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州是两汉重要封国所在地,境内汉墓众多.作为古人遗留下来的重要信息载体,墓葬所体现的社会内容十分丰富,社会思想即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原始道教和早期佛教思想表现得尤为突出.原始道教的创始者张道陵为沛国丰(今徐州丰县)人,从睢宁刘楼汉墓封土中出土的铅俑等来看,说明原始道教由徐州人创造是有其社会基础的.道教形成之后,迅速在各地传播开来,并逐渐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徐州作为道教创始人的故乡,墓葬受其影响在情理之中,并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有墓门解除、辟邪杀鬼、神药厌镇、长生不死等等.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创立于南亚印度地区,大约在西汉后期佛教通过陆路传入我国,东汉时期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东汉早期,徐州地区佛教渐盛,这与楚王刘英的信奉和推广有关,因其时代较早,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当有较大推动.东汉末年,徐州一带佛教更盛,墓葬中,象征佛教题材的出土遗物较多,有尖帽胡人俑、塑像座、九枝灯等,另外还可能有鎏金铜造像.画像石的题材更为广泛,内容多样而生动,反映出佛教思想的日渐普及.因此,可以说,徐州汉墓的相关内容体现出社会思想对墓葬的影响及墓葬对社会思想充分反映的相互性.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墓葬中佛教因素的出现,北凉石塔的流行和石塔神王像的中国化思想,说明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改造在逐渐进行。河西走廊地区的道教也有一定程度的流传,天师道、方仙道、黄老道等道教支派都曾在河西传播,其中尤以方仙道最盛。民间崇拜主要表现为神树、社树崇拜。  相似文献   

3.
汉末建安时期的长坂坡位于今荆门漳河新区响岭岗、掇刀一带。长坂之战以前,鲁肃和刘备在此相会,确立了联合抗曹的方针,长坂坡是孙刘联合的起点,随后的长坂之战是赤壁之战和三分形势的前奏和序幕,是刘备集团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在整个三国时期,长坂坡是魏、蜀、吴三方势力角逐荆襄地区的地理中心,是三分形势的重要地标,在天下三分格局形成和三国文化演变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成为全国佛教发展的重点地区。北魏后,大批河西高僧或东徙或南下,对全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河西地区在佛教文化发展的同时又与中原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敦煌地区历史时期早期的总体文化格局中,居于主体和主导地位的是原有的中原传统文化;从宗教流行格局方面说,当时的敦煌地区道教流行不仅早于佛教,而且比佛教更广泛、更深入和更有优势,既和儒家文化等共为当时敦煌地区总体文化格局中的主体和主导,又在当时敦煌地区流行的各宗教中居于优势地位。如果仅从宗教流行格局方面说的话,当时的敦煌地区是以道教为主的地区和社会。  相似文献   

6.
唐宋敦煌岁时佛俗──正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岁时佛俗指岁时活动中的佛俗。岁时本是民间一年四季的常规性活动,带有浓厚的传统民俗色彩,但随着佛教的传入,佛俗亦与我国的岁时活动相互交融,或佛教行我国的民俗,或佛俗演变为我国的岁时。本文首先介绍唐宋时期敦煌地区正月的岁时佛俗。  相似文献   

7.
制度化的宗教(如佛、道教)与非制度化的民间信仰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关系.通过梳理方志、笔记小说等福建地方文献,考察清水祖师等福建地区佛教俗神的崇拜情况,说明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融合的三种形式:其一,僧人是神明的重要来源;其二,佛教俗神的功能世俗化;其三,僧人参与民间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8.
安阳地处中原,文化先进,从东汉起,佛教已经传入,道教也已产生.南北朝时期,佛寺僧众已有习武之风.从隋唐到五代,安阳佛教兴盛起来,道教也有很大发展,灵泉寺成为"河朔第一古刹".宋金元时期安阳佛教和道教进一步得到发展.明清时期,除佛道两教得到继续发展外,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也传到了安阳.  相似文献   

9.
敦煌遗书有一批归义军时期的道教斋文,受佛教斋文和当地民俗的影响,这些斋文的文体形态和内容与当时中原地区的传统道教斋醮文书迥异。归义军时期的道教斋文充分展现了以生命关怀、伦理道德和祈禳信仰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内涵,揭示了道教文化在敦煌社会生活传播领域的另类生存状态。究其根本,归义军时期道教斋文的演变是宗教文化之间以及宗教与世俗文化之间依附共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岁时佛俗指岁时活动中的佛俗.岁时本是民间一年四季的常规性活动,带有浓厚的传统民俗色彩,但随着佛教的传入,佛俗亦与我国的岁时活动相互交融,或佛教行我国的民俗,或佛俗演变为我国的岁时.本文介绍唐宋时期敦煌地区八月至十二月的岁时佛俗.  相似文献   

