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当代作家贾平凹以关注城乡对峙中乡土世界著称,其长篇小说创作有独特的切入对象,如性、神奇怪诞的现象、狗及其他。本文将结舍相应文本,分析贾平凹创作的几个意象及其现实寓意,进一步认识贾的创作个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当代作家贾平凹以关注城乡对峙中乡土世界著称,其长篇小说创作有独特的切入对象,如性、神奇怪诞的现象、狗及其他。本文将结合相应文本,分析贾平凹创作的几个意象及其现实寓意,进一步认识贾的创作个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弊端。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可称作意象小说或意象主义小说。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创造了大量的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和社会、文化与民俗意象。其意象创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一部作品中的意象往往有主次之分,主要意象多含隐喻、象征之义;二是从前到后来看,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意象营造从局部走向了整体;三是意象营造往往走向了象征,成为象征性意象。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进行意象营造,有他的创新之处和原因,也给艺术上带来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先生的长篇小说《极花》是一部饱含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象征主义手法的使用,将"高跟鞋""极花""剪花花"等多种意象集中于小说女主人公胡蝶一身,表达了贾平凹先生对于乡村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及中国贫苦农村发展现状的担忧。  相似文献   

5.
《商洛学院学报》2016,(3):52-55
《浮躁》是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葛浩文成功地英译了《浮躁》,使得贾平凹的作品开始走向世界。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角度看,葛浩文英译本《浮躁》的成功,就在于其"三维"的适应性选择的成功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对葛浩文英译本《浮躁》的这一解读,为贾平凹作品的英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域。  相似文献   

6.
从性与性描写、"奔女情结"、是否黄色小说,以及从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贾平凹从道家寻求突破、继而与后现代的拼贴、碎片与自由表达有某种相似之处的特质等多个角度来再次评析贾平凹曾备受争议的长篇小说《废都》,并指出其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展示出在"改革"年代中国农村政治、经济、人文环境的变化,其中蕴涵着丰富而复杂的关系,如社会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血缘关系等。在如此纷繁颇具"浮躁"的关系中,应该怎样处理好权利与责任、情感与理智、现实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贾平凹在作品中分别从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做了阐释。  相似文献   

8.
作品信息     
正贾平凹新长篇《暂坐》聚焦当代都市女性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新作《暂坐》,近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双月刊首发。单行本预计在今年8月份前后由作家出版社推出。《暂坐》是贾平凹创作的第十七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第二部都市题材小说。小说讲述城市里一群中年女子在追求经济独立、精神自由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复杂人性。"我写的多是现实生活,也就是百年  相似文献   

9.
以民间戏曲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对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的影响是重要的、多方面的.首先,民间戏曲的大量引入和穿插,改变了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叙事节奏和文体样貌.其次,贾平凹在审美观念上也受到了民间戏曲等民间文化形态内含的世界观、艺术观的影响,作品以生活写实的方法给读者呈现了一个人鬼同在、魔幻神秘的艺术世界.第三,贾平凹在文化立场上也受到了民间大众的情感倾向、道德观念等的影响,在小说创作中自觉地建立了一种民间立场、民间视角.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大都属于“进入型”小说。从他长篇小说的结构模式,可以看到贾平凹对城乡文化的持久关注和对人生漂泊本性的深刻揭示。这是他作品的深刻之处,也是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从题材、主题到叙事手法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文章通过探讨贾平凹最新长篇《山本》的叙事艺术,揭示了贾平凹民间立场的历史叙事的最新特色,并把贾平凹的这种历史叙事的创新置于中国当代乃至历史上的文学叙事视域中去考量,力求彰显贾平凹民间立场的历史叙事的价值和限度。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新作《古炉》,通过狗尿苔这个叙事者向读者展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曾经过往的"文革"历史,是暴力和血腥的历史记忆;一个是情感想象的诗意人生。《古炉》一方面通过真实的历史记忆,揭示出非常历史状态下人性的毁坏和变态;另一方面又通过狗尿苔和蚕婆等人的诗意生存给予现代人性重建以力量。现实与想象的交相辉映,也使贾平凹的"文革"叙事并未落入到已有的叙事窠臼中,反而更好地承载了作者对历史、人性以及人的理想生存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用长篇小说《秦腔》展现了故乡的凋敝现状和乡村文化道德的一步步衰落,是为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所作的"挽歌",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主要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与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把"疯子引生"作为贯穿小说始终的主要叙事者,从对社会的思考、打破叙述者时空限制、淡化小说情节等方面印证了"引生"作为第一人称叙事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品信息     
正贾平凹第16部长篇小说《山本》出版发行贾平凹最新长篇小说《山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发生在战争时期一个绝美的爱情故事故事。据贾平凹之前媒体透露,这是一个关于秦岭的故事,书名起初叫《秦岭志》,因为和《秦腔》有点重复,现在改名《山本》。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2月25日,由中国小说学会评选的"2011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在南昌揭晓,共有25部小说榜上有名。其中,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10篇。本刊主编晓苏的《花被窝》荣登此榜。长篇小说分别是:严歌苓《陆犯焉识》,贾平凹《古炉》,格非  相似文献   

17.
论《秦腔》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魅力靠语言来表现。在这部长篇小说中,贾平凹在继承方言土语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语言,采用乡土化的写作,将文言、口语、方言、现代汉语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秦腔》个性化、民族化的语言特色,展示了作家在语言艺术创作上的探索与努力。  相似文献   

18.
乡土叙事主题贯穿了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始终,本文以其长篇小说代表作《浮躁》 《秦腔》 《带灯》为例,试图从叙事视角、叙事主题和思想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阐释贾平凹乡土叙事的现实脉络与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废都》之后的五部长篇小说,表现了他创作心理上的变化。分析了他创作转型后的得失成败之由,认为贾平凹的双重文化人格的深层冲突及其生命本体在审美情感上的偏爱和生存健康的强烈需求,对其转型后的长篇小说创作构成了内在的心理制约。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风人。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