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有的学校领导反映:“现在要抓批林批孔这个头等大事,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顾不上。”有的教师认为:“批了‘师道尊严’,学生难管,工作难做,教师难当。”这些虽不是主流,但却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
思维是智能的核心,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动脑。常说“心之官则思”,“学而不思则罔”。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课堂上的每一个活动都要变成拨动学生心弦的手指。手指一动,心音就响。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可能有错误。但准许他们把话说完,如有个学生在自学笔记中提出“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这个‘小’是个什么东西?”然后自己回答:“我认为这个‘小’就是七品芝麻官儿。”当时我  相似文献   

3.
过去往往把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叫“讲”课,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称之为听”课。课堂上教师怎么“讲”、讲”多少,成了评价课的重要依据。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引入,一些教师又认为课堂教学要少讲”或“不讲”。其实,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教师,究竟如何讲”,关键要有一个“度”。叶圣陶先生曾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学实践中我也体会到,…  相似文献   

4.
我市推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模式已两年多(所谓"六模块"是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下同),这一新课改举措得到了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贯彻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一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推进过程中,如果还有最值得研究和改进的话,本人认为当属"质疑"这一模块,也是最薄弱的一个模块.学生要么没有什么疑问,要么提出的问题可能不伦不类,师生都很难解答.当学生没有疑问时,许多老师为了硬凑这一模块,于是说"你们没有问题,那我还有个问题,你们来回答".当学生的问题不伦不类很难回答时,有的老师会挡回去:"这个问题,等你长大就明白啦."几次挡的结果,学生也就再也没有质疑的兴趣了.对于释疑,有的老师集中放在最后小结前这一时间段,本人认为不合时宜.质疑恰恰是学生自学与教师精讲点拨的连接点,没有了质疑,学生的自学就得不到进一步升华,教师的精讲点拨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的放矢.因此,质疑的生成符合"‘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内涵,故而应当对"‘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有推动作用;或者说质疑可以成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的高效推进剂,充实了一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5.
一、调动全员参与 ,培养主动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需要教师的大胆放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一位特级教师上的《草船借箭》一课 ,博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新课伊始 ,有个学生质疑“我觉得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妥。原因是 ,借要在征得别人同意的前提下 ,使用后归还 ,而文中的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 ,也不需归还 ,这不是‘借箭’是‘骗箭’。”话音刚落 ,课堂上举手的一大片 ,学生跃跃欲试。此时 ,这位老师便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仔细地读课文 ,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 :…  相似文献   

6.
一、"543"教学模式的推行 在传统课堂早已根深蒂固时,要推行高效课堂改革,转变思维定式必要先行.正如中央教科所研究员韩立福教授在我校高效课堂培训时说:"我们推行高效课堂改革,教师首先要‘断影子’,学生要学会‘断奶’."话虽通俗,却一针见血.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543"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走进我们的课堂之中.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理解和实践新课标过程中出现大面积‘走偏'的现象.比如讲<祝福>,有的教师要求学生组成‘侦探小组',分头搜寻加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课堂上热热闹闹,但用于学生感悟语言、感受文章底蕴的有效时间不多.在教师的‘启发'下(无非是告诉学生要拓宽思路,畅所欲言),有的学生指出<背影>中的父亲攀越站台是违反了交通规则……我认为,语文无论怎样改革,也不应脱离文本,而文本的核心是语言,语文是训练学生吸收、加工、输出语言的根本.不能把‘语文'讲成‘非语文'."  相似文献   

8.
【案例】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听写词语,他让其中几位发展水平不一的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听写结束,大家对照课文找错误,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把“鸟儿”错写成了“乌儿”。教师没有批评,笑着对大家说:“今天的听写完成得很好,有的同学写错了能自己发现、自己改正。有趣的是这些写错的字,有的又变成了另一个字。你们看这个‘鸟’字少了一点,就不是‘鸟’,而变成‘乌’,是‘乌黑’的乌。这一点就像鸟的眼睛,鸟儿眼睛没了,不就是乌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了吗?(生笑)小朋友,你们看我们的汉字多么有趣啊。”【点评】分明是教识字,又分明是写错了…  相似文献   

9.
教师在识字写字课中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李、杨’这两个字我早就认识了,我有两个朋友一个姓李一个姓杨。""老师,我在街上的广告牌上看见过‘秀’这个字。""我在电视上认识了‘邮局’两个字。"等等。当今学生识字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课堂上,教师要更新识字观念,从  相似文献   

