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夏天,一位刚到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对我说:有一位作者写了一本社会科学方面的专著,在他们出版社出版了。作者拿到样书后,一看印数只有几万册,便要求出版社马上重印。出版社的同志认为印数已经不少了,不同意马上重印。作者便说:“你们不同意,我可以请××出版社另出一版。这本书是我个人写的,我享有版权。”出版社的同志说:“不行,这本书的版权是我们的,著作权才是你的。”作者说: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图书发行界有一个奇怪的跟风出版现象,就是哪本书好卖,随后就有与之相似书名以及相似封面的书问世。这种奇怪而病态的出版现象,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不久前,××出版社推出了“另类”作家张驰的长篇小说《北京病人》,无独有偶,随后,××出版社又推出了70年代出生的“美女”作家洛艺嘉的长篇小说新作《中国病人》,两本书名显然“借鉴”了因电影而火起来的加拿大小说家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英国病人》。陡然间,书界“病人”吃起香来。继韩寒的《三重门》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后,书市上又有××出版社的《九重门》、××出版社的《三重门外》的“孪生书”面市。甚至耐人寻味的是,《三重门外》封面上赫然印着“韩寒新著”四字等距离排行,让人分不清到底是韩寒的新  相似文献   

3.
读者赵旭峰近日投书本刊说,目前我国出版界的“丛书热”继续升温,丛书出版中的粗制滥造现象值得注意。 据他对《社科新书目》第395至400期的统计,6期中共刊出丛书书目213套,1166种,占所刊出图书总种数3529种的33.05%。几乎每个大类都有丛书出版,几乎每个出版社又都在出丛书。 在“丛书热”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些出版社不在抓创作上下功夫,而是用“剪刀加浆糊”,东拼西凑出丛书。从你处拿一点,从他处借一点,便“组织”起一套丛书,美其名目“世界××丛书”、“中国××丛书”。更有甚者,草创一庞大的  相似文献   

4.
出版领域的“文化工作室”现象正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所谓“文化工作室”现象,就是有一些人千方百计想介入出版业,但由于目前我国对出版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很难直接介入,有的便注册成立从事文化类经营的机构,多数叫“文化工作室”,以不同方式介入出版业。有的搞选题策划,把选题有偿转让给出版社;有的充当出版“经纪人”的角色,在作者与出版社之间插进一脚;有的为出版社“引资”,从出版利润中得到丰厚的回报;有的从事出版专项业务,如装帧设计、校对等;有的得到有市场的书稿,干脆从出版社买个书号,直接做书、发书,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5.
1983年9、10月间,有吴氏兄弟二人,告北京和上海两家出版社影印出版的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他用小楷书写的《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人称《洛神赋十三行》),“侵犯”了他们的版权。吴氏兄弟说:他们的祖上花重金购得王献之的小楷书《洛神赋十三行》碑石一块,藏于家中一百余年。1962年,他们将此碑石“献给”国家,由上海博物馆保存。1979年“落实政策”的时候,上海博物馆将此碑石发还他们。可是,上海××出版社和北京的××出版社,利用这块碑石的拓片,出书赚钱,而他们兄弟二人——碑石的“主人”,却分文未得,希望上级  相似文献   

6.
案 情 :原告 1 : 北京×××出版社 原告 2 : 作者张××被告 : 北京××图书发行公司2 0 0 2年 8月北京××图书发行公司在自己的书库中发现有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书若干本 ,就拿到读者服务部销售。恰被北京×××出版社和作者张××发现 ,确认该书为盗版图书。二原告认为被告北京××图书发行公司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和出版社的专有出版权 ,找到被告交涉 ,被告说该书是其他书店的退货书中夹带的 ,原告向被告追问是从哪个书店退回 ,被告不予回答 ,原告起诉到法院 ,法院确认被告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结 论 :…  相似文献   

