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普通商品市场的发展大势一样,图书商品已逐步摆脱“短缺经济”的特征,由卖方市场全面进入买方市场。图书供不应求、“一本书养活一家出版社”早成为甜蜜的回忆像似天方夜谭。面对咄咄逼人的买方市场,基层新华书店的处境如何,又有怎样的应对举措?去年下半年,我们前...  相似文献   

2.
常常听到一种议论,说我同的图书市场已经是“买方市场”了。听归听,并不在意。最近读了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图书业经济分析》一书(以下简称“分析”),书中的一个基本论点就是:自1984—1985年起,我国图书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由此引起了我对这一问题的深思,觉得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图书市场供求现状的判断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的一对基本矛盾。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会经常发生变化,因而形成不同的供求结构。从较长时间来看,如果供过于求就是买方市场,如果供不应求就是  相似文献   

3.
广告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人们之所以需要广告,正是因为对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缺乏相应的了解。然而,在如今的买方市场语境下,由于可供选择的商品或服务无以计数,各类广告铺天盖地,消费有限的注意力越发“捉襟见肘”,难以应付。如何有效吸引消费眼球,实现广告效益最大化?比较广告给我们开创了一方新天地。由于在推销自己的商品或服务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编印发这出版三大环节,其最后一环发行,至少从目前的出版现状上看,无疑是最关键的了。社会上呼声甚高的“出书难、买书难、卖书难”问题,也必须从这里入手解决。拉赛尔曾说,“我们过于重视生产而又过于轻视消费。”当图书这种特殊商品从卖方市场逐步过渡到买方市场上来的  相似文献   

5.
注意力稀缺时代的电视节目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将商品交换的概念引入到对人们看电视这一行为的分析中,那么以电视台为主的一些电视节目提供者,就构成了商品交换的卖方,电视观众则构成了商品交换的买方, 各类电视节目则是卖方出售的商品,买方在这里支付的是时间和注意力而不是一般形式的货币。与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相一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电视节目市场同样也经历了从节目供给相对不足、节目需求相对过剩的“卖方市场”向节目供给相对过剩、节目需求相对不足的“买方市场”的转变。对受众,对注意力资源的争夺,成为“买方市场”时代各电视机构竞争的核心内容。在这场争夺  相似文献   

6.
USP理论诞生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USP”是英语“UniqueSellingProposition”的缩写,即“独特的销售主张”。当时,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商品品种与数量日益丰富,消费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为了扩大销量,提高利润,让消费者更深入地了解商品特性,进而形成购买行为就成为生产商的当务之急。在这种背景下,USP理论应运而生,最初由广告大师RosserReeves提出,它的基本要点是:1.一则广告必须向消费者“提出一个主张”,必须让消费者明白,购买广告中的产品可以获得什么具体的利益;2.所强调的主张必须是竞争对手做不到…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问题》1984年第1期刊登李哲的文章中提出,社会主义不存在“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买方市场、卖方市场是近来引进的术语,原来指的是资本主义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涨落趋势。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所谓买方市场,就是“在能弥补有代表性的生产者的平均成本的现行价格下出现的供过于求的市场情况”。所谓卖方市场,就是“按照时价,求大于供的市场形势”。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这一概念纯属于资本主义范畴,它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前一般商品的市场,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经济学界有三种不同的估计。一种意见认为,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一种意见认为,目前处在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过程之中;一种意见认为,买方市场尚未形成。讨论还在进行,迄无定论。我国图书商品市场现在处于什么情况,对此问题,好象还很少有人研究。1990年12月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了陈昕、杨龙、罗靖三位同志合著的《中国图书业经济分析》一书(下文简称《分析》,凡未注明书名而只指出页码的都是指该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了明确  相似文献   

