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中国诗歌文人化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特征。曹植的诗歌对中国诗歌文人化起到奠基的作用,其特征表现在:思想境界的文人化、审美情趣的文人化、语言风范的文人化。曹植的诗歌体现了中国文人的诗歌理想,这种理想包括了诗歌思想上的忧患、审美上的超越、语言上的精美。历代中国文人不断地丰富这个理想,使得中国诗歌在曹植奠定的基础上,一步一步走向极致。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明代戏曲、小说《庄子》接受的具体情况,认为明代戏曲、小说中的《庄子》接受呈现出文人性和世俗性两个特点,分别体现了对文人《庄子》接受传统的继承与突破.世俗性表现为对《庄子》典故的选择、改编和世俗化庄子形象的塑造.文人化表现为文人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创作目的的个体化回归、本然庄子的艺术再现和文人的集体认同.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悲情表达是我国古代文人作品--特别是文人诗词--中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就此文学现象,从古代文人的生命观、价值观,及这种生命意识与社会现实的种种冲突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多方面的考察.认为,悲情表达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突出的、源远流长的文学现象,除了别的因素外,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识,及这种意识所引起的个体要求与现实的种种冲突的难以解决,是古代文人解不开的心结.  相似文献   

4.
相比宋元,明清两代的书画装潢形式有了较大的变化,体现出较鲜明的文人化、私人化特色。文人审美观影响下的书画装潢样式在明代江南尤其是苏州地区占主导地位,以素雅精致为主,能够更好地突出画心。而延续前代基本技法的清代宫廷与私人书画装潢风格则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贾岛是晚唐诗人中极具特色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寄寓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其中有对国计民生的关注,有与朋友相交的真诚,还有对个体生命意识的追求。研究贾岛诗歌有助于人们理解晚唐时期诗歌的发展历程,而研究其诗歌中的人文精神则有助于理解晚唐文人的生存状况与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6.
在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魏晋,人们的生命十分脆弱,充溢在魏晋诗文中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在文学解放思潮影响下,魏晋士子文人对生命进行思考,不同时期的文人用不同的方式寻找生命出处。建安时期文人用建功立业来使生命得到永恒,正始文人用“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率性而为寻求精神的解放。  相似文献   

7.
通俗小说自产生之日起,即在道德劝戒和娱乐大众之间摇摆不定。至清代中叶,通俗小说在文人化的同时,其反映世界的方式也发生变化。这些被称为文人小说的通俗小说将道德问题提高到社会政治批判的高度,并与文人的济世情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政治批判成为个人情怀抒写的方式之一。虽然《儒林外史》、《何典》、《钟馗平鬼传》等小说讽世的形态不同,但其内在精神则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8.
“冯小青传记”的创作几乎贯通了明清“冯小青现象”的始终,参与创作的文人至少十七人,现存十四则流传于世.文人在“冯小青旧传”的基础上对其人其事进行了演绎.在对“冯小青传记”的演绎经历了明清之际的文人化、清代前中期的才子佳人化之后,冯小青其人在清后期的“后传”中确立了恪守家礼的贤妻形象.这些演绎蕴涵了文人思想、情感、价值取向与时代社会对于文人心理的投射.  相似文献   

9.
《型世言》在语言方面独具特色,作为下层文人的陆人龙既熟谙民间语言的通俗生动,又具有文人的典雅庄重,将通俗化与文人化巧妙地结合起来,生动显示了作品精妙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0.
《型世言》在语言方面独具特色,作为下层文人的陆人龙既熟谙民间语言的通俗生动,又具有文人的典雅庄重,将通俗化与文人化巧妙地结合起来,生动显示了作品精妙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1.
试论张爱玲独特的创作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文学的长廊里,张爱玲的作品犹如一幅幅以变态人性、病态人格交织在一起构成的奇特的世俗人生的图画。在她那不同于当时主流话语圈的独特的创作意识里,实用主义的小市民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她的观念,使她与那个时代的主流知识分子发生了巨大的分野。她以对社会人生的病态体验,用病态的怀疑目光,投射到世俗化、欲望化的"饮食男女"身上,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小市民的心理,从而凸现了她创作中思想视域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萧红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的作家。其作品通过对“女性神话”的否定,控诉了男权中心社会及其意识形态对女性的压迫,体现出清醒、自觉、愤激、独特的女性意识。她一生都在呼唤“女人的自觉”,寻求妇女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13.
"愁”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主要指的是人们郁结于心头的忧虑烦闷.纵观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人墨客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由于周围人和事不能满足其内心情感的逆向流程,再加上客观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由于美的丧失,引发了他们的感伤、遗憾、愁情.这种如潮的愁情,成就了古诗词中的许多描写愁怨的名篇佳作,或言怨有千斛万斛,或言怨如江如海,读来令人心驰神往.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素质,代代相传,日新月异,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正是作家的真情,打动了无数的读者.  相似文献   

14.
吴地自元、明、清以来,上层女子在文学创作中以追求豪放涵脱为荣,并形成了女子诗文、弹词的创作群体;中下层女子从事各种行业的劳动,谋求经济自立。她们在各自人生的征途中,自发萌生了自强、“内刚”的意识。在吴地近代化历程中,吴地女子的这一意识与近代女权、男女平等思想的融合,形成了“外柔内刚”的品性,为吴地社会的发展增添了内动力。  相似文献   

15.
周喜俊作为女性作家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乡村女性形象。她的作品是对当代中国乡村妇女生存境遇的书写,透露出浓郁的女性意识内涵。她笔下的乡村女性坚忍不拔,自强自立,精神独立,表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这种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与周喜俊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也确定了其在当下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6.
宋代女性词的创作非常繁荣,留下了很多优美动人的词作。宋代女词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上层知识女性;一是歌妓姬妾。她们在词中以不同的方式写尽了内心的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同时,宋词中还有许多男性作家为女性代言的作品,这些作品与女词人的作品在表现方式和情感内涵上都有很大不同。比较而言,男性作家的作品是男性视角和感观中的女性形象,而女词人的作品则是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  相似文献   

17.
由于晚唐特殊的时代背景,诗人独特的生活境遇及个性等原因,李商隐的诗歌呈现出“朝内转向”的特点,即着重表现诗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及其矛盾情态,从而使他的诗歌体现了强烈的悲剧性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丁玲的创作,就是通过对女性心路的言说来书写自己的情感之路,不管是早期的“激情言说”,还是后期的“默默倾诉”,都是她的女性意识在社会挤压之下的情感流露。本文就是从丁玲女性情感的曲折发展对她文本中的女性化写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明代文论的“复古”思潮,体现了文人主体精神的本源性回归。特别是儒家诗学主体在审美经验的传承中既认识到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又渴望在“道”的“立言”中寻求自我精神家园的建构和生命意识的张扬。  相似文献   

20.
明末才女邢慈静在书法、绘画、刺绣、诗文方面都有结集,成就显著,但在有生之年其作品没能流播,特别是诗歌几乎无人问津。其诗歌受冷落的社会因素在于明末才女的贵族化,自身因素是她的诗歌体裁、内容难于和当时繁荣的文坛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