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家和常人最重要的美学区别在于,艺术家必然是一个"诗性主体".艺术家"诗性主体"的建构,首先取决于他的心理结构:恋美情结、超越之爱、人类良知.其次,取决于他的发达想象力和奇异的灵感、生命的诗意与智慧以及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路程.最后是他对于艺术形式的天才感觉和传达技艺.这些要素逻辑地形成艺术创造的审美结构,决定着艺术文本的美学价值和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诗性主体     
主体性是生命存在的结构性可能.它由本能主体、感性主体、信仰主体、理性主体、道德主体、审美主体等构成.诗性主体理应是人之存在最重要的结构,它既存在于和各种主体相关联的结构之中,又超越和凌驾于它们之上.诗性主体是生命存在最重要的权力和元话语,是保证文化艺术创造和幸福感、美感的最基本要素.现代人类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诗性主体,它是拯救人性异化的重要力量,是克服消费欲望和引导精神走向无限可能性的精神工具,也是保证现代人走向审美超越和艺术化生存最基本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竹文化是根植在中国传统诗性文化土壤上的一种价值创造,它承接了孔子的诗教.这种诗教追求诗化的人生和人生的诗化.因此,中国竹文化具有一种特殊的诗性德育的价值.从孔子的"比德"和"三月不知肉味"到苏轼的"无竹令人俗";从郑板桥的"种竹似培佳子弟"到个园的园林艺术;从传统社会的竹文化到市场经济中竹园宾馆的企业文化建设,我们看到了中国诗性文化的薪火相续,感受到了诗性德育的魅力.竹,常绿不衰,中通外直.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有一种善美合一的诗性之美,它是正直、虚心、有活力的人格象征,在竹的背后有一片陶冶人格的诗性的文化海洋.竹对人有着妙不可言的教化力量,它使道德境界涵蕴审美境界,审美境界附丽于道德境界,这种力量是理性所不能概括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海子为重点个案,以透析诗性活动过程中主体的思想和精神之基本进路为观照视角,以考量审美与信仰作为潜在极性的抒情场中诗性个体的精神生态深富悲剧色彩的两重性表现为主线,试图触摸一下诗人"生命叙事"的内涵,找出某些贯穿诗人心路历程的"真值"函项。  相似文献   

5.
《邢台学院学报》2017,(2):93-95
"诗性"是一种独特的美,其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更传达着幽长的意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广告设计受到了各种现代化表现手法的冲击,但在广告设计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所积淀的文化内涵,依然成为广告设计的精髓。广告设计与"诗性"语言的完美结合,是广告设计漫长发展进程中的审美积淀成果,也是广告设计人员逐步探索和追求的目标。从广告设计视角出发,探究其设计中的"诗性"之美,并对广告设计中诗性语言的构建进行了研究,以更好地追求广告设计中的高层次审美。  相似文献   

6.
光影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而白墙落影是其独特的表现之一,它是大自然以墙为"纸"、以光为"笔"创造出的一幅水墨画。如今光影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建筑等艺术设计领域,但为何光影能够给人们以审美的视觉享受?其美学内涵到底为何?本文试图从光与影的释义、光影的功能性及艺术表现出发,以"白墙落影"这种具体的光影现象为例,分析其对立统一之美、虚实境界之美、空灵之美、写意传神之美等几方面的审美内涵,以此指出光影并非只是一种光学现象,它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的视觉欣赏而形成一个虚实相生、富有生命律动感的、形而上的诗性空间。人类自身正是通过这种理性的观察和感性的想象的相互交织,而与外在世界相互交融和谐,以此获得精神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论教师之思     
教师是思想者,"思"是教师的一种生存方式,也是其职业生活的重要内涵。从"思"的内涵与方式来看,教师之思可以分为日常之思、理性之思和诗性之思。日常之思会使教师逐渐远离其本真的存在,而异化为无专业性和无个性的"常人";理性之思彰显了教师作为职业生活主体的个体价值,通过理性之思,教师逐渐摆脱了肤浅与平庸,走向深刻与崇高;诗性之思是教师对其生活阅历、职业生活场景和未来希冀蓝图的关系与结构的融通式观照。诗性之思可以使教师的职业生活成为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8.
刘士林认为,对以务实著称的中国民族来说,由于持续的文化压抑因而它的审美机能是严重匮乏的。在充满苦难、又在苦难中产生出巨大生命热情的江南轴心期,才使得中国民族的审美意识从沉重的政治伦理异化中解脱出来。以礼乐政治为中心的“北国诗性文化”,只能看作是一个自身特征尚不明晰的“初级阶段”或“早期状态”。朱逸宁认为,自8世纪起,中国的文化中心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江南文化为代表的诗性精神获得了说话的机会,并由此成为中国民族二元精神中的一极。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晚唐和五代时期的文艺活动。李正爱认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以及不同主体所采取的生活态度不同,江南民族和北方民族产生了本质的不同。北方黄河文明选择了政治一伦理为其生活理念模式,建立在鱼稻文化基础之上的江南则选择了审美一诗性作为它的生活理念模式。这种有着江南特色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具有独特江南文化气息的一种审美一诗性文化。刘铁军认为,在远离政治中心、疏离国家权力中心的乡村宗族组织中,乡绅成为中国乡村的知识占有者与权威阶层。他们既有公众话语遵循道德伦理的一面,又有私人话语追求精神自由审美的一面。这种有道德伦理与精神自由追求的乡绅话语直接表现在他们的治家文化中。  相似文献   

