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准确定位,对于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及学科能否健康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人才教育与学科相关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基石。独立高校的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与一流大学的精英式、学术性培养模式区分开来,量体裁衣,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走出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本文以笔者所在独立高校为例,明确此类高校人才培养方向,针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试着构建科学的、有利于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哲学类本科生的选拔和培养面临诸多问题。人才选拔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优秀生源缺乏、第一志愿率下降等方面。在我国现行的招生体制下,通过特殊形式的自主招生,把那些有兴趣学习哲学而且又有能力学习哲学的优秀中学生选拔出来,使他们能够以特殊的方式进入大学哲学专业学习,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突出体现在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和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个性等方面。哲学学科具有综合性和贯通性,除专业知识的积累之外,更需注重对学生精神境界、悟性和见识的培养。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哲学的"专业史"特别是"地方的哲学专业史"教育,可以有效激发本科新生的专业兴趣,巩固他们的专业思想。通过建立充分发挥教师人格影响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发挥教师对学生耳濡目染的潜在影响,提高哲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效能。近些年来,南开大学哲学院在"中学生哲学夏令营"招生模式改革、"知南开知哲学"专业史教育、"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探索,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以广东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对照"国标"开展的专业评估工作发现,影响广东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包括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高校可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通过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打造重点特色学科与优势专业,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工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综合实力等措施来促进专业健康发展,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使艺术工学特色专业的办学尽早地从经验走向科学?本文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对艺术工学人才及其培养模式进行诠释与研究。认为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特色的人才培养就是要艺术工程化、工程艺术化。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服装专业创新人才要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培养,其培养模式有工程+艺术、艺术+工程、艺工融合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5.
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学院试办小学教育专业以来,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育在我国已经走过了整整九个年头,相关研究应运而生。这些研究主要在专业设置、专业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展开。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应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并遵循兼顾人文与科学、兼顾教学与科研、兼顾一般与特色、兼顾各"平行"专业、兼顾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这五条原则,以打造实事求是的研究风格与建设勇气。  相似文献   

6.
任何专业的特殊性,都在于其学科性质的的特殊性。作为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的学问,哲学是抽象程度比较高的一门学问,其抽象性不仅体现在其对象性质上,也体现在其研究方法上。在恩格斯那里,哲学和宗教一起被认为是离现实最远的意识形态。它不同于数量科学、技术科学、知识科学、形象科学和历史科学,它对人的抽象能力、思辨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要求特别高,这些能力只有在哲学的学习中才能获得。哲学的特殊性规定了哲学学习和哲学教育具有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学科教师教育者在培养卓越和胜任教师、指导课堂实践、促进在职教师发展、推动课程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学科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面临专业实践的复杂性、专业素养的模糊化和专业成长的个性化等诸多困境。促进学科教师教育者专业成长的实践—发展模型刻画了其专业实践的构成、个人发展的内涵和两者之间的持续共生关系。该模型以知行合一思想为哲学基础,以情境认知理论为认识论基础,并以改进科学为方法论基础。在该模型基础上提出加强学术研究明晰专业素养、开展自我研究从实践中学习、组建共同体从合作中学习的专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分层培养已成为本科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按学科大类招生,实质上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因此,新形势下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相结合的思路,设置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通学科基础,突出专业特色,构建从学科大类基础培养到专业特色培养的分层培养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综合性重点大学。位于北国春城长春市。它的前身是东北行政学院,1946年创办于哈尔滨。当时学校主要是培养地方政权建设干部。又几经易地、更名和调整,于1958年8月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校设有文理两类学科,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教学及其他工作的专门人才。现在,学校设有11个系,28个专业。理科有数学、物理、化学、半导体、计算机科学五个系;文科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外国语言文学六个系。还设有马列主义教学研究室和体育、电化教学两个校  相似文献   

10.
大类招生条件下本科专业分层培养教育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层培养已成为本科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按学科大类招生,实质上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因此,新形势下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相结合的思路,设置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通学科基础,突出专业特色,构建从学科大类基础培养到专业特色培养的分层培养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内容和学科品格的定位上思考,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亟待实现三个转向:学科特性要实现从单一意识形态转向意识形态与学科探究的相对分离、良性互动;学科内容要实现从概念体系哲学向问题意识哲学转向;学科品格要实现从科学精神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转向。  相似文献   

