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惠言是乾嘉时期"常州学派"的中坚,他是一位经学家,却同时在词学、散文、骈赋、书法、篆刻等多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他主张词创作要尊词体,崇正声,重比兴,有寄托。读词、说词要做到"义有幽隐,并为指发",直接击中了浙西词派后期创作的流弊。  相似文献   

2.
作为"豪放派"开山之宗,苏轼一改前人柔婉绮丽的创作风格,以诗体、诗材、诗境入词,为宋词注入了新鲜血液。而这种"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段,不仅是苏轼创新自觉的体现,更反映了其在困境中仍随遇而安、性命自得的旷达人格和高远境界。  相似文献   

3.
"晚唐异味"说是杨万里晚年提出的重要诗论,指诗歌要有含蓄的笔法和讽谏的内容。杨万里"诚斋体"诗隐含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以及委婉而尖锐的讽刺内容,他的诗歌创作与其诗学思想相吻合。在杨万里的倡导下,人们以晚唐诗歌作为创作的圭臬,最终在南宋中后期诗坛上,出现了向晚唐复归的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4.
道咸宋诗派成员程恩泽、祁寯藻、何绍基、曾国藩、郑珍、莫友芝之间,诗歌唱和与人生交往大多并不密切,有的甚至并无交往,也很难认为他们有公认的盟派宗主、共同尊宋的理论主张和相似的创作风格,因此作为一个诗歌流派的条件并不充分。近代文学史和批评史对于宋诗派的认识和论述,大多受陈衍近代诗观的影响,随着材料的不断发现和深入阅读,研究者应该放下他者的遮蔽,直面诗的世界,不断去探寻和接近文学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5.
苏轼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诗为词",抒写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表现慷慨豪迈精神或表达人生感悟和哲理。从农村清新风光中,再现淳朴风情。把词推进为诗,且灵活多变,在音律、语言体制上进行创变,使词提升为与诗同等的文学地位。其二是"豪放词宗"。苏轼有意识地将词的题材拓宽并打破晚唐以来低沉的词风,表现积极向上,成为"豪放派"的开创者,对词史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两宋是词体建构定型的主要阶段 ,词体观是两宋词学批评中的核心问题。词体这种配合燕乐而歌唱的音乐文学样式 ,在其产生之初其内部就存在着音乐性和文学性、娱乐功能和抒情功能的内在张力和矛盾 ;正是词体的这一内在矛盾决定了词体的发展必然是“建构论”的 ,亦即词体的本质属性是在宋代文人词和民间市井词的雅俗分流、互动及词体文学创作和批评间互动的动态运动中 ,以“尊体”为目的导向 ,建构发展以至规范定型的。两宋词学批评中先后出现了“破体以尊体”和“分体以尊体”两种推尊词体的阐释思路和意向 ,前者以苏轼的“诗之余裔”说为代表 ,后者以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说为代表 ,它们构成了宋代 (文人 )词体建构的两个维度。终两宋 ,文人词虽然主动疏离了民间歌场 ,但未尝脱离音乐本身 ;在词体观念建构中 ,宋人并未以脱离音乐为尊体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倾向,学界论之已详.然而以往的论著基本上都是以苏词或苏轼词论为考察对象,却忽略了苏诗这个最重要的参照对象.本文认为,只有把苏词与苏诗进行全面的比较,才可能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得出较为清楚的认识和较为公允的评价.以此为逻辑的起点,本文从写作年限、题材走向、风格倾向等方面把苏词与苏诗进行对照,从而得出了苏词的写作年限远远短于苏诗,苏词的题材范围也比苏诗狭隘,而苏词的风格则比苏诗更倾向于柔美和婉等观点.本文的结论是,苏轼在词的创作中确实有"以诗为词"的倾向,但是他并没有把词当作与诗毫无区别的文体,相反,苏轼对词体自身的特征有相当清晰的认识,所以他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把诗体的题材走向与风格倾向导入词体,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未泯灭词体与诗体的界限,却扩大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并增强了词体的抒情性质,从而对词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郑敏是"九叶诗派"的重要女诗人,她的诗作多涉及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在作品中,她直视死亡,将其作为诗歌母题延伸,形成具有诗性的"死亡观"。这种死亡观不但凝聚着郑敏对生死问题的认知,也展现出诗人在诗歌书写技巧方面所做的努力,是郑敏诗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诗人与死》,从"诗人"身份、死亡定义和形成原因归纳郑敏的死亡观,力求发掘其蕴藏的文字价值。  相似文献   

