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邝露是明末南海杰出文人.邝诗用韵,古体诗分为18部,其中舒声13部,有一定比例的上去通押现象,用韵较宽;入声5部,保留了完整的一p,-t,-k韵尾.近体诗分为16部,用韵规整,也有出韵、借韵现象,同时存在一些特殊韵字.  相似文献   

2.
中古的入声字。在《中原音韵》(以下简称《中原》)里已经全部收入阴声部内。其中有部分入声字在《中原》里同时收在两个阴声韵类。比如来自中古“屋烛”韵的部分字,《中原》既收入“鱼模”韵,又收入“尤候”韵。来自中古“药译觉”三韵的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陆游现存的144首词的用韵情况进行考察,其词用韵可以归纳系连出19个韵部,基本与王力先生考证的宋代音系相吻合,但也存在出韵之处。同时它也反映一些当时的实际语音情况,如入声韵尾混押、鼻音韵尾合流等。这对于全面地考察宋代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兰茂《韵略易通》声调系统顺应中原汉语声调的历史发展主流,又记录了明代中期云南方言实际语音。平分阴阳,只是前清后浊,前阴后阳次序还不统一;受《洪武正韵》影响,入声独立存在,并配阳声韵,之后韵书则配阴声韵。兰书较好地保存了明代的实际语音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语音的历史变化和差异。  相似文献   

5.
长入说质疑     
王力先生根据中古去、入声字在上古的用韵现象、中古某些字的去、入两读现象及谐声字中的去、入谐声现象得出的上古有“长入”声调的提法值得质疑,理由是:一,根据中古去、入声字在《诗经》用韵和《说文》谐声等材料中的使用比数及入声与平、上声的关系看,长入说的论据并不充分。二、无论是《诗经》用韵还是《说文》谐声材料都表明去声与平、上声的关系要比与入声的关系密切得多,长入说只注重了去声与入声的关系,而没有正确对待去声与平、上声的关系。三、在汉语语音史中,相配的入声韵与阴声韵发展到入声韵消变为阴声韵时,两者对应的韵母中必有一部分不能完全相同;调类相承的同音音节,其韵母的发展结果一般也是相同的。而“长入韵”发展到中古消变为阴声韵后与其原所配阴声韵的中古音韵母一一相同,这说明它在上古不是入声韵而是阴声韵。  相似文献   

6.
1 《洪武正韵》成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由乐韶凤等人奉敕编撰。全书十六卷。平上去三声各分二十二部,入声十部,共七十六部,根据刘文锦的考定,《正韵》共有声母三十一。对照三十六母,非敷混,知照混,彻穿混,澄床混(床母一部分又与禅混),泥娘混,共少五母。对于这样一部规模较大的官修韵书,在近代  相似文献   

7.
诗词漫谈     
壹 关于诗词格律 (一) 我有一个写传统诗词的亲戚,快八十岁了。八庚、九青、十蒸三个韵部,他从不混用。比《佩文韵府》还《佩文韵府》。堪称是“顽固派”。这类老先生恐怕今天也很少见了。但他对别人邻韵通押不反对,甚至再进一步放宽韵脚按今音押韵,他也赞成。这又是他的开明之处。因此我们可以“和平共处”。 但有一种意见认为今人写传统诗词务必以传统的平上去入为音韵标准,谁超越了“平水韵”范围谁就破坏了传统格律,从而也就破坏了传统诗词。就带点儿霸气了。汉语语音历代  相似文献   

8.
马晓 《江汉学术》2011,(1):91-94
二等韵的分用,是齐粱时期韵部演变最显著的特点,也是王力、周祖谟韵部划分最大的不同之处.透过谢胱诗韵,可以发现周祖谟的韵部划分更切合齐梁时期的实际语音,但其认为臻韵是属于<切韵>中的二等韵的观点不够确切,臻韵以及与之相承的入声栉韵的音韵地位实际上是假二等真三等.而王力的黠韵归曷部、鲒韵归薛部的观点尚需斟酌.  相似文献   

9.
清代江苏的北曲用韵与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所描写的情况大不相同。《清代江苏北曲用韵初探》旨在通过调查清代江苏北曲中的阳声韵、阴声韵和入声韵的用韵情况,对北曲用韵的规律作一个具体总结和归纳,以此来了解清代江苏文人度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诗词教学不能没有音韵学知识的指导。运用音韵学可以帮助诗词学员树立语言变化发展的观点,并有助于理解入声韵、分析平声韵部和选择四声五音。  相似文献   

11.
金文韵读首启王国维辆周金石文韵读),继之,郭沫若《金文韵读补遗)、陈世辉(金文韵读续辑)、陈邦怀《金文韵读辑遗),共考订了190余条铭文韵读。今师承其志,作《金文韵读续补),试续订金文韵读60条,其中30条为补前贤之遗,30条为建国以来新著录或报道的金文,希望能为金文用韵的研究提供较为完备的资料。所有韵部基本依王力先生的二十九部。据笔者统计分析,金文韵部应为三十部,冬部在金文中已经独立。(‘)铭文文字可用现行简化汉字即简,不可简者,依从原著录书刊。原铭有不明之字而阔疑者,以方格示之;有夺字或阅字可补者,…  相似文献   

