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麻欣 《华章》2012,(36)
作为揭露社会弊端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杰克.伦敦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以及人类本性的探究.《野性的呼唤》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探险故事,更是一部寓言.作者以狗暗喻人,从狗的视角揭示人性的贪婪和冷酷.这部作品展现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许多哲学观点和社会观.本文通过分析“巴克”这一角色,略谈杰克.伦敦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2.
安东尼.伯吉斯的《发条橙》是一部试验创新的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象征作品,作者借作品表达了自己对道德选择和自由意志这一哲学问题的冷静思考。读者要想正确地理解这一寓意,可从作品中象征意象的营造、结构的象征特点及作者的有效引导三个方面来窥探其寓意的透射。  相似文献   

3.
曾蕊蕊 《文教资料》2008,(18):37-39
<金色笔记>作为一部反映二十世纪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是多丽丝·莱辛最杰出的一部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大胆改革与尝试.作品通过崩溃、整合和男女关系这三大主题,构筑并反映了那个四分五裂的时代和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部尊重历史、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作品,也是一部钟情于艺术、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作者恪守历史化立场,返回历史情景,尽可能接近本体,使作品具有史料性。此外,作者具有深刻洞见和独到见解,使作品具有一定学术性。  相似文献   

5.
一、情感的认知与乐曲内容的统一一部钢琴作品是作曲家情感的寄托,是钢琴表演者酝酿感情的依据。我们拿到一首新的乐曲,首先是读谱,对整首作品要认真研读与揣摩,在整体上感知和把握作品。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还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创作意图、或者参考其他的文字资料。这是因为每一部作品,总是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作者可能因  相似文献   

6.
杰克·伦敦的人生哲学--《野性的呼唤》主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文论认为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是一部自然主义的作品,本文笔者通过对作品的研读和对杰克·伦敦本人及其写作背景的考察,认为这部作品综合反映了作者的人生哲学观念.其写作手法是自然主义、现实主义、超验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7.
《克莱芙王妃》是17世纪的一部作品,被界定为爱情小说,但这部作品诞生之初作者却指出它是一部历史作品,是一部回忆录。笔者分别从史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的角度探究了什么是历史及其特征,以及文学的界定和特点,进一步阐发了历史和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更清晰地认识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8.
《金银岛》和《退潮》分别是史蒂文森早期和晚期的作品.两部作品中的隐含作者在宗教视角上既有关联,又有着微妙的差异.本文从救赎情节、典故寓意和信仰态度等方面解读两部作品的宗教细节设定,并结合史蒂文森创作历史语境阐释其不同时期作品中所表现的宗教书写异同.  相似文献   

9.
人格是游历在作者和文本之间的精灵。把握好人格是解读一部作品的关键。罗杰斯的现象学自我表现观、韦格纳关于思想压制效应的研究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将这种心理学理论用于解读简.奥斯汀的作品有助于从更深层次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思想走向。  相似文献   

10.
我爱阅读     
《中学生天地》2011,(5):46-46,49
纵向:1《.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作者。2《.伊利亚特》中的特洛伊王子,最后与阿喀琉斯决斗而死。3《.格林童话》的作者。4.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5.莫泊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1.
《飘》是一部优秀的美国小说.本文从作者的生平、创作诱因、文本分析等几个角度对作品进行解构,把握人生的虚无与成长的孤独的主题意蕴,为全面理解作品提供一种可能的陈述.  相似文献   

12.
传统观念认为,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是揭露封建家长制对青年男女的婚姻爱情的破坏和摧残。但事实上,这一说法并不能在诗中找到充分的依据。根据这一说法反而会发现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一般而言,一部作品的主题是由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目的决定的,应该说,创作动机和创作目的是作品产生的原因,这也必然决定作品的主题先于作品本身产生。因此,解读一部作品的主题,必须从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目的入手。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作者会通过情不自禁的议论、抒情等方式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而这种主观表达恰好透露了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动机。…  相似文献   

13.
<百舌鸟之死>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哈帕·李的唯一一部作品,本文试图比照作者哈帕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进而通过分析作者采用的儿童叙事视角和第一人称叙事,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阐释作品的自传体性质.  相似文献   

14.
在不胜枚举的安徒生童话作品中,《母亲的故事》是一部内蕴丰富的上乘之作。这一作品无论是从对社会本质的揭示,还是从作者的宗教信仰,抑或是从作品的叙事,无不涵盖了作者深刻的社会认识与人生感悟,折射出作者所奉行的爱的情怀及人道主义精神。它不仅满足于天真浪漫的儿童阅读,同时带给成年人极大的精神慰籍。多视角解读《母亲的故事》,虽基于一部作品,但可以让我们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推及其他作品。  相似文献   

15.
《上尉的女儿》是俄国文学史上一部反映农民斗争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普希金在这部作品中以18世纪后期的俄国为历史背景,从普加乔夫农民起义着手,刻画了起义领袖普加乔夫及其他一系列人物形象,真实再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百态,是一部优秀的叙事作品,也是俄罗斯文学中第一部描写农民斗争的现实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16.
张悦 《文教资料》2013,(17):22-24
舍伍德.安德森和海明威是20世纪初期美国文学史上的两位大师,其代表作《林中之死》和《老人与海》被认为是两位作者最经典、最成熟的作品,二者都突出表现了死亡这一主题。本文比较作者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死亡意识并浅析其成因,通过对比可知,虽然两位作者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死亡体验,作品也创作于同一时期,具有相同的时代背景,但两位作者的死亡意识有着很大反差,引起读者对生命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7.
对亨利&#183;詹姆斯的中篇小说《螺丝在拧紧》的解读在国内外学术界备受争议,其原因在于作品本身的含混性与作者创作时的无意识的映现.文章拟沿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轨迹,应用心理空间理论来解释鬼魂出现的原因以及作者创作的初衰,指出女教师出现对鬼魂的幻觉源于其心理空间中框架间元素的映射使其多元交融空间能量无法达到守恒造成的;而作者创作的初衷并非是创作一部心理小说,使该作品成为一部成功心理小说典范的深层原因是作者无意识空间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胜负未决》是一部寓意深刻的象征主义小说,作者运用大量的象征手法,赋予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生命力。作品的标题、颜色及场景的描绘中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背后隐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9.
曹沧晔 《文教资料》2007,(7):134-137
《孔子》是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的最后一部小说,是作者在研读了《论语》后的一部小说。通过这部小说作者阐述了对人生、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同时,这部作品也是作者对《论语》的一份阅读手记,它阐释了作者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儒学的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对作者在作品中对《论语》里几个重要命题的误读的探讨,来探寻产生误读的原因,以及儒学在日本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呼啸山庄》和"三恋"虽是不同国别不同时代产生的作品,却有着共通之处。"三恋"作者王安忆对《呼啸山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推崇是真实而具体的,两部作品共同表现出超时空的爱情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