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人自古代以来,就有着论政议政的传统。中国近代时期,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中国报界王韬、张季鸾、梁启超等报人秉持着"文人论政"的办报思想,这不仅促进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更是成为了我国近代新闻史上十分独特的风景。基于此,以这"三个人"来浅析中国近代报人的"文人论政"思想的定义、嬗变过程、特征以及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国学教育及留日经历,促使张季鸾完成了问鼎报界所需的光明正大的人格塑造与国内外社会文化资本的积累。张季鸾接手《大公报》后,一手奠定了"文人论政"的传统,从而使《大公报》获得国际荣誉,同时也将其自身的新闻事业推至最高峰。  相似文献   

3.
钟良 《新闻窗》2006,(6):94-95
1941年5月坫日,美国密苏里大学把荣誉奖章颁授给《大公报》,张季鸾就此事在社评《本报同人的声明》中说:“中国报,有一点与各国不同。就是各国的报是作为一种大的实业经营,而中国报原则上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这一点,可以说中国落后,但也可以说是特长。……以本报为例。假若本报尚有渺小的价值,就在于虽按着商业经营。而仍能保持文人论政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唐婧 《新闻世界》2013,(10):272-273
“文人论政”是近代中国独有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的存在为我国近代的思想开放、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以新记《大公报》为切入点,通过对其最具文人论政色彩的版块——“星期论文”和“社评”进行包括人员配备、编排策略、行文风格等视角的考察分析,探讨近代中国“文人论政”的特点和主要表现形式,以期对现代社会知识分子舆论空间的构建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界一般将张季鸾称为"文人论政"的代表,但另一方面,张季鸾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相较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纯粹",张季鸾在吸取这一思想时自然融入了报国救民的特殊情怀,使其办报理念跨越了简单的"文人论政",成为了早期新闻专业主义本土化探索的开端。  相似文献   

6.
张承宇 《新闻界》2008,(2):167-169
文人论政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除了古代士大夫的清议传统,西方的新闻思想,通过传教士在华的办报实践和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海外体验,影响了中国的早期报业,并对文人论政的风气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日本报界作为西方新闻思想传播的中介也影响了中国留日报人。  相似文献   

7.
从古至今,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文人论政"的传统,学者一般认为,近代通过报刊媒介进行的报刊论政从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始,到1945年储安平《观察》被查封终。当前新媒体语境下,通过自媒体进行的"文人论政"现象渐渐被人们关注。和报刊政论一样,自媒体人借助"新媒体"手段,创建"新文体",表达"新观点"。本文从文人论政的源起、嬗变来分析自媒体下"文人论政"现象的成因和特点,最后对自媒体下"文人论政"进行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8.
刘平 《新闻世界》2011,(11):121-122
自由主义是西方的产物,在自由主义被引入中国之后,其内涵中提倡的言论自由思想与中国的文人论政中的以报立言的想法一拍即合。张季鸾曾受过自由主义的影响,但其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为大”的思想,本文以此来分析张季鸾两个办报阶段的不同风格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季鸾是中国言论史上的灵魂人物。周恩来等所说的"国士精神"概括出了张季鸾精神境界和思想根源中最核心的部分。本文从三个维度对张季鸾国士精神的内涵做出解读。首先,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是其国士精神的根本的原动力和出发点。其次,张季鸾从他父亲那里沿袭下来的报恩主义,尤其是报恩主义的最高境界"报国恩",是其国士精神的最终落脚点。最后,文人论政是张季鸾实现笔墨报国,彰显国士精神的着力点。张季鸾国士精神对当下有着引领方向、重塑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季鸾的报刊活动主要集中于新记《大公报》时期,报刊思想主要包括"‘四不’方针"、"文人论政"和"报恩主义"三个部分。张季鸾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体系影响,养成了其特有的文人办报气质,成就了新记《大公报》的辉煌传奇。张季鸾主笔《大公报》言论的成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滋润和影响的结果,本质上是中国传统原动力驱使与策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王甜甜 《新闻世界》2014,(10):197-199
中国的士子阶层,自古以来就有清议的传统。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山河的破碎,传统的封建文化秩序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原本处于话语权中心位置的士子阶层身份急剧转变。在中西思潮不断冲击交汇的过程中,"开民智"又成为中国文人这一知识分子阶层的历史使命,因此"文人论政"也就随之成为近代新闻报人的最大特色之一。本文梳理了近十年间学界对于"文人论政"这一新闻思想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布迪厄的场域综论作为切入角度,探讨了近代新闻场中的"文人论政"幻象。  相似文献   