12.
王沂孙是宋末元初的一位重要词人,他凭借自己的64首词在词史上占有一席地位,清代词人及词评家对他极其推崇。文章从音韵学的角度考察碧山词,从中不仅能够发现碧山词的用韵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层次理解和欣赏碧山词,从某种角度上也有助于了解宋末元初词人们的用韵特点。  相似文献   

13.
我省明代正统年间(公元1442年)声韵学家兰茂的《韵略易通》是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第一次用“早梅诗”把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归并为二十,实际上也代表了《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这二十个声母就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二十个声母的前身。其功绩在我国语音发展史上是永垂不朽的。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上古声调系统不能采取举例式,也不能拘泥于60分及格的原则,应该用更精确的方法——数理方法找出声调演变中能标明质变的量的临界点。运用这一方法对阳声韵-ng尾五部从上古到汉魏时期的押韵材料作一全面的考察分析,可以发现除冬蒸二部外,耕阳东三部上古时期上去声确实存在而前后期有别。它们上去声产生的时代大致也就是各自-?尾和-s尾失落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陈澧的今音学研究影响很大,其今音学研究的方法、结论主要体现在《切韵考》一书中.陈澧考证《广韵》反切的方法为“系联法”,通过对历代反切以及《广韵》反切的了解把握,确定了其研究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利于陈澧对声类、韵类的归纳分析,然而在《广韵》中,也还有很多与其原则方法相龃龉的情况.陈澧使用反切系联法将《广韵》切语上字分为40类,反切下字分为311类,得出既不同于中古36字母,又不同于平水韵206韵的声韵类系统,使人们对《广韵》的声韵类系统有了新的认识,对于进一步认识切韵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陈澧在《切韵考》一书中,也提出了许多关于音韵学及音韵研究的重要观点和看法,对于全面深入了解古代音韵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吕叔湘先生说:“追溯汉语发展的历史,大概自古以来书面语和口语就不一致.秦汉以前的情况,文献不足,难以详究,魏晋以后言文分歧的痕迹,才逐渐明显起来.”秦汉以前有雅言,这已无庸置疑.但是否也有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它们各自是一个什么面貌?由于时代的遥远,我们只能从现存的先秦典籍中去寻找答案.长期以来,《诗经》一直被认为是先秦雅言正音的代表,这过于笼统,不清楚它代表的究竟主要是书面语音系统,还是口语语音系统.而且近来随上古汉语方音研究的广泛开展和《诗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诗经》作为上古汉语“雅言正音”的地位遭到越来越多的怀疑,《诗经》一统天下的局面似难以维持.这促使我们跨出《诗经》的范围,更广泛地去研讨其它先秦典籍.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比较可靠的上古实物书面材料,直接保存了两周时代语言文字面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近年,笔者对目前已见著录的八千多条两周金文进行了全面梳理,找出了有韵铭文三百余条.通过系联整理,发现作为两周时代通行于朝庭、宗庙等重要场合的典雅的书面语,两周金文不仅文字统一,用韵也有极强的统一性.较之《诗经》,我们认为《诗经》反映的是两周雅言的口语情况,金文则是两周雅言书面语的代表,两周雅言也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别.正如罗常培先生所说,这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宋元时期大曲、舞曲、鼓子词、转踏、平话、戏文、诸宫调、元曲等俗文学形式中的韵文进行考察分析,发现《中原音韵》的车遮韵仅仅出现在诸宫调、散曲和杂剧中。这一发现证实车遮韵的产生最迟不超过11世纪末,它在当时的应用范围相当狭窄,毛晃所言的"中原雅音"当为宋时汴京人语音。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都是这么归的。自金国在北京建都以后,国势日强,宋王朝迁都杭州,偏安一隅。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向北京。元、明、清三代都在北京建都,汉语的发展必然形成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趋势。元周德清在总结元曲的韵律的基础上写出了《中原音韵》,明确地指出了汉语声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已经变成近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了。其分化的规律是:清声母的平声字归入阴平,浊声母的平声字归入阳平;清声母的上声字仍为上声,浊声母的上声字归到去声里去了。入声的韵尾-b-d-g脱落,按声母的清浊和韵母的不同情况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形成了汉语的新的的声调系统。到了今天现代汉语,这个系统已经相当的稳定了。  相似文献   

19.
陈子昂是唐代诗坛上承上启下的诗人,他扭转了初唐诗人重声色、轻风骨的风气,使唐代诗风向着刚健爽朗的方向转变。他的诗歌体裁多样,有律诗、古诗、绝句等。其诗用韵多种多样,所用韵部就有十八种。陈子昂诗歌创作在当时极具有代表性,因此从他的用韵可见当时唐代诗人的普遍用韵情况。  相似文献   

20.
因为风格、境界各异,作家的学力、阅历、天分等各有不同,所以小说和小说家也有着"韵的高低"与"才的长短"的差异。张爱玲、沈从文、奥斯汀等都是极具天分但是学力一般,且近些年声名渐隆的中外作家。张爱玲、沈从文是上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后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的,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分量和热度甚至超过传统的显学"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同样在英国,奥斯汀的6部小说也从小众范围沉淀成大众经典。通过分析发现,三位"韵高而才短"的隐逸作家的生活范围和作品题材都相对狭小而稳定,都有着敏感、内向的性格特点和纯净的文章风格。虽然个人学力、阅历都不足以使他们倾力于对普通人生的描写和对人性、人情的深刻挖掘,但他们的作品在岁月的淘蚀中仍保持了长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