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今传媒》2010,(6):22
傅国涌(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当代知名学者,自由撰稿人。主要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命运史、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近代企业传统,宣传绝对自由主义业传统。善于以客观全  相似文献   

2.
文人的苦梦     
文人的苦梦秋林诚如孙郁在《百年苦梦》里说的,描写20世纪中国文人的心态史,是一件“很痛苦的劳作”,因为面对的是一些“痛苦的灵魂”。确实,在这些20世纪中国文人的身上,深深地绞织着对民族的灾难、国家的衰败、国民的麻木的焦灼和忧愤,以及对图强富民、民主独...  相似文献   

3.
围绕着“百年中国言论史”这个主题,写人物,着重背景分析,人物个人言行和真实可靠的大量史料的引用,加以寥寥数笔的评析点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宛若置身那个大时代的前沿,耳濡目染一般。  相似文献   

4.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6,(23):90-90
《大学何为》;《我很丑也不温柔:漫画范用》;《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坏蛋:我的配角人生》;《美利坚开国三杰书》。[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刘洪权 《出版科学》2007,15(3):93-96
《中国旧书业百年》为一部创造性总结中国百年旧书业的宏篇巨制,所写20世纪旧书业历史沿革、地域分布、文人学者与旧书业等内容,填补了20世纪中国出版史研究的一块空白.无论从学术史的个案,还是20世纪学人的群体叙述中,都可以看出,旧书业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学术生态环境的一个要素.  相似文献   

6.
高明勇 《青年记者》2016,(33):111-114
笔者关注百年中国言论史,一方面关注那些优秀政论文本所透露的“认识论”,即如何认识这个时代;一方面关注那些政论家撰写这些文本的“方法论”,即如何表达这些认识。简言之,就是尝试从发生学的角度,重新打量言论背后政论素养的产生机制。正因为此,笔者将这些“认识论”“方法论”产生的机制向前推移,结合教育体制,撰写了《言论史上的“评论课”--以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为例(1924—1952年)》(《青年记者》,2016年10月下)。其间,笔者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评论课教师马少华有些交流,他认为这种评论教学史角度的研究,很有学术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高明勇 《青年记者》2016,(36):111-113
在梳理百年中国言论史的时候,我曾经得出一个结论,即:可以看到评论的轨迹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去意识形态化”.具体表现就是逐步去特权化、去神秘化、去神圣化,逐步走向公共性、专业性、开放性.(详见《评论的轨迹:1978年—2015年中国新闻评论简史》,《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下) 关于其中的“专业性”,有一个现象可资佐证,就是言论史上的“智库”.  相似文献   

8.
资讯     
正《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在京首发"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近日在京首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主办了百年中国童年记忆研讨会。据介绍,这是我国首部跨越20世纪、以首都北京  相似文献   

9.
李树娟 《新闻传播》2010,(7):109-109,111
文人论政特指近代文人通过报纸发表言论,议论政事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19世纪.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腐朽的清政府以国家利益为代价换取了帝国主义的挟持.中华民族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些进步文人在学习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社会体制后.对国家前途进行思考,并通过办报、办学堂、办会社等形式宣传变法、革新思想、启迪民智,以期促进民族之强大。王韬、梁启超、张季鸾、储安平等报人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特别是任《大公报》15年主笔的张季鸾更可谓文人论政的典范.虽然“文人论政”渐随历史消逝.但中国文人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救国救民的这一探索、实践.已经构成了中国新闻史上独特且耐人寻味的一页篇章.也对反思现在新闻界出现的问题有所警示、帮助。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问题辨析(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的研究一直非常重视,并取得很多进展.但在所谓"早期传播"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却长期存在一个问题:有些文章把外国资产阶级学者歪曲或批判马克思学说的言论,当作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言论;把这些言论在中国报刊上的发表,当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种现象在最近发表的一些文章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下  相似文献   

11.
张季鸾与托马斯·巴恩斯同为中外著名报刊主编,二者都以言论立报,归纳二者的新闻思想,都可以看到自由主义思想的烙印.张季鸾在初期坚持的"以自由为本的英美式报刊理念"在社会背景的影响下逐渐转向"以服从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士思想",最终成为"文人论政"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他生前有不少公案,比如关于拆除北京牌楼与梁思成、林徽因的争论,比如整风反右运动中与章伯钧、罗隆基、储安平的分歧,比如挖掘明十三陵定陵与郑振铎、夏鼐的争议,以及“海瑞罢官”所牵出的是是非非. 百年言论史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论政与从政的平衡,也就是知识分子与政治政府的关系处理.显然,在吴晗身上,这一议题的答卷并不理想.但这,并不能抹杀吴晗在言论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林纾,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曾从事治史活动二十余年.其以文人身份治史,自然有其独特之处.同时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林纾治史有着广泛的社会意义,对推动近代史学的发展、延续传统文化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龚连英 《兰台世界》2011,(12):39-40
林纾,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曾从事治史活动二十余年。其以文人身份治史,自然有其独特之处。同时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林纾治史有着广泛的社会意义,时推动近代史学的发展、延续传统文化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季鸾的报刊活动主要集中于新记《大公报》时期,报刊思想主要包括"‘四不’方针"、"文人论政"和"报恩主义"三个部分。张季鸾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体系影响,养成了其特有的文人办报气质,成就了新记《大公报》的辉煌传奇。张季鸾主笔《大公报》言论的成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滋润和影响的结果,本质上是中国传统原动力驱使与策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尽管在今天看来,吕碧城似乎没有多大名气,甚至有不少人没听说过她.但在民国的历史天空下,尤其是从百年言论史的角度看,吕碧城是一个传奇. 历史上,她的名头很多: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并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堪称一位民国奇才女.她还曾被赞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与秋瑾一起被称为“女子双侠”.  相似文献   

17.
文章考察了中国历史上关于休闲阅读的有关论述及阅读实践活动,列举了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相关人物及其思想言论,并从文艺作品和文人。雅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历史上的休闲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18.
百年《大公报》最辉煌时莫过于新记时期,新记《大公报》既达到了文人论政的巅峰,又成为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先行者,其"四不方针"的提出义正言辞、铿锵有力,揭去了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面纱,又赋予文人论政以新的生命力。如果说新闻专业主义是新记《大公报》新闻思想的基础,那它所传承的文人论政就是其新闻思想的本质精神,两者在中国这一复杂多变的环境构成中交织相融,成就了它的辉煌,使之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一个时代的华章。  相似文献   

19.
最近,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百年沧桑——中国近代企业的轨迹·经验·教训》,这为当前众多企业经营者和读者学习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近代中国企业史提供了一本深入浅出,明白易懂的教材。近代企业历史的发展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的中国近代企业史著作往往以微观的个案研究为多,单个企业和企业集团的研究较多,但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近代中国企业发展脉络的著作尚嫌不足。《百年沧桑》以近代历史发展为经纬,以企业发展为线索,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能使读者在总体上把握企业发展的总脉。此外,以前出版的企业史专著往…  相似文献   

20.
华侨在 中国至少有 数百年的历 史。为了生 存,为了生活得更好,他们漂洋过海,侨居海外,以中华儿女的聪明智慧和坚韧不拔顽强生存在异国他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