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纽”是传统音韵学习用的名词,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音韵学著作、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其含义不完全相同。今人一些论著对它的解释多有出入。“纽”的最初的含义是什么,今人说法颇不一致。《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声纽”说:“汉语声母的别名,也称纽或音纽。最初指韵书每韵中的小韵,一个小韵称一纽。后来等韵兴起,把一个字音分析成声母、韵母两部分,于是声母也就沿用了声纽这一名称”。陈振寰《音韵学》中说:“最早出现‘纽,的概念是唐代。  相似文献   

2.
利用汉译《法华经》三种不同时期的陀罗尼译音材料进行梵汉对勘,得出了三个时期大致的韵母系统,并得出了中古汉语语音的特点:1.重纽三四等韵有别,重纽三等韵对译顶音,可能有特殊的读音;2.二等韵和三等韵在对译上有相似之处,可能也有特殊的读音;3.《广韵》的一些韵,有合流的倾向;4.三等韵虽对译没有介音的梵音,但不表示其丢失i介音。  相似文献   

3.
重纽问题是音韵学研究领域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至今仍存在不少争议。文章通过分析三种主要韵图对《广韵》重纽字的处理来研究宋元时代重纽现象的变化。并进一步证实:重纽的语音对立到宋元时期进一步消失;重纽的三等、四等韵的区别,原因在于来源不同,因此这两类字到了后代也走向不同的演变方向。  相似文献   

4.
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已有大量反映当时实际口音的韵类相混现象,包括同等重韵的混同、一二等韵混同、一三等韵混同、二三等韵混同、三四等韵混同。  相似文献   

5.
《并音连声字学集要》是一部明代韵书。该书由陶承学与毛曾在前人所著的基础上改编而成,成书于嘉靖辛酉年间。这部韵书有趋向于韵图化的特点,但又不是严格按韵图方式编排,应该算是一部准韵图化的韵书。  相似文献   

6.
《切韵》图表化(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韵图的萌芽: 《切韵》是韵书不是音书。韵书和音书因效用不同而形式也不同。韵书的效用在于备吟诗作赋的参考,因此它只能以韵目为主。  相似文献   

7.
《切韵》系韵书是中古音研究的核心材料,该系列韵书所承载的语音系统是“前溯上古音,后联近代音”的重要枢纽。学界对该系列韵书语音一直保有高度的研究热情,该研究领域而今已是硕果累累。文章将从音系研究、反切考察、又音研究、重纽研究等四个方面概述《切韵》系韵书语音的研究成果,从项目申报和硕博论文选题等两方面呈现其研究趋势,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些许建议,以求启迪后学,推动《切韵》系韵书语音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重纽问题是进一步了解《切韵》音系结构的关键,对重纽问题的解答不仅成为衡量整个中古音研究成果的标尺,而且对上古音及近代音及等韵学理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前贤时哲对重纽韵系中舌齿音之归属的检讨,对今后该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考察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中重纽反切的反切上字、反切下字以及重纽字作反切上字的情形,发现胡三省音注中重纽A、B类不互相用作反切上字,重纽A、B类都与唇、牙、喉音字以外的三等韵关系密切,而且胡注中重纽B类字与一等韵、二等韵、四等韵也有混切现象。胡三省力求恪守《广韵》的重组韵的区别特征,但也透露出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共同语的实际变化。  相似文献   

10.
1.题旨及摘要 《切韵》一书,虽然掺杂有一些方言分歧与历史陈迹,但就其整体而论,基本上应代表一个单一的音系,因此为之作细密的研究分析,才有可能也才有意义①本文试从严格的音位学观点,推测该音系中的元音音位,并据以解说该书分韵的道理,以及所谓“重纽、重韵”等现象。本文将绝对遵守两个大前题,作为分析的基础,即:(一)《切  相似文献   

11.
《新订中州全韵》是清代周昂撰写的一部南曲韵书,被誉为南化到极点的曲韵书.其中的“知如”韵相对于《中原音韵》系韵书而言比较特殊,对其性质前辈学者略有讨论,但缺乏深入研究.本文结合文本资料和相关韵书、韵图重新审视了“知如”韵的性质以及“知、章”二母与“庄”母的分化问题,认为“知如”中的“支、之、脂”和“鱼、虞”等韵还未完成向∫、y的转变,“知、章”与“庄”尚有别.  相似文献   