9.
走在大街上,看看卖报的老大妈,你就会感到报刊大战的激烈。老大妈用小车和几根竹竿扎起报摊,上面挂着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报刊,醒目的标题和抢眼的图片吸引着行人的目光。作为报人,看到自己的“产品”被挂在上面却无人问津,能不感到压力吗?报刊和其他商品一样,已经步入了买方市场,正面临着“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陈尚荣 《现代传播》2006,(4):146-148
90年代后的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轨道,这就决定了其传播的营销性质。那么从传播策略的角度,出版商、编辑部就不得不“在商言商”,利用一些商业化的营销策略来从事文学艺术的传播发行工作。因此,“策划”这样一个用于商品营销的策略,在90年代后被堂而皇之地引入进文学艺术的传播中来。文学出版的策划有如下几个特点:1.品牌塑造。品牌是商业经营中的一个术语,它是指商品从短缺走向过剩,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的新形势下,企业通过确立一种独一无二的、为消费者信赖和喜欢的商标来区别于其他同类商品,从而赢得消费者和市场。市…  相似文献   

11.
曾几何时,电视被誉为当今世界第一传媒,但是,随着传统媒体的多样化发展和网络等多媒体形式的出现,所谓电视“霸主”地位已受到了动摇,特别在有线电视出现以后,受众手中的遥控器成了各级各类电视节目收视状况的睛雨表,电视节目与其他许多商品一样,其同质化的趋向不容小视,买方市场条件下电视节目走出同质化,凸现特色化的品牌之路,已是业界共识。  相似文献   

12.
“放于利而行,多怨。”儒家把商贾列为四民之末;可是,《论语》上的这句话却被日本的企业家、东京电力公司董事长平岩外四奉作经营之道。他说:“如果企业只是追求利润,总有一天会遭到民众的报复。”实际情况也正是这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生产厂家犹如雨后春笋,市场上的商品一天比一天多了,先前的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顾客有了广阔选择的余地。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你是“萝卜快了不洗泥”也好,还是“萝卜快  相似文献   

13.
武超群 《新闻前哨》2009,(10):65-66
分众化时代,传媒的“供求关系”步入了买方市场,期刊经营也随之进入了“后发行时代”。“N次售卖”理论日益成为传媒经济研究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信息和新闻载体都极大丰富的时代,新闻传播已经由“卖方市场”不可避免地向“买方市场”转变。为了抢占“市场”制高点,新闻策划越来越成为各媒体不约而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马亚伦 《新闻前哨》2008,(8):102-104
每一种杂志,在其发展进程中都可能出现增量滞缓问题.这是因为杂志作为文化产品有其特殊的市场性,但它也是商品,同样要遵循市场规律,适应供求关系的平衡。在求大于供的情况下,杂志的销售就会出现卖方市场,杂志就会卖得好,发展也会很快,甚至出现所谓的“爆发期”。反之,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买方市场就会出现.销售就会出现积压.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图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图书商品由卖方市场全面进入买方市场。由于受亚州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缓滞的冲击,诸多非文化国有商业企业、民营公司和外资纷纷介入出版发行领域,再加上有些“二渠道”不按市场经济法规的“游戏规则”经营图书,图书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疲软,出版社征订数量少、出书难,国有新华书店一股图书(指课本、教材以外所行图书图片)销售下降,效益滑坡。长期计划性经营造成的产销结构失衡等问题得以充分暴露,使出版发行企业靠数量投入型发展的传统经营模式遇到  相似文献   

17.
市场竞争是商品进入买方市场之后的必然结果,报业市场亦然。所谓报业市场竞争,本应泛指其一切产品的市场竞争,而本文仅取其狭义的概念,即专指报业的主打产品——报纸——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8.
是否推出“零首付”措施,历来是房地产市场中,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的分水岭。在广州,已经出现接近于“零首付”的分期首付,这被视作楼市出现拐点的又一标志  相似文献   

19.
经历了人挤人、人头上递钱排队购买物品的中国人,一夜之间感到世界真的变了,社会物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中国开始告别商品短缺时代形成了繁荣的买方市场。然而商品多了,市场繁荣了,一个新问题又在困挠着我们,消费启动不足,导致了新一轮产销矛盾。因此,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20.
试论面向21世纪的选题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晨 《中国编辑》2005,(4):36-37
在计划经济时代,策划并不占主导地位.编辑工作主要是围绕作者进行,大多数情况是作者写什么书出版社就出什么书。编辑也多以修改加工书稿为己任,即所谓的“坐堂编书”,工作重心主要是案头书桌。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图书与绝大多数商品一样,已由原来的短缺逐步变为相对过剩,加之读者日益成熟,图书买方市场已经形成。这就要求出版活动要由围绕作者转向围绕读者和市场进行.策划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