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九月,我高中毕业后,自学新闻写作,至今已被县级电台采用稿件近30篇,市级电台、报刊采用15篇,省级以上报刊采用4篇。我写稿的三点体会是:当短则短。刚开始写稿,我也没能很好地把握这个“短”字。有一次写了篇六百多字的“抓赌”的通讯,见报时,编辑删成了三百字,文章短了,却言简意赅。今年初,我写了篇反映专业户事迹的千字稿,  相似文献   

2.
信息数字化、全球化,新闻资源共享,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在若干情况下,虽然记者面对的新闻资源是相同的,由于记者所持的思想禀赋、采访作风各不相同,因而后来所产生的新闻也可能是很不相同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如今浩如烟海的媒体新闻中,毕竟,我们仍能时不时地读到一篇又一篇眼睛为之一亮  相似文献   

3.
前年我写了一篇<书太多了>,登在<读书>1988年第7期上,里边摘录两位英国作家的文章.其中第二人是G. C. Squire.最近在旧书堆里翻出他的一本随笔选集<美人鱼酒店里的生活>,重读了一遍.里边有不少篇谈到与书有关的事情,现在挑出三篇来给<读书>的读者做个介绍.  相似文献   

4.
十六个"春暖2007"公益活动纪实故事、一张张刻骨铭心的照片、一篇篇温存动人的手记,不能忘怀的还有感性文字背后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有爱就有奇迹》所呈现出来的是当下中国发生的真实的苦难,是那些因贫穷、先天的不幸或突如其来的灾难而陷于痛苦、  相似文献   

5.
《种树“种到”联合国》荣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许多人问起这篇作品“幕后”的故事。与其说幕后,还不如说是幕前。新闻采写,好比攀登高峰,登临绝顶,风光无限,其艰辛和付出都在到达顶峰之前。 1996年初,在报社的一次编务会上,编辑部的一位负责同志通报这样一篇简讯:内蒙古达拉特旗一位农家女(采访后得知是树林召乡副乡长),因种树治沙成绩显著,被联合国邀请参加防治荒漠化公约会议。消息是从“上面”得到的,详细情况尚不得而知。这一情况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内蒙古这样一个地处偏僻、荒漠化十分严重的地方,一位农家女获此殊荣,必有惊人之举。在她  相似文献   

6.
我是新闻战线上的一名新兵,也是贵报的一个热心的通讯员。在我刚刚跨进新闻门槛的时候,赶上了举世瞩目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斗。半年来,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在炮火轰鸣的猫耳洞里,我采写的消息、通讯、评论等一百五十多篇,被《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台等全国二十多家省以上报刊、电台采用八十七篇。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是福建南平市闽北日报记者,1998年9月首次在人民日报发表新闻作品,至今已累计11篇,其中8篇为经验性消息。一位地市报记者能连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新闻作品,实属不易。他的这篇心得体会讲得很实在,也很有见解,基层新闻工作者读来一定会很有兴味。  相似文献   

8.
常看报,一当发现一篇写法独特、意趣横生的报道,常会为之击节叫好。发表于90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上的《“狗不理”新探》一文,就是这样一篇值得推荐的好报道。一是言短:全文只有700字左右,围绕“狗不理”今天的盛况,交代得那么有板有眼有新意。它紧紧扣住“新探”二字,探讨在“疲软的阴影下”,许  相似文献   

9.
每个有事业心的记者都想在自己的新闻生涯里写出几篇有重大影响的稿件。当记者10多年,我先后采写了数十篇调研稿件,其中也不乏得到好评之作。可是,在努力和目标之间的距离总是那么遥远。 1993年6月,新华社国内部二编室组织了一次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专题调查。在此期间,新华社领导把参加这次调研的6个分社的记者找到北京,亲自听汇报、议观点、出题目。经过记者、编辑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6组近10万字的系统调查。作为这组重点调研的参与者之一(我分工采写《苏、锡、常以公有制为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查》一组三篇),除了调研本身的成果外,我还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对如何搞好有重大影响的重点调研有了更新的体会和认识。我把它归结为“三得”。  相似文献   

10.
2011年9月26日至30日,"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讨论会"在宁夏银川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87篇,其中涉及理论研究的论文23篇、资源建设与组织15篇、图书馆建设与管理13篇、图书馆服务28篇、人才建设8篇.与2010年论文相比,数量多(2010年为70篇),内容涵盖情报学、图书馆学、文献学等.从这些论文看出,我国图书情报学的发展非常迅速,由基础理论向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当本期刊物呈献于读者诸君面前,想来已是在2012年元旦短假之后了.在此,谨携编辑部全体同仁向大家致以新年的祝福.  相似文献   