7.
案情:原告:D软件开发公司 被告1:S软件开发公司 被告2:中国××出版社1996年中关村S软件开发公司在自己开发的部分软件的基础上,又从Internet上下载收集了一些共享软件和免费软件,其中有原告的共享软件A和免费软件B,并对免费软件B进行了二次开发,未征得原告的同意,即凑成一张光盘在中国××出版社出版,并公开发行销售,获利颇丰。原告认为S公司侵犯了其软件版权,S公司认为“共享软件”和“免费软件”没有版权,所以没有侵犯原告的版权。原告在与中国××出版社交涉也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将二被告推上了被告席。本案焦点:1S软…  相似文献   

8.
树立精品意识 实施精品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四届六中全会给我们提出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的要求,意义重大,切中时弊。把“精品”作为战略问题来提出,可见“精品”是一个出版工作者,一个出版社,长期为之追求,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增长过快与“精品意识”不够有关。 有的出版社社庆,出一本建社以来的出书目录,却名之日:“××年精品目录”;有的出版社在报纸上作广告,一作一版,上百种,也是称精品目录。有那么多精品吗?这些现象是对精品概念不清楚的表  相似文献   

9.
律师信箱     
案例 我的父亲李××于1998年去世,他是较有名气的作家,我们作为他的子女应该享有其作品的著作权的继承权。但近日我在北京一家书摊上发现了由某联合出版社(下称联合出版社)出版、编者署名王某的《李××随想录》(—下称《随想录》)一书。该书全部内容均取自我父亲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篇章取自我父亲所著的《×××》一书。经查,联合出版社与某编辑部签订《李××》出版合同,由联合出版社出版王某编著的《随想录》。该合同约定编辑者承担一切因该书侵犯他人版权和出版权而引起的责任。该书共120篇,其中65篇取自1990年版的我父亲所著《×××》一书,其余取自我父亲的其他作品。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出版社林立、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出版社怎样才能得以发展,这是给每个出版社领导提出的一个难题,也是摆在我们每个出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出版社怎样在竞争中求发展呢?近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强化出版社的形象意识,是出版社得以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我认为,出版社竞争也就是出版社的形象竞争。我们常常听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质量高、有特色、信得过,我们就是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人们也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编辑策划中,提出有价值的选题是非常不易的,这恐怕也是产生选题跟风现象的缘由之一吧。选题跟风早已有之,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早在1993年3月广东一家出版社以一本薄薄的《新三字经》,创造了极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不过数月,市面上一下子出现了一批名为《新×××》的书籍,紧接着一批旧式启蒙教材纷纷被加以“新”字变种出版:《新弟子规》《新千字文》《新孝经》……又如1997年山东画报出版社推出《老照片》,刹那间,《老相簿》《百年老照片》《知青老照…  相似文献   

12.
出版空壳现象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几何时,出版业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码洋很高,却没有什么利润,实际效益当然不会好到哪儿去。出版社的外壳看上去很大,但囊中空空。这就是近年出现的出版空壳现象。出版空壳现象是指掌控书号的正规国有出版企业——出版社,以合作方式向业外非国有文化单位——“工作室”提供书号、负责终审,而图书的成本投资、营销策划、编排制作等运作均在“工作室”完成,“工作室”图书制作费用经出版社转账,日:“内循环”,“工作室”向出版社支付(书号)管理费用,或提供较低折扣的图书由出版社自行销售后获得利润。也就是从投入到产出到获利整个过程在社外进行,出版社只对部分关键运作起控制作用,从中获取管理费或少量利润。这种现象称为出版空壳现象。由于审批制的原因,“工作室”即使已经具备了出版功能也无法获得合法身份。因此,出现了“工作室”借鸡生蛋、借社生书的奇特现象。在其他行业几乎是不存在的,出版空壳现象也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版事业蓬勃发展,空前繁荣,景象喜人。但是,冷静地思考一下,也会看出,发展当中存在困惑,繁荣背后隐伏危机。我们必须敢于面对这些问题,分析症结所在,探索解决途径,才能深化改革,把握契机,把出版事业推向更高更新的阶段。笔者既是作者,又是读者,有时还为出版社看看书稿,平时对出版工作现状感触颇多,在此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希望能在贵刊展开讨论,辨明是非。看重大部头、豪华型近几年来,经常看到“××系列”、“××丛书”、“××大全”出版的报道,一套书几十本几百本,装帧豪华,规模宏大,定价少则…  相似文献   