12.
创造学的学科结构和科学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造学作为以创造力、创造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20世纪30至40年代萌生于美国,60至70年代兴盛于日本,80年代被引人中国并获得重要发展。创造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和尚处在孕育、萌生过程的数十门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可以相对地区分为普通创造学、理论创造学科、边缘创造学科、应用创造学科、分域创造学科、隶属创造学科等六个学科群组。创造学应当整体性地归类于介于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与数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  相似文献   

13.
Studies of the philosophy of chemistry over the past 15 years suggest that chemistry is a hybrid science which mixes scientific pursuits with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Dominant universal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thus fail to capture the essence of the discipline. The central goal of this position paper is to encourage reflection about the extent to which dominant views about quality science education based on universal views of scientific practices may constrain school chemistry. In particular, we discuss how these predominant ideas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chemistry curricula and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that may better support the learning of the ideas and practices that studies of the philosophy of chemistry suggest are at the core of the discipline.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philosophical studies about the nature of chemistry invite us to transgress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boundaries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quiry and design, content and process, and to reconceptualize school chemistry as a paradigmatic techno scientific subject. To support these changes, chemical education researchers should expand the scope of their investigations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students and teachers reason about and engage in more authentic ways of chemical thinking and doing.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InCites数据库和ESI学科分类,比较中美高校在22个学科的科研产出规模、质量、影响力差距和活跃学科分布特点。研究发现:中国C9高校科研产出规模普遍提升,但不同学科呈现不同特点;美国10所高校的科研产出规模与质量相对一致,中国C9高校存在不一致现象;美国10所高校对理学关注度已明显下降,空间科学和交叉学科变得炙手可热;中国C9高校从偏重理工向多极化转变,交叉学科关注度重现,生命科学和医学在个别高校中关注度提升。  相似文献   

15.
跨学科理念滥觞于美国,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由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的结合与转变不仅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解决日益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当代科学发展与知识创新越来越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以及整体化的趋势,新的知识生产呈现跨学科性的基本特征。知识贵为整体,过度分化的学科知识消解了社会科学研究者对复杂的社会事实与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消解了作为整体的思想活动的能量。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受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与知识创新的驱动而生,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审原有培养"学科守门人"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将跨学科理念融入博士生培养全过程。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逐渐成为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本研究通过对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社科类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理念与实践以及组织制度保障进行研究,为其他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办学特色不仅是高校发展的一种竞争战略,而且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水平外国语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应在明确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凝练和构建办学特色支撑体系,从学科发展、名师培育以及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寻求发展路径,从而不断提升高等外语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所大学的领导者,大学校长需要一定的学科规训。大学校长的学科规训是在长期的训练和熏陶中所形成的一种不可言状的个人知识、思维方式和理论素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校长的思想与行为,对于其在领导和管理工作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领导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将世界百强大学校长与中国34所985工程大学校长学科规训进行比较发现,前者的学科规训侧重于人文社会科学,而后者大多偏向理工科。这样,我国研究型大学就容易朝向一种畸形发展,并处在一种非健康的趋势之中。究其原因,教育方面处于深层;校长选任,属直接原因;经济发展状况,难脱根本。由此,应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通过教育循人的自然因势利导,引领人进入更高的德性、智慧、教养和学问的状态;改革校长遴选机制,变官本位、内部选拔模式为多元化的选任、评价体系;增进大学校长的学科规训,通过改善了的学科规训,使其获得相应的思维方法和思想训练,从而促进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哲学对于大学意味着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与大学的繁荣有什么关系?哲学与一流大学的建设有何关系?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在大学诞生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大学自身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德国大学的事实,古典大学的某些传统,以及我们自己的事实,都能够说明一些观点。事实证明,自从近代大学不断发展起来,科学与哲学就有了它们共同的理想安憩之地,有了它们共生共盛共荣的最好家园。没有什么能够跟科学与哲学的融合更能说明无用之大用的,没有什么能够比大学更能理解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已延伸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我们有必要寻思大学实验室的历史沿革和作用,广泛了解国内外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的现状,把握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特点和意义,明确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的定位、主要内容和学科范围。  相似文献   

20.
Chang  Hasok 《Science & Education》1999,8(4):413-425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can serve the function of investigating scientific questions that are excluded by science itself. Because many things need to be protected from questioning and criticism in specialist science, its demonstrated effectiveness is also unavoidably accompanied by a loss of knowledge and a degree of dogmatism.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can ameliorate this situation by working as a shadow discipline complementing specialist science in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about nature. In this enterpris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history of science is essential, since the questions that get consigned to the realm of philosophy are often, and not accidentally, the same ones buried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 of past science. Some examples are given illustrating the complementary mode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s to other modes of study in history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re also exam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