11.
疑伪经的内容大多反映了一定时期和地区佛教的传播、民间信仰,以及与其他宗教,尤其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情况,是研究佛教浸润中国社会本质的有力资料。敦煌石窟中不仅保存了数量庞大的疑伪经,还在壁画艺术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疑伪经图像。通过对其考察和研究,使我们对疑伪经及图像在佛教中国化、世俗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多宗教国家,其固有的宗教为神道教.外来佛教传入日本后,由于圣德太子对佛教的大力传播和发展,使佛教在日本扎根立足,外来佛教与本土神道教的逐渐融合使日本宗教有了新的发展.对日本神道教教与佛教的早期融合关问题进行研究,将在两国民众友谊桥梁的架设中突显更加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40到80年代,敦煌地区出土了一批魏晋时期的镇墓文.这些镇墓文与东汉镇墓文相比,从形式上看,篇幅普遍比较短小;从内容上看,则在继承东汉镇墓文传统的同时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新元素.而在中原地区却仅有少量魏晋时期的镇墓文出土,其原因主要是战乱、人口的迁移以及佛教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河南是佛教在中国最早传播的地区之一。佛教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洛阳,汉末曹魏时期在河南地区初步传播,西晋十六国时期迅速传播和兴盛,至北魏臻于极盛。河南地区佛教的传播和兴盛的历史是中国佛教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简略考述佛教在河南地区传  相似文献   

15.
元明清时期,道教在阿昌族地区的传播,给阿昌人的宗教信仰增添了新的内容。道教在阿昌族地区的传播首先是受移入滇地的内地人民的影响,其次是道士在阿昌族地区传道和管理道教的机构道纪司的设立。德宏户撒的皇阁寺保留了阿昌族道教信仰的诸多元素。道教在阿昌族地区传播表明,阿昌族很早就接受了中原地区的道教并成为自己宗教的一部分.使阿昌族宗教带上较深的道教烙印。阿昌族的道教信仰正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巴蜀地区的佛道相争自南北朝时期即见端倪,至唐代前期愈演愈烈,双方施展各种手段,激烈地争夺信徒,以扩大本教影响,当时佛教似乎占有明显的优势。玄宗朝大力推崇道教却并不抑制佛教发展,但道教得到了朝廷的更多支持。佛道二教在玄宗时就呈现出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趋势,到了中晚唐时期,最终形成三教“殊途而归、体本无异”的和谐共存局面。巴蜀地区具有深厚悠久的道教文化传统,唐代该地区的佛道之争颇具代表性,是我国中古时代佛道关系发展历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河西地区是指今甘肃西部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其地北接内蒙,南邻青海,地形狭长,绵延千里。汉唐期间,这里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佛教自印度经我国新疆向内地传播,这里又成为中土和西域僧人来往求法取经的通道。魏晋时期,随着佛教广泛传播,河西地区逐渐成为我国佛教圣地之一。《魏书·释老志》记有“河西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淝水战后,随着前秦统治的土崩瓦解,原在苻坚控制下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纷纷割据一方,在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内,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地方政权,再度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晋末以来,一直比较安定的河西地区,这时也曾先后出现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及北凉等几个政权。这几个政权中的北凉,自公元三九七年至四三九年,历时四十三年。其中除由汉族段业持政四年外,其余三十九年则为沮渠蒙逊父子主国。  相似文献   

18.
公元1473年,上座部佛教始由缅甸景栋传入耿马,是临沧地区最早区别于民间信仰的宗教。1624年及清雍正年间,汉传佛教和道教始传入凤庆。明代时期,云县即有回族群众。同时有清真寺,17世纪上半叶,伊斯兰教在回民中较为盛行。1905年,及其后20年问,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西方基督教(新教)传入全区。临沧地区有了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流行.前燕幕容皝统治时期,佛教便已传入辽西地区.后燕时,佛教僧侣与上层统治者关系日益密切,并开始参与国家军政大事.辽西地区现存的北魏时期的石窟、佛塔就凸显出这一时代背景.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北魏时期的佛塔进行了翻修,出土的墓志中保留了当时辽西地区佛教居士的礼佛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辽西佛教对东北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句丽与渤海国的佛教都间接或直接受其影响.文章主要以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式来探讨三燕至隋唐时期辽西地区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20.
岭南俗信是一种独具特性的民间文化,它与道教存有亲缘关系,其俗性率朴、巫俗庞杂契合道教的文化精神,其图腾崇拜、神仙信仰与道教信仰一致,有利道教的南传发展。汉晋时期,岭南成为中国道教的重镇,亲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