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地理教师要给学生装上"地理的头脑",教会他们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培养人地协调、因地制宜等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人口道德、资源道德和环境道德意识,树立科学地、理性地选择、安排生产和生活的社会理念。  相似文献   

2.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四个要素。试图面面俱到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往往并不现实。"人地协调观念",对其他三个要素的落地具有一定的统领作用,应当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的第一要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可以比较轻松地捕捉到培养学生人际协调观念的契机的。而只要捕捉到了这一契机,就可以形成比较清晰的人体协调观念培养途径。培养人地协调观可从三个角度入手,人地协调观念作为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的一个素养,可以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有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从而引领学生更好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建构,进而保证核心素养的落地。  相似文献   

3.
苗军 《地理教育》2002,(2):53-54
运用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成果,解 决当代世界性问题,在教育领 域的表现就是知识的传播与转化。由于现代地理学研究的广博性,所有的成果不可能都作为学校教育的知识进行传播、实现转化,必须进行遴选。因此,就有必要对符合学校教育的地理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在分析地理知识价值的基础上确定选择原则。 一、构成地理教学内容的知识价值分析 由于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在整个教育史上,知识的目的一直是被当作一种最基本的目的而倍受人们的关注。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学校与传授知识是紧紧联在一起的。那么什么是知识呢?从哲  相似文献   

4.
地理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主旨。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是中学地理核心素养的引领。从课内、课外提出初中地理环境教育中人地协调观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5.
"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地理学科和地理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可从"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与地的协调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包括创设情境、引发深度思考和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素养是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以河西走廊这片热点区域为例,阐述如何从中学地理教学的三个角度"地对人""人对地""人地和谐"对区域的典型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梳理归纳,引导学生感悟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学改革持续深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新时期的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加强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便于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就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结合实际情况寻求合理措施,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推动地理教学改革持续深化。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人格,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格,必须转变高等教育观念,建立新的道德教育和管理模式,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育文明的道德环境,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9.
环境道德意识是环境道德原则、规范等的内化,是在人的思想意识中形成的稳定的、持久的按照环境道德价值观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思想和观念。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强化环境道德意识,增强环境道德价值观念,发挥环境道德意识对人行为的规范、约束和调节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结合法治教育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关于加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道德意识是环境道德原则、规范等的内化,是在人的思想意识中形成的稳定的、持久的按照环境道德价值观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思想和观念。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强化环境道德意识。增强环境道德价值观念,发挥环境道德意识对人行为的规范、约束和调节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结合法治教育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良好道德意识的培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克服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不良道德影响、构建良好的道德意识环境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教师道德意识是内在的、本能的一种道德彰显,是衡量师德标准的一种重要尺度。而这种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师道德意识环境。文章通过树立人本共同体、转变学校领导行为、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三个方面力求为教师道德建设提供借鉴,以供管理者和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人地协调观指的是一种"看待人对环境的影响""看待环境对人的影响"的地理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其站在客观、真实的角度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开发,将地理知识与人类活动、发展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服务于地理课程的专业地理思维.文章从高中地理教学展开论述,在分析人地协调观的重要价值的同时,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相似文献   

14.
人地协调观是中学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地理高素质学科人才的关键。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地理学习方式,具有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度理解、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促进地理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等优势。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可以通过情境导入、问题启发、资料挖掘、实践探索等教学策略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王晓文 《教师》2019,(4):87-88
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成了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初中地理教育除了要提高学生成绩,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文章从扎根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积淀、审美情趣的人地观念角度出发,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使学生养成自觉"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环保意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培养有深厚地理文化基础、有丰富人文情怀、有更强人地观念的新时代中学生。  相似文献   

16.
覃晓笛 《广西教育》2022,(5):131-134
本文以《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为例,论述基于时空观念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利用古今铁路变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时空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彼析此,构建开放的课堂;由家思国,实现情感的升华,探讨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17.
刘人畅 《考试周刊》2012,(57):126-126
地理学科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让学生科学地认识世界,使学生了解社区、村镇、城市、国家、世界、地球及其宇宙环境,培养资源意识、人口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这些都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养,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学在我校极受重视,为地理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下面就谈谈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8.
区域是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主要载体,选取小尺度区域下某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地的典型特征,用整体性思想分析其他地理要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进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相似文献   

19.
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的本体论基础考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以创建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成效的道德教学为主旨,主张德教学应该以培养个体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和行动方式之基准的道德性而非具体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目标;而培养道德性,只要在道德教学中以真实的人性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价值意识即可。并且认为,如此即可培养出本人能够接受、社会也能够承认的判断基准和行动基准。道德实践也正是从这里自发地产生。  相似文献   

20.
赵媛  黄婷 《地理教育》2024,(5):59-62
李旭旦先生是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也是著名的地理学家与地理教育家。本文通过对李旭旦先生发表的文章及相关书籍资料等的整理,从教学目的观、课程观、教学方法观等方面,探讨李旭旦先生的地理教育思想。李旭旦先生始终将育人置于首要地位,将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核心素养,倡导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此外,李旭旦先生重视地理教学的跨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地理教学能力和地理野外实践能力的锤炼,鼓励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地理教育思想在今天甚至未来的地理教育中仍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