9.
网络"超文性"写作尽管被一些批评家说成是一场"深刻的文学革命",具有"无可限量的发展前景",但其所存在的局限与缺失也是毋庸置疑的,例如,"超文性"写作赖以生存的技术理性对审美精神的凌越导致典雅艺术韵味的消逝,主体意识的消散、创新精神的丧失、个性的恶性张扬以及让图片遮蔽文字、游戏取代阅读、娱乐替代思考等都是严重影响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不良倾向.网络"超文性"写作的缺失问题,应该引起网络文学研究者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现代社会受科学世界的宰制和技术理性的支配 ,使道德教育失去了生活的底蕴。主体道德教育关注个体的生命 ,从而与生活具有了内在的联系。主体道德教育的生活特性 ,使它必须保持可能生活与日常生活间的必要张力 ,以日常生活为根 ,不断地创造一种可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2.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3.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4.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本质不应被人类学和工具性所规定,而是属于解蔽的真理的领域。但是解蔽同样自身遮蔽,"集—置"是在现代技术本质中起着支配作用的发生方式,一切在场者都被纳入"集—置"的循环之中,世界与人都被摆置为碎片化的持存之物。面对危险,"泰然任之"与"对于神秘的虚怀敞开"是海德格尔的应对态度,而沉思与艺术则是其超越方式。由技术的本质而来的危机呼唤我们审视技术的边界,保持清醒的沉思,让技术回归到它本该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的真理之思是其哲学、诗学与美学思想中的核心命题,其通过真理的"遮蔽—敞开"涵摄性运演机制彰显诗学的本源性内涵及诗人之诗才等重要思想。梳理"真理之非本质""存在者之真理"以及"存在之真理"3个层面的蕴义,旨在彰显出海氏真理观内在旨趣,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传统形而上学真理观的"符合论"色彩,赋予真理源初性的存在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六朝论体文,是其时理性精神的产物,但在理性中又涵泳着诗性。其"理"以审美化的方式存在,是思、情与诗的结合。理感为六朝论体文运思之起点;理趣为其审美特征,具有意趣之美,兴味之美,气势之美;理致为其审美表现。六朝论体文中的"理"是超越于理性而又融合了情韵的审美形态,是一种审美化存在。  相似文献   

18.
在时间维度和价值维度上审思高等教育的发展谱系,高等教育的未来与未来的高等教育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指向未来发展路径的高等教育,技术理性与主体性的双向作用不可偏废:技术理性延展了高等教育未来的想象力,主体性纵深了高等教育未来的建构力;同时,技术理性是促成主体性的基础,而主体性引领技术理性的方向,两者共同作用达成高等教育的未来实现。其二,指向未来美好图景的高等教育,需要将主体性置于价值优先地位,以体验式的合作学习进行感入式的沟通对话,发挥主体创造性,超越技术理性,在未来的高等教育的未来中走向真理式的诗意生活。  相似文献   

19.
自由不仅是大学的永恒价值,而且就是大学本身;虚静是大学自由的条件,自由在那里选择与挣扎,派生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等职能;顺应本该是创造的绵延,是历史的绵延,是关系的绵延,是大学自由联结社会的自然状态;然而,绩效主义使大学在顺应中媚俗、逃离与浮躁,这是大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回归大学的价值世界,需坚持如下三个立场:虚静是衡量大学自由与否的核心指标,包容与爱是实现大学自由的操作形式,放权、立法与厚生是实现大学自由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人文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自东之先秦、西之古希腊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真正理解文本中的真理,就必须将"人与书"的关系变成"人与人"的关系,因为真理是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显现的.在书本出现之前,真理不在"写"而在"说"和"做",真理在言传身教中显见和绵延,自然而然地在人与人的语境中"传""说".然而,书本出、"大伪"现,真理由生命之动进入了生命之静,真理沉睡甚至冻结在了书本的世界里.真理须通过对话方能唤醒其灵动真实的生命之光.人之复归生命需要吸氧,真理之恢复灵气需要进入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