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家都熟悉这样一个笑话:有个人饿极了.吃第一个馒头,没饱;吃第二个,没饱;吃第三个,还没饱;直到吃完第四个才饱。于是,他不无感慨地说:“早知如此,只吃第四个馒头岂不省事?”阅读教学中,也存在类似现象:不少教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思考的是“怎么教”,磨课探究的也是“怎么教”.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和尚吃馒头,第一个吃完了,不饱;又吃了第二个,还不饱;直到吃了第三个,吃饱了.和尚发表议论说:“早知道吃第三个能吃饱,何必吃第一个、第二个呀!” 故事简单,但道理发人深省,俯视高中数学的教与学,是否也能找到这样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3.
陈钟梁老师曾就字词的重要性讲了个小故事,说一个人吃了一个馒头不饱,又吃了一个馒头还不饱,吃了第三个馒头才饱了。于是这个人就说:“唉,早知道,我就只吃第三个馒头好了。”这种不打地基,便想起楼的浮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通病,反映到我们教学上是非常突出的。那么,传统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在哪里?当然是字词。那么,应该怎样实施字词教学呢?课标试验教材课后安排的“读一读,写一写”就有别于以往的课前预习提示中的字词,不仅是位置由课前移到课后,其意图显然也不同。以前预习中列出字词以生字生词为主,现在在后面,目的是积累,检验习得收…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数学教育高级研讨会上,上海市教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顾泠沅提出学习数学要吃“三个馒头”:前两个馒头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最后一个馒头是“创造性问题解决”.西方教育学家认为第三个馒头重要,只吃第三个馒头,那些没吃  相似文献   

5.
幽门独奏曲     
<正>午饭的时候,孙小圣知道猪小能食量最大,就故意挑逗:"猪小能,我们比赛吃馒头好不好?"比就比!"傻乎乎的猪小能就像一堆干柴,一点火就着。猪小能来个狼吞虎咽,一口气吃了3个馒头,孙小圣连一个还没吃完呢。"耶!我赢了!"我吃馒头不快,我们比吃米饭!"孙小圣放下那半个馒头,盛了满满一碗白米饭。"比就比!谁怕谁啊。"猪  相似文献   

6.
黎萍 《老年教育》2008,(5):19-19
幸福是什么?是一种感觉。 一个饥饿的人来到饭桌前,吃第一个馒头和吃第二个馒头的感受会不同。第一个馒头塞到嘴里,会感到很香甜、很满足。吃第二个馒头时,这种感觉已明显消减。吃第三个和第四个馒头的时候,肚子开始发撑,就有不想继续吃下去的感觉了。  相似文献   

7.
爱与"害"     
元旦假期,我和表妹都是在爷爷、奶奶家度过的.一大早,奶奶就买好了早点.哇,四个卤鸡蛋,正好一人一个!我俩迫不及待地比着吃起来."爷爷!我还要吃一个!"嘴里的鸡蛋还没吃完,表妹就叫起来.奶奶忙说:"那是留给爷爷的!"表妹根本不管,直嚷:"我就要吃,就要吃!"我来了气,吼道:"爷爷、奶奶每天都给你买零食.有什么好吃的,也都留给了你,你还不知足!"妹妹不依不饶,又使出了她的拿手好戏,使劲地嚎.一瞧这架势,奶奶立刻败下阵来,一边哄着她,一边告饶:"小祖宗啊!不哭啊!鸡蛋给你吃!爷爷不吃了!爷爷不吃了!"再瞧瞧表妹,没半滴眼泪,只有一脸的坏笑.  相似文献   

8.
欢乐快车     
《初中生》2002,(25)
笑话两则: 吃一碗饭就饱阿斗抹了抹嘴,对奶奶说:“奶奶,这碗饭我还没吃完,肚子就饱了。怎么刚才在我家里吃了三碗饭还好饿呢?” (武冈五中103班夏军)  相似文献   

9.
鲜美活鱼汤     
赵冰波 《幼儿教育》2008,(Z2):47-47
<正>青蛙先生是出名的小气鬼。有一次,他请大家去喝茶,只给每人一颗瓜子。再有一次,他请大家去吃饭,小猪不断去盛饭,青蛙先生就说:"小猪你可真会吃啊,都盛一百碗饭了,怎么还没饱啊?"小猪说:"你给我们的饭碗是啤酒瓶盖子啊。"  相似文献   

