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常彦 《现代语文》2009,(9):49-49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人文性”就是“人的真实情感和真实愿望”。语文教学中构建人文精神就是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教育资料,以健全的人性为最高教学目标,关注人的自然发展,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体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为其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造成了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同时现代人的精神困惑也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因此,蕴含着丰富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就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关怀“人”的历史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把人文精神贯注到整个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去,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和人格的养成,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3.
颜龙 《湖南教育》2003,(10):46-46
一、具备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的前提。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体现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并以此激发和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性格特征、思想风貌等方面发生积极变化,完善人格。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最大限度内的和谐发展,尤其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与人格修养的完善。信息时代、网络文化似乎正在改写人类生存的精神状态,真实的世界和虚拟的现实之间,人的信仰、理性、情感、道德与价值观念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和挑战。因此,找回语文教育失落了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徐丹  郭兰玲 《辽宁教育》2009,(11):13-13
人文精神原指“人的精神”,即“人的真实精神.人的真情实感,人的真实愿望。”它是现代社会公正、文明、健康、祥和等社会目标的支撑点。也是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更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构建“人文精神”,就应自始至终地以“人文”的眼光看待孩子。看待教育教学工作。下面,笔者仅就在低年级教学中如何构建人文精神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人文精神?在语文教育界首倡"人文精神"的韩军老师用11个字作了解释:"人的真实精神与自由精神。"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敢张扬"真正的人文精  相似文献   

6.
教育作为提升人类精神空间的实践活动,理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以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推进人主体性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全体公民人文精神的塑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和良好的个人发展离不开人文素养教育。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有其优势并起着关键作用。借助语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正确的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7.
人文精神是以人类文化为基础,以珍视人的自由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语文教育需要人文精神,时代呼唤人文精神的复归。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一是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凸现人文之范;二是挖掘教材的人文内蕴,体悟人丈之美:三是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彰显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课题组 《天中学刊》2002,17(1):109-113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源于人类对自然和人世的认识,前者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后者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情感,它们一起构成人类精神文化的精髓,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思想理念。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教育的偏差,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失落,加上中国传统中缺乏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致使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加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加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强化人文教育,重建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完善教学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以及注重大学生知识的内化。  相似文献   

9.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必备的精神品格,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必须重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高中阶段是个人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现阶段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人文精神教学进行分析,以期给相关教育工作者改进工作以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中,我国文化教育改革的新方法新理念不断地涌现,在新课改中要求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育中。人文精神是一种尊重精神文化和精神现象,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它不能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必须要渗透到语文的教学中。本文主要论述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缺失,分析人文精神的意义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提出渗透策略,以提高人文精神对人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1.
所谓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构建,就是努力挖掘作为人文应用学科的语文教材中的教育资料,以全体的人性完善为最高教学目标,体现主要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让儿童从小就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交际、学会健体、学会生存,“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能力”,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与语文新课改的精神相比.当前语文教学在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从树立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教师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四个方面入手,一点一滴,熏陶、感染、渗透、感化.  相似文献   

13.
课本为语文学科之本,课文乃语文教育之源。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人文精神,乃至整个语文素养,基本是通过课文的教学培养的,故课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式。语文课能够把课文教全面、教真实、教透彻、教灵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即语文教育质量就能够得到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本真教育是围绕人的自主、自由、自觉发展的教育,是回归教育本义、完美统一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教育,是遵循师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多年来在语文教学上以本真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实践,以学生真实、真正的发展为起点和依据,着力改变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追寻本真语文,旨在实现诗意栖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本真语文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现在.有不少人误以为,语文教学重视语言训练就必然会丧失人文精神.而弘扬和回归人文精神最直接简便的办法就是以文学教育为主。表面上看。它似乎为语文教学找到了治病良方.实际上这反而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不是没有文学教育.但人文精神真正得到弘扬了没有?由此看来人文精神丧失与否与文学教育似乎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6.
人文精神的核心主张以人为本,而中职卫校培养在医疗岗位上救死扶伤的医药人才的性质突出了中职卫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科学的语文教学为基础,同时结合中职卫校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才能提出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正确的、科学的策略。
  本文从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出发,简单论述在中职卫校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并分析中职卫校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同时提出中职卫校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策略,为中职卫校人文精神的实践提供参考、借鉴的意义,使其得到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宋艳旭  彭路 《现代语文》2007,(10):94-95
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是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人格上的完善与独立。要想实现这一境界,必须通过人文精神的洗礼。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育主阵地是语文课堂教学。只  相似文献   

18.
陈涔 《文教资料》2014,(24):32-33
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价值,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应该自始至终渗透人文性。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致有四种途径:在课本中挖掘人文精神;在作文中渗透人文精神;在阅读中渗透人文精神;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挖掘人文精神。最终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育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焦点。当前语文教育中还有许多和人文精神背道而驰的地方 ,语文教育迫切需要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实现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先决条件是正确认识生命个体 ,而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尊重 ,则是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 ,从感性层次来讲 ,是对人的理解、容忍、接纳和尊重 ,是对人的爱护和关怀 ;从理性层面来讲 ,则是对人类命运的忧患 ,是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0.
正众所周知,高考是每一个学生展示才华的重要舞台,是我国大环境下相对公平的竞争考试,许多学生视之为改变人生的重要考试。高考中语文的分值也是日益增加,而在中国的"填鸭式"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越来越走向了误区,缺少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相对趋于了它的本质教育精神。人文精神是知识素养的体现,是属于人们生存、发展的精神,同时也是对人的、人性、价值、人生、人格责任感和责任心的弘扬。显然高中语文教育中基于人文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