11.
截至1998年12月17日,光明日报《世界经济》专刊已刊出15期。它们是:《新经济篇》、《网络篇》、《金融危机篇》、《扩大内需篇》、《国债篇》、《兼并篇》、《航运结盟篇》、《农业篇》、《通货紧缩篇》、《金融监管篇》、《就业篇》(上)、《就业篇》(下)、《水利篇》、《兼并篇》(续)、《对华投资篇》等。其中,不少专刊。受到中共中央有关部门、社科院、大专院校专家学者、驻华使馆、跨国公司以及普通读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通讯《风雨洪泽湖》(载1990年2月18日《扬子晚报》)是一篇佳作。通讯摄取了三位共产党员从百里之外乘一机船不顾风险连夜赶回村里过组织生活的镜头,以其强烈、饱满的激情为广大读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深受好评。古人主张,“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刘勰:《文心雕龙》)文章要写得简要精约,朴实无华。这篇通讯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叙事,干净利落而不拖沓。全文三百余字,故事完整,且尺水兴波,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13.
“关广梅现象”深度报道从1987年6月12日到7月27日,共历时40多天,期间,《经济日报》共发表评论员文章5篇,通讯4篇、消息7篇、关广梅本人来信1篇、小言论4篇、综述报道1篇、读者讨论稿件、信件56篇;期后,又发表跟踪抽样调查报告4篇,合计82篇。这一报道的背景是:国务院领导同志提出了“两权分离”(即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  相似文献   

14.
你好·2015     
各位读者,当你们拿到本期刊物的时候,2015年已经过去相当的时间。在这些“过去相当的时间”里,大家一定听到、看到许多对于新的一年的种种祝福。也许你会被这些祝福所感动、所激励,或者为之厌倦乃至愤怒。但是,下面这些有关新年的词语,会带给大家另样的感觉。那是在2009年,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发表了一篇名为《同一个中国……》的文章。文章中谈到了国人“迎新”时的一些文化现象,非常值得进入新年的人们分享。陈平原教授如是说———“蓦然间,想起了梁启超1902年刊于《新小说》上的《新中国未来记》。那篇未完的政治小说,开篇部分设想维新变法成功,60年后的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万邦来朝,上海举  相似文献   

15.
读《羊城晚报》,偶然发现这张报纸上有这样两个小小的栏目:《故事新篇》和《旧文新读》。在今年3月30日二版的这两个小栏目里,发表了这样两篇文章:一篇是《1958,“高产卫星”神话──闻名全国的天津新立村水稻亩产12.5万斤的惊人纪录,是这样“凑”出来的》;另一篇是《关于“放卫星”》。前者,是一篇记叙当年新立村党支部书记孟繁兴对“放卫星”那段历史的追忆;后者是从薄一波《关于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搞出的一段有关“放卫星”这一时髦用语和浮夸风形成的来龙去脉的叙述。我饶有兴趣地读着这两篇不长的文章,思绪起伏…  相似文献   

16.
题材、主题和报道形式是构成新闻作品的基本要素。一篇优秀新闻作品产生的过程,正是传播者选择题材、提炼主题、选择报道形式的过程。本文仅就新闻的选择过程作一些思考,以就教于同行诸位。  相似文献   

17.
潘景隆、于力主编的《九·一八事变》一书,已由档案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而编,其所选资料以原始档案为主,兼采一些记述、回忆、报告等资料。该书共收档案资料320件,附录3件。全书分五篇。第一篇为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东北。其中又分:对  相似文献   

18.
要想把党的优秀儿女的事迹变成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加强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和作风修养十分重要。第一、为人要正派。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必备素质。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只有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被采访对象才会乐于同你接触、交谈,才能够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1989年11月,我去采访来龙镇中心税务所所长  相似文献   

19.
杨捷同志的新闻通讯报告文学选集出版前夕,他带着终审的“清样”约我为它写序。我感到欣慰,也觉得不安。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名老兵,为我省一个又一个优秀中青年记者脱颖而出,为他们的作品一本又一本结集出版,感到由衷高兴。令我不安的是,新华社社长穆青为杨捷新闻作品选集题词:“记者的报告”,著名记者海棱为杨捷同志题词:“人民记者”,这些名流、权威的笔迹,无论是对杨捷的作品,抑或人品,都做了高度评价。再让我步其后尘,提笔作序,实感为难。但是,读着那一篇篇激情横溢,文字清新、朴实、优美的作品,却使我思绪绵绵,心潮浪  相似文献   

20.
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写的文章竟然会被新闻网采用。那几天,我先后接到特约通讯员刘业林、冯作平打来的长途电话,非常高兴的告诉我说:陈大姐,您写的那篇“军中百灵鸟——记军旅歌唱家耿莲凤”一文我们在“千龙网”和“天讯网”里见到了。他们的兴奋之言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我立刻把这则消息告诉了《工人日报》“国防巡礼”版和《光明日报》“军事版”的编辑。他们在欣喜之余说了很多鼓励我的话,作为一名基层业余通讯员,此时此刻那种幸福感是可想而知的。我由衷的感谢通讯员朋友为我传递的这则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