10.
问题1:学生习作究竟有没有所谓的写作方法?很多教师提出"教学生写作方法",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就作文教学而言,"写作方法"是个很模糊的概念. 我们先谈一个问题:"思维"能不能教?我认为"思维"没法教,也没有办法训练.如果"思维"能训练,结果会是什么?结果会导致教出"同一规格的人".所以,我认为"教学生写作方法",可能经不起细究.教师本人可能会有一些写作路径,但作文教学有没有系统的"写作方法"可教?可能没有.比如怎样描写,教师可以点拨,可以用实例启发,但是具体怎样"教描写"—— 教师只有一些可提供的"经验",毕竟人与人不同,而只有"个人"才能完成写作.  相似文献   

11.
雷辉志 《家长》2014,(4):44-45
正如果我们都希望孩子每一天的学习成果都能变成谁也带不走的扎实能力,我们就更应该耐着性子,陪伴孩子一起去探索每一个未知的知识领域。有个同事最近早餐经常吃馒头,有一次我好奇地问她:"是不是这家的馒头特别好吃,不然怎么常看到你买这家的馒头呢?"同事听了微笑地点点头说:"你说对了,这家的馒头不仅好吃,而且它是用自然发酵的方式制作,没有添加发酵粉,健康又营养!"我很好奇同事怎么对这家的馒头制作方法那么了  相似文献   

12.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语文教学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许多教师反对学习课文时盲目拓展,认为此举削弱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造成"走过文本"而不是"走进文本".我非常同意这种观点,并且认为对文本正确的解读方法应是"人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循环往复.一味地"入乎其内",会使学生的思维认知如井底之蛙,这样的"囿于文本"无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光是"出乎其外",当然会造成课堂教学的天马行空,也必然造成语言学习的弱化.只有把握好教学中的"出"和"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散文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对与散文相关的文类知识和文体知识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既不知道"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教",由此,散文教学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独特价值就得不到充分的挖掘与体现.因此,语文教师掌握充分的散文理论知识,明确散文教学中"这一类"与"这一篇"两个关注点的本质和内涵,有助于克服...  相似文献   

14.
小学学习"小数"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二是四年级小数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三年级的老师经常抱怨:"小数的初步认识"不知道怎么上,上得太深,怕上成"小数的意义",上得太浅又感觉即使不学习学生也知道"3.25元表示3元2角5分,或者3元2角5分可以写成3.25元",不知道如何把握教学的"度",有"深一脚浅一脚"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出自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梁启超赞誉顾炎武"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众所周知,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能成为"人师",是对一位教育者至高无上的评价。班主任如何为学生做榜样?在我看来,就是要力争成为"人师"。《礼记·学记》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教育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古往今来,多少人教了一辈子书,也没弄明白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好的教育,应当教给孩子四样东西,或者也可以说,人师应当在四个方面为学生做榜样。  相似文献   

16.
对于美国课堂上常见的自由、随意,中国教育专家认为他们是在给学生吃“第六个大饼”,而美国学者的观点是给学生吃“三明治”。一次,这位专家向美国学者讲起了“傻人吃大饼”的中国寓言故事。傻人连吃五个大饼,吃到第六个大饼才感觉饱了,这时,他说:“早知道吃第六个大饼才饱,前面五个我就不吃了。”专家说:“你们美国的教育就像是只给学生吃‘第六个大饼’。”美国学者似有所悟。可是第二天,他找到中国专家说:“我们美国人不吃大饼,我们习惯吃三明治,我们给学生的应该是三明治。”中国专家大呼其妙。“大饼”和“三明治”的比喻有着怎样的含…  相似文献   

17.
四年级有一篇课文<鸬鹚>,教了一个新词"炊烟袅袅",解释是"烧饭时上腾的烟".我很奇怪,为什么我十二岁了,却没见过炊烟哪?真搞不懂!  相似文献   

18.
"金课"建设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紧贴社会现实、内容变化快、师资队伍构成复杂不稳定、学科支撑弱等特殊性.建设形势与政策"金课",要从认识和实践上回答好"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如何评"这几个根本性问题,并从制度层面构建"金课"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19.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傻子饿极了,一口气儿吃了五张饼,终于饱了。他感叹道:早知道吃第五张饼能吃饱,先吃这张就好了。傻子不知,如果没有前四张饼,只吃这一张,又怎么可能会饱呢?由此想来,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需要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工作,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这就像吃饼一样,即使这次没有成功,谁又敢说,这就不是“第四张饼”呢?  相似文献   

20.
乱,词典上解释:"没有秩序,没有条理"称乱;糟,本指"做酒剩下的渣子",也指"把事情办坏"。"乱七八糟",现代成语词典上解释为"乱糟糟的"。 "乱七八糟",这是一句流行很普遍、用途很广的口头俗语。但可曾知道,这句俗语来源于历史上两个很重要的典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