题记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百品所代表的伊阙宗是由无名书手和刻手共同创造的。  相似文献   

9.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在数以万计的大大小小造影旁,遍布着风格各异、生动而奔放的造像题记。其中《龙门二十品》曾为近代著名政治改革家、学者、书学家及书法家康有为极力叫好,一时沉寂了千百年的古代书法精品才连同鬼斧神工般的石雕群一同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本文立足考据、历史文献,在论述及定位文物价值的同时,也希望关注文人与历史的因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仇臣生造像记》,北魏造像题记,又名《三宝造像记》,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五年(524年)刻石,上像下记,呈纵长之势。石上部残,残高100厘米,宽42厘米,厚18厘米。上部为残龛像,下部为发愿文及年代、地名等,正面有楷书文字10行,满行18字,碑的背面与正面基本相同,碑的左右两侧亦刻有造像主人家族的题名。此碑现存陕西耀州区药王山碑林。造像记是佛教兴盛的产物。北魏时代,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上)通过澄清龙门石窟孙秋生造像记碑文与景明三年的碑文混淆的错误,对龙门石窟的最早开凿时间重新进行了确认.(下)结合古阳洞时代问题,探讨了20世纪上半叶日本和欧美学者对龙门石窟调查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澄清龙门石窟孙秋生造像记碑文与景明三年的碑文混淆的错误,对龙门石窟的最早开凿时间重新进行了确认,同时对包括菩萨的衣着、持瓶以及摩尼宝珠等形式作了深入分析,从中揭示出"胡风"与"汉风"的源流.  相似文献   

13.
拉梢寺石窟由造像记可知造像人及相关信息,但因题记内容与史料有出入,导致学界在造像时间及人物身份的认识上理解各异.本文通过对相关人物的职爵变化分析,认为记文所载时间无误,符合当时的政治背景与造像人的意图.尉迟迥秦州刺史的职衔或可补史料记载之不足,大佛的雕造工期也可为该地区石窟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徽县竹林寺石窟窟龛及造像在陇南及徽县境内现存石窟寺中至为古朴。从窟龛及造像特征看,竹林寺石窟具有北魏时期特点。竹林寺石窟曾遭北魏太武帝"灭佛"之浩劫。从历史地理及佛教遗迹的分布看,竹林寺石窟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窟形(如单身佛龛)及造像与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北朝至隋唐间窟龛及造像风格相近。综合多种相关因素推断,竹林寺石窟当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北魏早期。  相似文献   

15.
北魏的《姚伯多造像题记》书法被誉为北朝石刻中的奇品。从石刻学角度切入并通过田野考察法对该造像题记书体进行研究,认为《姚伯多造像题记》书法的形成与当时刻工的关系极大,它是由多人共同完成的二次艺术,从而显示了它在魏碑书法中独有的粗犷、草率、古朴稚拙,方圆兼顾,藏露皆有,楷中兼隶意的独特艺术。  相似文献   

16.
徽县竹林寺石窟窟龛及造像在陇南及徽县境内现存石窟寺中至为古朴。从窟龛及造像特征看,竹林寺石窟具有北魏时期特点。竹林寺石窟曾遭北魏太武帝"灭佛"之浩劫。从历史地理及佛教遗迹的分布看,竹林寺石窟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窟形(如单身佛龛)及造像与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北朝至隋唐间窟龛及造像风格相近。综合多种相关因素推断,竹林寺石窟当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北魏早期。  相似文献   

17.
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内容总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内容总录刘长久剑川石钟山石窟,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城西南约25公里处石宝山支脉石钟山麓。开创于南诏劝丰佑时期(相当于晚唐),兴盛于大理国时代(相当于宋)。现存窟龛共编16号,造像140余躯,造像题记6则,游人题记40余则,...  相似文献   

18.
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的青居山,佛教文化兴盛,唐代即开始建寺凿窟,创建药师道场,明代又有昇皓禅师在此弘法传道,创立牧牛道场。据调查,青居山目前遗留有较为丰富的佛教文化遗存,现有石窟造像12龛,唐、宋、明、清碑刻题记11通,造像题材主要有药师佛、横三世佛、释迦佛、观音、天龙八部等,石刻题记以造像记、妆修记、游记等为主。这为我们研究青居山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9.
北魏晚期开凿的巩县石窟是我国伟大的佛教艺术瑰宝。文章以北魏巩县石窟寺的佛教文化背景为开端,以窟形与造像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四个不同中心柱窟的尺度、图像特征、造像风格等,描述和概括了此石窟寺洞窟造像与前后时代的关系与影响,分析了其重要的历史传承地位和内在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须弥山石窟现存唐龛150个,分别为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开凿。其中属于唐代开凿的窟龛多达95个,几乎占全部窟龛的三分之二。无论就其窟龛数目,还是造像形式的多样和造型技巧的精美,都冠于其他各代之上。不仅在须弥山石窟的各代造像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就是在全国主要石窟的唐代造像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