12.
《广韵》二百六韵韵类的划分,自陈兰甫发明系联反切下字的科学方法之后,近现代音韵学家多作过进一步考究,方法和结论自然是“后出转精”的。但各家分类有所出入,意见一直有所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重纽问题,凡正视重纽的,就与陈氏相近,韵类划分就比较多;无视重纽的,则与陈氏相异,韵类划分就较少。重纽实在是一个关系科学认识《广韵》音系的重要问题,不能置之度外。下面结合前辈语言学家的研究,对此问题谈点想法。一、《广韵》重纽的实质重纽问题自提出以后,在研究方法上就受了韵图的影响和限制,因而凡韵图中将支胀祭真育谆仙侵…  相似文献   

13.
重纽问题是音韵学研究领域中一个至今仍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所谓重纽,是指在同一个韵中的喉、牙、唇、音字反切上有对立,中古韵图分别列在三、四等的一种语音现象。《史记正义》中的重纽出现在支、脂、仙、宵、盐、等几个韵系中,这在同时期的语音材料中已算得上是分布广泛的了。因此,《史记正义》为我们研究重纽这一重要而复杂的语音现象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资料。张守节氏长于地理,精通音韵,积三十余年时间撰成《史记正义》(以下简称《正义》)三十卷,自宋人以“三家注”合刻行世后,多所散佚,已远非原书面貌,诚为可惜。本文音切从商务百纳本《史记》(1958)和张衍田《史记正义佚文辑校》(1985)两书中辑得。  相似文献   

14.
古代各朝多有韵书,当代使用却不尽合理。我们有责任重编权威韵书。编韵时应注意韵部暂不宜合并,入声也应予以保留。  相似文献   

15.
木拉特 《现代语文》2008,(6):118-119
中国韵书的产生始于六朝,韵书的产生与反切的出现和四声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古代韵书是分韵编排的字典,其编制体例大致可分为三类。三国时期魏人李登编的《声类》和晋人吕静的《韵集》,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应当是中国最早的韵书。中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编撰的《切韵》。《切韵》是在研究分析了六朝韵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所以说它是对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是这一系列韵书的定型之作,也可以说是韵书史上极为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射字法是民间流行的一种猜字游戏,其继南宋赵与时《宾退录》和元代陶宗仪《辍耕录》的记载之后,仍然散见于明清时期各种韵书中。以明清时期五种韵书所记载的射字法为例,展示其形式多样,但本质都是对韵书韵字声、韵、调的拆分及组合。射字法不仅是古时读书人熟稔官韵韵部的好方法,同时射字游戏所使用的韵书或韵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语音面貌,因此它在语音史的研究上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五方元音》一书在汉语语音史上有重要价值,本文系首次对原本《五方元音》的音节数和所收字数做了详尽的统计与初步探讨。以韵图为纲,对照韵书,逐一统计韵书各小韵的收字情况,并进行勘定,在韵图的各小韵首字下标出该小韵的下收音节的数目,整理出一个精细、严密的韵图版本,供音韵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南北朝至明代的汉语史料中数音韵学史料最丰富也最有影响。草创于魏晋时期的汉语音韵学自南北朝起开始走向繁荣——这固然符合这门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跟南北朝为文讲究音律美、唐诗宋词元明戏曲讲究平仄、谐韵有关。繁荣的标志是产生了《切韵》、《广韵》、《集韵》、《中原音韵》等大量的韵书,出现了《韵镜》、《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等等韵学专著以及《韵补》、《毛诗古音考》等早期研究古韵的著作。  相似文献   

19.
重纽问题的研究一直是音韵学研究的一大难题。本文分别就重纽研究中的三个焦点问题简要地进行了论述:一是到底那些韵系存在重纽,除传统八韵系的观点外,各家的看法不尽相同;二是重纽韵舌齿音的归类,在用系联反切下字的方法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日本学者提出的“类相关”理论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三是重纽韵究竟反映了什么样的语音事实。  相似文献   

20.
助纽是中国韵书发展史中一个特殊现象,是韵书编纂过程用于辅助拼读反切切语的一组双声字和一种方法,始于《玉篇》卷首的《切字要法》。它与音韵学“纽”的语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其主要发展时期是宋元时期,但历代韵书在编纂中并没普遍采用助纽字的方法,其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明清时期的韵书,助纽字的功能尤显混乱。这些现象是我们在研究声母演变情况中应当注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