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在《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和国防”中,对我国外交政策作了如下表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高中三年级《思想政治》(全一册)教材也有类似表述:“我国在对外活动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原则,主要表现在……不依附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联合一个国家去反对另一个国家;处理一切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两学科教材共同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但是历史教材中,却又有1950年初中苏“双方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表述,这说明中国曾与苏联结盟,这种结盟是否违背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呢?两学科教材对结盟与独立自主的关系都没有说明,究竟结盟与独立自主是否矛盾呢?  相似文献   

2.
本阐述了抗战时期毛泽东外交思想提出、深化并逐步完善的过程,指出其基本内容有坚持独特自主,自力更生的抗日外交、坚决捍卫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争取外援,大力发展国际合作、建立和发展国际关系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积极开展民间外交、维护国际和平;抗战时期毛泽东外交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争取获得真正独立平等的国际地位的强烈意愿与决心,是毛泽东剖析近代中国殖民化过程总结其教训的结果,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当时我党的外交工作以及制定建国后我党外交政策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是举世闻名的无产阶级理论家、战略家,他在外交方面的理论和战略策略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立足点,也是中国同世界各国,中国共产党同外国共产党、工人党及其他进步政党发展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在新中国的外交工作中把马列主义与国内外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第一,抗日外交。20世纪30年代,中、日双方在中国的国土上,…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是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的想;关于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思想;关于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根本原则的思想;关于用“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祖国统一、解决国际争端的思想及关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是邓小平的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翻开了新的篇章,在政党制度、政权组织形式、宪法、民族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期致力于开拓新的局面.和平共处基本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70年代初,与美国关系正常化,获得外交的重大突破.实现了外交新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外交政策作了一系列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6.
马学松  刘金银 《新高考》2005,(12):35-39
[学法点津] 1.了解本专题包括的主要内容:中国中央政府对外交往的过程及相互关系中的重要方针、政策、发生的重大事件、涉及的重要人物。明确本专题的重点:清政府的屈辱外交,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辉煌的外交成就,近现代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等;难点:外交政策、策略的调整,正确认识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一些外交努力。  相似文献   

7.
春秋诸国林立,争战不断,郑国在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外交策略;建国初期实行强硬霸主外交,中期采取与诸小国共通的“唯强是从”态度,后期向强国争取自主平等对弱国威兵相加。郑国这种外交政策的变化与其国内和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紧密相连,它既反映了春秋小国外交的共同特点,又体现了郑国外交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局势经历着深刻的变化。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十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紧紧围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中心任务,顺应时代的潮流,采取灵活多样的外交策略,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中国的国家利益,这既有对外交原则的坚守,又有对外交目的的执着追求,同时又有创新和发展,体现出中国外交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的今天,中国外交正在不断以“合作、参与和务实”的姿态融入世界,为国内经济建设拓展出越来越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中国外交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戏曲艺术对外交流是政府主导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外活动,是中国文化外交的一种重要实践方式,具有深刻的文化外交意义。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充分展现了鲜明的现实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特点,从侧面彰显了新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人民形象,让世界更加了解真实的中国,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通过柔性的文化交流方式有力地配合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建交工作中发挥了"外交先锋"作用;凭借其丰富的幽默感与表现力赢得了外国观众的强烈共鸣,营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推动了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政策作了重要的战略调整,不断走向成熟,并表现出许多新特点。主要有:和平的独立自主的无敌国外交和多元化外交,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经济利益成为我国国家利益的核心内容,外交重点在经济领域;与此同时,外交风格也更加灵活务实  相似文献   

11.
1949-1956年新中国在处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时,既采取了明确而坚定的方针,同时又区别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问题的具体情况,实行灵活的政策和策略。主要包括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以及争取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注意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等。  相似文献   

12.
大约在1931年~1945年期间,有相当一批外国知识分子奔赴中国各抗日战场.他们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精神传统,以独特的视角报道中国的抗日战争.他们的来访活动把中国的抗日战争展现在世界人民的眼中,他们用手中的笔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他们为此而写作的报道和文章架起了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最新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卢沟桥事变后英国的对日政策,从九一八事变后的绥靖政策,转变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英国明确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但不愿为了中国而与日本开战;英国官方不愿公开援助中国抗战,但允许通过民间方式援助中国;英国希望“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但英国对日退让的底线是“恢复到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英国的这种对日政策虽然仍然是一种妥协,而且还没有完全摆脱绥靖政策的阴影,但已经有了实质上的改变:英国并没有出卖中国来与日本妥协,实现其维护在远东利益的计划。这也就说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并不存在英美等国勾结共同出卖中国的“远东慕尼黑阴谋”。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来所遭受的反倾销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甚至连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产品实行反倾销;不过,近来中国也敢于对国外产品包括一些知名品牌说不,改变了中国产品在国际贸易当中只能被动接受他国制裁的历史,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在走向强大。面对反倾销这个困扰中国已久的老难题,我们应从观念上、市场拓展上、技术革新上进行全新的思考和应对。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之前 ,美国基本上奉行孤立主义政策 ,对中国的事情关注不多 ,但是 ,抗日战争爆发后 ,由于法西斯威胁的日益临近 ,美国逐渐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转而同情支持中国。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中美两国终于结成了联盟 ,但是 ,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斗争。  相似文献   

16.
实施伙伴战略,是当前中国外交的最佳选择.它的核心点就在于重对话、讲合作、结伙伴,重视全方位、多层次地与世界各国积极而广泛地发展良性互动的双边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目前在外交上奉行伙伴战略,实质上等于公开宣告自己既不会主动与别国进行对抗,也不会谋求霸权或者同别国结盟,而是要真心实意地与一切国家友好合作.中国实施伙伴战略,既有利于处理好本国外交所面临的"点”、"线”、"面”三大问题,也有利于使自己在外交上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解读《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抓住体育产业和科学发展观的契合点,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及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阐述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剖析了体育产业落后现状的深刻原因,最后指明了加快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和实现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对发展我国体育产业有可鉴之处。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考察了RCEP国家的制度质量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率的影响,并测算了中国对RCEP国家的直接投资效率及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东道国的政治稳定性、腐败控制度及民主自由度是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而东道国的政府效率是阻碍投资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东道国的法律制度和市场监管质量对投资效率没有显著影响。中国对RCEP国家的投资效率较低,且呈现较大的国别差异。中国对RCEP国家的投资潜力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因此,中国应以RCEP协定正式签署为契机,客观评估东道国的制度环境,积极拓展RCEP国家市场,不断优化投资区位与产业布局,积极开展文化融合,充分挖掘RCEP国家的投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