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陈梦家先生《尧典为秦官本尚书考》一文以《尚书·尧典》(汉代始有《尚书》之称,故本文于《书》之统称或秦代之《书》皆称《书》,于汉代今古文本称《尚书》,而《尚书》之《尧典》与《舜典》分合问题,陈氏依伏生《今文尚书》"慎徽五典"以下皆属《尧典》而指称,本文亦一并以《尧典》称之)为秦代所改造之官本,其论据总有三端:"一曰十有二州十有二山及十有二牧","二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三曰五载一巡守"。此外,并主《秦誓》为秦代齐地儒生编入。今之  相似文献   

2.
叙事文九篇     
黔敖施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礼记檀弓·八十二字) 齐国闹饥荒,黔敖在路旁施食,见一饿汉蒙着头,靸拉着鞋,茫然地走来,忙备好饭,端起水,叫他道:“哎!来吃!”“我就是不吃‘哎’来的饭,才走到这一步的。”饿汉横了黔敖一眼,这样说。黔敖劝他,他仍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说后,叹了一口气道:“何必呢,‘哎’你不吃,劝你也就该吃了。”则天改字天授中,则天好改新字,又多忌讳。有幽州人寻如意上封云:国字中或,或乱  相似文献   

3.
所谓"以史为鉴",愚意,"鉴"者是读者而不应该是作者.我国史书历来以记实为任务,不加评论.司马迁开始有<太史公曰>,但也仅仅或叙述传说之误,或述说他的感慨.  相似文献   

4.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之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忘忧。’吾子一食之间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献子曰:“善。”乃辞梗阳人。(《国语·晋语·谏魏献子纳贿》)《国语》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书,是分国记事的,注意记录语言,所以称《国语》。全书分《周语》《鲁语》  相似文献   

5.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之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忘忧。’吾子一食之间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  相似文献   

6.
章回体通俗小说《何典》,为清人张南庄所作。光绪五年《申报馆书目续集》曾介绍过这部由该馆仿聚珍版印行过的小说谓:“书中引用诗人有曰活鬼者,有曰穷鬼者,有曰活死人者,有曰臭花娘者,有曰畔房小姐者。阅之已堪喷饭,况阅其所记,无一非三家村俗语,无中生有,忙里偷闲。其言,则鬼话也;其人,则鬼名也;其事,则开鬼心,扮鬼脸,钓鬼火,做鬼戏,搭鬼棚也。语曰,出于何典,而今而后,有人以俗语为文者直曰:出于何典而已矣。”使这《何典》在20年代再次问世者,不能不归功于吴稚晖。据吴稚晖说,当他读过《何典》,书中那句“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一下子打破了他“要做阳湖派古文家的迷梦,说话自由得多”了,据说,吃透了这两句话的“精神”,“才能得言论的真自由,享言论的真幸福”云云。不管吴稚晖是否是张大其词,反正这《何典》借吴稚晖的宣传而引起了刘半农、钱玄同的注意。1926年初,  相似文献   

7.
“序”“跋”本是一种文体名。序也作“叙”或称“引”。序跋相等于今日的前言和后记,古代就有。张舜徽先生对此作过考证。他在《不轻为人序书亦不乞人序书》一文中谈及:“古之自序其书者,率主于叙家世,明行事。若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靡不皆然。”这里说的是自序。那么,乞人作序是从哪个朝代开的先河呢?“自汉魏以降,士尚华藻,人崇门第。偶有撰述,或以己名不足取重,乃乞序于人以传其书。晋左思作三都赋始成,人莫之知,以皇甫谧有高誉,造而示之,谧乃为其撰序。乞  相似文献   

8.
作者王卫平在书末尾表示,他前几年发表过两篇以《围城》为题目的文字,发愿“写一本书”,“后来在某种外在的压力下,才不得不坐下来赶写”。“赶”,很可能是“赶场”和“赶鸭子上架”之“赶”,一字传神。打眼一望,那人做书的技术特到家到位。十来万字的小书,构造庞然,体系井然:有导言,有结语,有章——曰出身与经历,曰才气与性格,曰散文与小说,曰讽刺与幽默,曰博学与宏识,曰超脱与淡泊,有节——或五或六,或三或四。相其各级“魅力”独具的标题,俨然一“钱钟书评传”。可我往里翻翻,望望然: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围城》讲义的汇编!既然作为“学人”,“钱钟书的独特个性与魅力”怎么老是在《围城》里  相似文献   

9.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①,书未发②,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③?民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④,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⑤?”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⑥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⑦,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⑧也?叶阳子⑨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⑩,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11)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12)?彻其环  相似文献   