14.
现在不少经济报道不为群众喜闻乐见,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经济报道的指导性有误解,在运用上有不适当之处。一是导语成了政治术语的堆砌。往往“在××指引下”,“在××精神鼓舞下”,加上本行业本部门的原则性号召,如“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养猪业要有一个大发展”等。二是用议论代替事实报道。总觉得不多议论几句,新闻就缺乏高度和深度,失去指导性。这种议论还往往借群众之口,夹带着大量的“认识到”、“大家说”、“职工们异口同声地说”之类的话,实际上是笔者借采访对象之口讲空道理、贴标  相似文献   

15.
在台湾,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有关“性”的话题已能公开讨论,相关图书也应运而生。许多出版社不仅出版了不少单本书,更有些出版社推出了有关书系。如时报出版公司有“两性研究系列”,自立晚报社有“Woman & Man”,张老师出版社出版了《爱·性·婚姻》,方智出版社推出了“爱情生活系  相似文献   

16.
魏龙泉 《出版史料》2003,(1):120-121
我国读者对美国的一本永恒畅销书《飘》都很熟悉,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是由美国历史悠久的著名出版社“西蒙和舒斯特”(Simon& Schuster)出版的。这家公司七十多年来出版了很多对世界有广泛影响的名人名著,如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威廉·席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理查德·罗德斯  相似文献   

17.
双周视点     
文化工作室:正是“引马入槽”时 在不久前召开的一次全国性出版工作会议上,北京一家小型大学出版社介绍了与文化工作室进行合作出版的做法,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该社在计算机、外语、部分文教书方面,与文化工作室共同策划论证选题,共同参与市场调研,而审稿、印制均由出版社掌握,出版社只是以版税形式支付工作室报酬。这种合作模式避免了“买卖书  相似文献   

18.
依靠品牌树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出版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发展,靠什么?有人说需要雄厚的资金。资金当然重要,特别是高新技术在出版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大的出版项目的运作,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支撑。也有人说,办好出版社更需要人才。诚然,说到底出版企业是一种“头脑企业”,它是靠人的智慧、靠人的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发行研究》2006,(12):84-87
卷首语科学技术已成内在要素——参加全国科技大会初感!!!!!!!!辰目一·1捍卫书价,捍卫书业!!!!!!!!!!!!!辰目二·1出版业“最有希望的田野”——由三峡出版社为库区农村编书、送书所想到的!!!!!!!!!!!!!!!!!!!!辰目三·1我们怎样来研究出版产业?!!!!!!!!!!!辰目四·1不要轻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审读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所想到的!!!辰目五·1“商务”之魂:文化追求与商业利益的统一——论“商务”出版理念之真谛,兼论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之目标!!!!!!!!!!!!!!辰目六·1追求农家书屋的恒久性!!!!!!!!!!!!辰目七·1让我们以文化人…  相似文献   

20.
最近,在广东搞调研,在谈到图书发行工作的地位时,有的同志又提出“龙头”“龙尾”的问题。言外之意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对此笔者颇为感慨。记得“文革”结束不久,随陈翰伯同志到天津搞调研,陈翰伯同志明确提出出版社要以编辑工作为中心,那是针对当时所谓“政治”冲击业务而言的。出版改革之初,提出了出版要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的思想,要求出版社要重视发行工作,后来又进一步要求出版社要把发行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于是有人就提出出版社要以发行工作为“龙头”,有人还引经据典,说马克思在什么时候针对什么问题曾经说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