12.
周炉 《新闻世界》2012,(8):180-181
创刊百余年的《大公报》经历过众多历史阶段,曾分属不同报人或办报团体,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接办的新记《大公报》将这张百年老报带向了辉煌。复刊初期的《大公报》以“敢言”著称,以张季鸾为核心人物,由胡政之、吴鼎昌组成社评团队,及至后来加入的王芸生、徐铸成、李纯青、曹谷冰等人,都是通过《大公报》社评来反映自身对时局的态度和表达他们所代表的丈人立场。本文拟从新记《大公报》在1926年9月至1928年9月期间的社评中,总结出该时期《大公报》的立论基础和写作特色,并折射出《大公报》一批丈人所坚持的“文人论政”思想。  相似文献   

13.
百年《大公报》最辉煌时莫过于新记时期,新记《大公报》既达到了文人论政的巅峰,又成为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先行者,其"四不方针"的提出义正言辞、铿锵有力,揭去了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面纱,又赋予文人论政以新的生命力。如果说新闻专业主义是新记《大公报》新闻思想的基础,那它所传承的文人论政就是其新闻思想的本质精神,两者在中国这一复杂多变的环境构成中交织相融,成就了它的辉煌,使之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一个时代的华章。  相似文献   

14.
张慰慈站在新文化运动中自由主义思想阵营,主张以"文人论政"的方式,发表政治见解和文章来影响国家政治,反对陈独秀、李大钊等以政党斗争形式参与国家政治。  相似文献   

15.
文人办报,就是一些忧国爱民的文化人,要利用报纸来发表意见,以此推动社会进步。所以,“文人办报”总是与“文人论政”相联系的。“文人办报”是中国报业史上的一种光荣传统,也是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新闻工作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中国早期文人报纸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它们开展舆论监督的特点及其与知识分子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笔者认为,早期文人报纸舆论监督具有自主性强、监督对象广泛、批评力度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与其“文人论政”的传统及其背后所充盈的知识分子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张季鸾与托马斯·巴恩斯同为中外著名报刊主编,二者都以言论立报,归纳二者的新闻思想,都可以看到自由主义思想的烙印.张季鸾在初期坚持的"以自由为本的英美式报刊理念"在社会背景的影响下逐渐转向"以服从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士思想",最终成为"文人论政"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大公报>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旧中国最负盛名的私营报纸.后新记公司以"吴鼎昌的资本、胡政之的组织、张季鸾的文章"开创了<大公报>"三驾马车"驶通途的盛景,开辟了中国报业史上文人论政的新时期.1941年4月,僻处西北一隅的重庆新记<大公报>,荣获美国著名新闻学府--密苏里新闻学院颁发的"最佳新闻事业服务奖".是时,张季鸾主持新记<大公报>言论已有15年之久.张季鸾的报人生涯,集中展示了一位自由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文章报国之志趣,其精神、思想贯穿于新记<大公报>的最初15年.  相似文献   

19.
从张季鸾先生看中国近代的“文人办报”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记《大公报》在续刊之日,就提出“不党”、“不盲”、“不卖”、“不私”的办报方针。在“四不主义”理念下运行的《大公报》纵论中国乃至世界的时事,将民办报纸引导舆论、监督舆论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成为“社会公器”作为自己不懈努力的目标,把中国报纸“文人议政”的传统推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荣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最佳外国报纸奖,被国际社会视为东方最优秀的报纸之一。后来张季鸾先生在《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中国报原则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这一点可以说中国落后,  相似文献   

20.
解雯昕 《新闻世界》2013,(7):303-304
【摘要】“文人论政”是近代中国报刊史上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启蒙。本文试从分析“文人论政”的定义及缘何消逝、“新闻舆论监督”的内容及现状入手,针对现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旨在从“文人论政”的精华中发现对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