10.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俭帝王,躬行节俭贯穿其治国理政之始终.其子雍正帝赞颂他,“至若躬行节俭,而大官服御,务崇朴素之风;秉德谦冲,而徽号鸿名,屡却廷臣之请.”追溯渊源,康熙帝节俭的治国理念来自于其父顺治帝,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帝)仁恕恭俭,一本自然.”深受“敬天法祖”观念影响的康熙帝对父亲尊敬备至,在宫内见顺治帝所书《陋室铭》,他感叹,“以万乘之崇高不忘草茅之卑末,于其所居若有取焉,而亲为书其辞,则圣心之所存于此亦可见焉.”以帝王之尊而时刻记挂民间百姓,戒除奢华,崇尚节俭的精神对康熙帝影响至深.康熙帝对畅春园之兴建、扩建乃至日常管理无一不体现这种理念.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学识渊博,著述等身。据上海图书馆统计:仅建国前出版的郭沫若著译就有近两百种之多(《郭沬若著译书目·编例》)。郭沫若在编辑出版自己的书时,很注重书的命名。有的书名从初稿至定稿更易再三;有的书出版后,书名也曾改换多次。总观郭沫若著作的书名,或取书中某一篇目以为全书之名;或综括全书大意另铸新辞,大都是用简洁而又醒目的文字,传神地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原文]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贿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子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可以忘忧。’吾子一食之闲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  相似文献   

13.
英京读书记     
英国博物院(British Museum),其一部分为图书馆,而东方室又别为图书馆之一部分,储中国、日本、印度旧籍綦富。凡欲往览观者,须有人郑重介绍。室内为读者而特备者,有桌椅,有笔墨,有置书之架,有揭书之骨片,西人优遇学者,可谓无微不至。我国向未视报章为一种著述,且日久则卷帙浩繁,非有大厦,庋藏实难。故予纂《中国报学史》时,有若干种存其名而未见其书,中心憾之。我国现代报纸之产生,系发端于英人。比来伦敦,于英国博物院藏书目录中,果获曩日遍访而未得之定期出版物多种,爰撮大要,以足吾书,兼以饷治报学者快睹焉。  相似文献   

14.
清代著名文学理论家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钱塘洪防思(《长生殿》作者洪升),久于新城(王士祯)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王士祯官至刑部尚书,俗称大司寇。)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龙,见其首不见其尾,云中或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  相似文献   

15.
《笑林广记》一书里有这样一则笑话:有忧贫者,或教之曰:“只求媒人足矣!”其人曰:“媒安能疗贫乎?”答曰:“随你穷人家,经了媒人口,就都发迹了。”  相似文献   

16.
黄生借书说袁牧黄生允修借书。随国主人接以书而告之日: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手?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41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做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庆藏焉,曰:“始俟异口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准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体去书来,落落大满,素好友丝时蒙卷轴。然后…  相似文献   

17.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有一段借古人行事以明志的文字。其辞曰:"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  相似文献   

18.
《尚书》是"六经"或"五经"中最重要的一经,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先秦文献中,《尚书》多被称为"书",如《论语》、《左传》、《孟子》、《荀子》等皆以"书曰"称引今《尚书》文。然《尚书》之称始于何时?迄今尚有争议。《墨子·明鬼下》云:"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何故也?"有人以为此"尚书"即指《尚书》,实误。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三》云:"案‘尚书夏书’,文不成义。尚,与上同;书,当为者。言上者则夏书,其次则商、周之书也。此涉上下文‘书’字而误。"可见所谓"尚书"是"尚(上)者"的误写,《墨子》中并无《尚书》  相似文献   

19.
吴獬,字凤孙,号子长,榜名獬,湖南临湘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是清末民初杰出的教育家、文学家、民俗学家,也是一位丰才博学的才子.他自幼聪颖异常,读书过目少忘.四岁时,其祖父吴凤山头次见他便喜曰:“真吾孙也!”因以“凤孙”字之.10岁时,诸经已熟诵,16岁即写得一手好文章.当时颇有才名的刑部官员王子寿见其诗文,惊叹曰:“奇才也,异日当以文章显.”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开山祖”徐宝璜老先生在其《新闻学》一书中就新闻社、新闻纸的商品性论述说:“新闻社者,一制造厂也。国人亦称之曰报馆,或日报社。其原料固多,为墨、纸与新闻。其产品即每日所发刊之新闻纸。”在这里,徐宝璜认为报纸(新闻纸)具有商品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