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个世纪90年代,"股田制"作为一种创新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在中国悄然崛起。"股田制"以一定时期的土地使用权入股为核心,改变了土地传统的经营方式,创立了新的土地流转形式,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鉴于我国"三农"问题的严重性与"股田制"在这些方面显示的现实有效性,论述了"股田制"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2.
学界一般认为,"兼爱"是墨学最早且最重要的主张。本文将论述,"兼爱"很可能是由墨子弟子,或是后世墨者所提出。《兼爱》上、中、下只是"兼爱"概念的出发点。这个看法的依据是:《兼爱》上的作者把墨子"爱人"的劝告解释为"相爱"或"兼相爱"。《兼爱》中则将其发展为"兼相爱、交相利"。直到《兼爱》下,"兼爱"这个概念才首次出现。"兼爱"这一概念的成熟,则完成于《天志》三篇之中。我们能发现,"爱"在十论诸篇里,历经了一个概念演进的过程:从"自爱"发展为"相爱",再进一步演变为"兼相爱",最后到无条件的"兼爱"。在这一演进中,被改变的并不是"爱"本身的内容或性质,而是所爱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学界一般认为,"兼爱"是墨学最早且最重要的主张。本文将论述,"兼爱"很可能是由墨子弟子,或是后世墨者所提出。《兼爱》上、中、下只是"兼爱"概念的出发点。这个看法的依据是:《兼爱》上的作者把墨子"爱人"的劝告解释为"相爱"或"兼相爱"。《兼爱》中则将其发展为"兼相爱、交相利"。直到《兼爱》下,"兼爱"这个概念才首次出现。"兼爱"这一概念的成熟,则完成于《天志》三篇之中。我们能发现,"爱"在十论诸篇里,历经了一个概念演进的过程:从"自爱"发展为"相爱",再进一步演变为"兼相爱",最后到无条件的"兼爱"。在这一演进中,被改变的并不是"爱"本身的内容或性质,而是所爱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法律是一个历史概念。本文试图从规则的角度对原初的法律精神进行考察。在人类精神还没有分化的时候,"德""得"相通的"习惯"原则——正义——影响着法律的精神,法律或成例就是正义的一种衍生物。从遵守规则自然之道的神圣性到财产的增长和有意识地把遵守规则纳入人的视野,原初法律精神的正义性将出现某种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龙吟 《保定学院学报》2010,23(2):113-115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根本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画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具有非常典型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谢赫的《古画品录》具体讨论了"气韵生动"这一美学概念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史的关系,认为"气韵生动"所揭示的是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它既适用于人物画,同时也适用于山水画;既可以用来指表现对象的内在神韵,也可以用来指创作主体的精神品格。因此,"气韵生动"说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和完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公司,尤其是国有公司而言,产权界定尤为重要。公司对其财产享有的权利———法人财产权是我国公司立法和国企改革中出现的一项法律权利。关于其性质,学者们争论颇多,莫衷一是。有"法人所有权说"、"双重所有权说"、"经营权说"、"准物权说"、"权利束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利弊。本文作者对以上学说进行考证后,认为,法人财产权在性质上不属于传统权利理论里的任何一项具体民事权利,而是一个综合权利,是具体权利的上位概念,是包含所有权、他物权、股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等多项权利在内的集合权利。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是实施法制教育的载体,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在当前高职教育中,"法律基础"课没得到足够重视,这一问题从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比率不断攀升可见一斑。因此,针对高职生的特点,研究"法律基础"课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我国法律确认的物权,可以依法进行流转。承包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入股农业合作生产组织,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之一。现有规范性文件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的规定存在若干问题,造成实务操作上出现障碍。笔者针对上述问题,试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辞"与"赋"作为两种文学体裁,在刚出现之初是有明显区别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人逐渐将这两种文学体裁合称为一种文学体式。这种模糊文学体式概念的做法显然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细化研究是不利的。从释义、源流、主题、结构形式等四个方面,"辞"与"赋"可进行简要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杨彬 《江汉学术》2011,(6):51-53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是一个影响深广的比喻。从表面上看,"德"与"风"和"草"之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则如果借助概念整合理论,抽象出这个比喻中的四个心理空间,并在它们之间建立一个全新的心理网络,就可以显现出"德"与"风"、"草"之间的相似性,让比喻得以成立。  相似文献   

11.
科学是影响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关键词。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讨"科学"的认知发展历程,结果表明:中国古代亦有科学一词,然而这个词与现代汉语的科学一词并无关联,今天我们所说的科学一词,是假道日本进口而来的新词。尽管如此,现代汉语"科学"的义项与西方"science"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科学"所涵盖的范围比"science"要宽泛的多。这些义项的产生源自于国人对西方近代科学的先在预设和美好期待,也是国人借助西方自然科学实现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现代化的必然采取的语言策略。"科学"的认知发展折射出20世纪中国人对现代性认识曲折而深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中国古代和西方哲学中均有不同的理解,但都不准确。马克思从"实践"概念入手,对"人的本质"给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帮助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当代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提供了重要依据。坚持"以人为本",既符合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又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略论林权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权的法律性质研究应结合森林法律制度和民法理论来进行。林权是一种带有公权性质的私权,但本文强调林权本质上的私权性;林权是一种物权,林权符合物权的规格;林权中的林木采伐权又是一种准物权,准物权是用益物权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正确认识"经济人"假设的内涵及其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位置,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而通过对"经济人"思想中的理性这一特征的探讨,可以揭示出:从效率标准及其实现途径的角度看,"经济人"的完全理性情结为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主体素质建构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模式和动力基础。从思想文化的价值条件角度看,"经济人"的有限理性情结为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主体素质建构论证了现实依据和发展警示。从人性设计的角度看,"经济人"的"相关理性"、"社会理性"、"预期理性"等情结为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主体素质建构丰富了路径选择。这些不同角度的理性层面特征对我国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主体素质基础构建的启示为我国的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与实践建设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这个哲学概念虽然是西方哲学话语,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意义的同时也对"主体间性"有着深入的探究。在儒家文化中,"主体间性"既存在于主体当下的纯然心性中,又将其同生生不息的天地大道相联系,并且在主体心性自觉和自觉行道的过程中得以彰显和实现。这些思想对于人的自我实现、人际间的和谐建设以及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都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宋时期的书院经历了一个由兴而衰、再由衰而兴的曲折复杂的过程。探讨这一过程。对两宋书院兴衰原因加以分析对比,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勃 《职大学报》2011,(1):18-22
墨子"节用"思想从衣、食、住、行、性、葬、乐等方面揭示了当时君主横征暴敛、奢侈荒淫的现状,并以古代圣王作对照,阐明了自己的主张,奉告君主贵族"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从人与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的关系看,"节用"仍具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在罗马法中已有雏形,该理论的本质在于,使得法律行为在物权变动领域亦能独立地达到其私法上的效果;并能够加强时社会交易安全的保护;在对物权行为理论的限制方法中,只有附加条件成立。从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在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物权立法对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应予明确采纳。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以来,"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全世界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环保法律制度建设自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低碳经济"也给我国环保法制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命题。我们应完善环保法制建设,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的物权立法、理论争鸣多集中于具体制度的建构、存废。日本民法学者我妻荣早在上世纪30年代完成的《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一书从逻辑、目的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根基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物权与债权关系的方法值得体味、学习。物权研究与立法应当以人为本,吸收经济社会政治研究的成果,通过合目的、高效率的技术架构在物权的框架内外形成相对稳定的、统一的法律以及法解释体系,把中国的实际物权问题解决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