10.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但其阅读质量又如何呢?应当说所存有的问题仍然不少,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的提高。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坚持努力构建真性阅读课堂,在一定层面上提高了低年级学生的文本阅读水平和能力。一、真性阅读课堂构建需要尊重低年级学生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先生曾经这样评价相关的阅读教学:"有的教师似乎不在‘教语文’,而在‘讲课文’。舍本逐末,主次颠倒,繁琐分析,无效提问。把课文讲‘肿’,将学生  相似文献   

11.
沈凤飞 《海南教育》2014,(12):46-47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我认为这也是我追求的数学课堂——充满张力、充满创造性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2.
谢艺明 《师道》2013,(12):21-23
教师上课为什么越来越没有了激情?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听课了?师生关系为何日趋紧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讲台上的‘独语者’.课堂生活实际上是一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学生只有‘听话’的权力。  相似文献   

13.
爆笑超市     
《小学生时代》2010,(10):50-51
自寻烦恼 上语文课时,老师叫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安东,请你解释一下‘自寻烦恼’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安东答道:“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会回答问题,又要在课堂上举手,这就是‘自寻烦恼’。”  相似文献   

14.
惰允康教授说:“人们普遍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操作,确实,如果只是将知识‘大餐’端上来而不讲‘烹调’。不可能有创新的启迪;若我们讲了烹饪术,其实就不难操作了。因为我们由知识‘侍者’变成了知识‘厨师’。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花很多的时间.而且课前要花更多的精力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换回‘创新能力培养’的落实。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相似文献   

15.
孙世杰先生最近提出,语文教师要“慎用‘下水’文章示范”(见《中国教师报》2003年4月16日)。理由是“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所诵读的‘下水’示范作文,由于水平实在有限,对课堂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我读后有些不同的想法,写出来与孙老师商榷。语文教师为什么要“下水”?一般的说法是给学生练习写作“做个样子”。“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在模仿,不仅模仿书上念的,也模仿周围一切人说的和写的。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正因为这样,为学生“下水”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吸引学生的必要手段,是沟通课堂上师生关系的有效方式,对提高学生各种能力而言,对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而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以来,课堂提问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历史课来说,要想改变人们"历史课就是‘一言堂’、‘满堂灌’"的看法,要想很好地达成历史教学的各项目标,就必须要注重历史课堂的提问。由此看来,历史课堂提问是值得广大教师注重的一个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历  相似文献   

17.
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场所,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学生舒展灵性的殿堂。然而,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机会存在着不均等的现状,对此,叶澜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课堂中学生参与机会不均等表现在显性参与机会不均等,也表现在隐性参与机会不均等。教师理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参与、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一、显性参与机会不均等学生课堂参与机会不均等是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8.
杨亮 《海南教育》2014,(22):44-45
一、主体性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概念厘清王秀小学十二五课题提出了“生态课堂”这一概念,“课题中的‘生态’,主要指课堂中师、生、环境各要素之间和谐共长、动态平衡的样态。”“‘生态课堂’,指在课堂上,在教师导引下,师生生态地(和谐融通、动态平衡)从事各种教育学习活动。”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体性生态课堂强调开发未成熟主体的主体性,所以必须要学生主体呈显性而教师主体必须“隐去”。但教师的“隐去”并非一闪而退。  相似文献   

19.
创意,即创造性的构思。为充分发挥学牛的立观能动性,帮助他们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笔者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经常让学生进行“创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鼓励学生进行‘’创意”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对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教师要予以热情的鼓励,要多看学生‘创意”中的合理因素,允许他们产生各种“怪念头”。教师在这一阶段所重视的不是‘上u意”的结果,而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敢想、敢说的习惯。考试时,如果学生能够从新的角度分析问题且又言之成理,教师甚至…  相似文献   

20.
赞可夫说 :“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地呼吸’。”怎样才能呈现这一良好的局面呢 ?我认为教师要做许多工作 ,才能调动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最根本的一条是教师要热爱学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没有这个基础 ,师生就缺少共同语言 ,感情就不能融洽 ,教育就难有成效。教师对学生的感情要纯真 ,要深厚 ,切不可有‘烦、难、厌’的情绪 ,一定要丹心一片 ,与学生心心相印。”在教学过程中 ,我的做法是多送蜜 ,少送刺 ,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