9.
冯延巳与晏殊分别为晚唐、宋初的著名词人,其在词史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两人都曾位及宰相,深受江西地域文化的影响,并且晚唐与宋初两代时间相隔不远,这些都使二人词作呈现出一脉相承的关系,但由于生活经历及艺术个性的不同,二人词作同中有异。晏殊作为开北宋风气之先的词人,他的词在对晚唐冯延巳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本文主要从内容题材、情感基调、审美追求三方面对比晏殊与冯延巳词作的异同,突出晏殊对冯延巳词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派,是集反叛和浪漫于一身的诗歌群体。朦胧诗派的诗人们展现了当代中国文化乃至社会的时代变迁,记录了一段关于青春和迷茫的"自我"的成长史。本文结合诗人们创作的诗歌作品,阐述朦胧诗展现出的真挚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重点论述了清代词学成熟之前,唐宋词体与词学观念之发展演变。并认为,词之诗化过程就是一个尊体过程;是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创作到理论的一个渐变过程;更是在诗学和儒家诗教影响下词学与诗学理论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清代词人在选本的编选过程中,存在着普遍的擅改原作现象,尤以明词选本为最.以王昶<明词综>为例,选家以当时的词学观来考察明词创作,在声律、格调、本事背景等多方面径直删改,有的改动篇幅竟达一半以上.这是清代中兴词学观在前人词选中的局部体现,既有潜在的心理背景,又有明确的学术动机和目的.此文学现象肇始于明末清初,而止于晚清,对后世的词学观念和学界研究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胡秀春 《文化学刊》2009,(2):168-172
古典诗词中,男性视角观照下的女性形象都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来写的,是男性言说的代符号,因此呈现出普泛化、类型化的特征。例如晚唐“花间”词中出现的大量“代言体”作品,其中的女性形象并不是作为主体呈现的真正的女性,而是男性欲望和审美的客体。而李清照则在她的词中塑造了中性化的真实的女性自我形象,体现出女性作者冲破男性强势话语的胸襟。  相似文献   

14.
明人崇尚宋词,在创作过程中经常追和宋元名篇,逞才弄巧,附雅前人,形成颇具规模的次韵宋元名家词现象。其中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倪瓒《江南春》三词的次韵风尚最具影响,这与嘉靖年间馆阁、吴中两个词人群体的唱和活动有密切关系,也是明人词学观在创作中的局部写照。而且,明人在次韵作品、作家、题材、风格的多样性选择上形成不同的次韵类型,深化了这一文学现象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近来,我国百科诗派的诗集被诸多国外著名图书馆收藏。入选作者之一的浙江诗人王自亮日前就此事回答了本刊的提问——近来,我国百科诗派的诗集被诸多国外著名图书馆收藏。百科诗派是当代文坛智库型诗歌流派,由潜身于文史理工领域的诗歌作者组成,主要从事史诗、长诗、大型系列组诗创作和从内容到体裁的实验。以学术、智性、涵容、洞察的姿态亮相。浙江省有一位作者入选——浙江工商大学的王自亮教授。  相似文献   

16.
"定势"说在刘勰的风格论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现观定势理论,其原则仍能为我们为一篇创作做具体的体裁定位,体现其现世价值与意义。本篇所论重点在于论证其"体势相须"的观点并将《定势》放入刘勰整体文学思想中究其要义及其对现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从音乐与诗的结合以及词体自身的发展演变中来审视李清照的《词论》。通过对历代有关李清照《词论》评论的梳理,李清照《词论》与北宋词坛创作风气关系的检视,以及歌、词、诗三者相互影响的分析,重新解读李清照《词论》,进而指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的主要贡献,与其说是通过对苏轼等人以诗、文为词的批评而明确了词在风格及表现手法方面的特殊性,倒不如说是通过强调词在声律方面的特殊要求,从格律化的角度加速了词体文人化的进程,为词最终走向一种可以与诗并列的文学样式在体制上率先垂范;至于其负面影响,也并非如先前不少学者理解的那样是束缚了词的发展,而在于从另一个方面促成了词对歌的背离,使之趋于案头化和书斋化。  相似文献   

18.
在突破传统古典主义诗歌的格律、韵脚、平仄等的束缚后,中国现代新诗从表现形式上体现出了"平民"的特点。在现代新诗的发展和流变中,诗人始终真挚抒写人的心理体验,但每一个时期的每一个流派所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不同的。本文主要从早期白话诗、新月诗派、现代诗派、"七月派"和"九叶派"具体分析了现代新诗的情感底蕴。  相似文献   

19.
宋代理学诗派有五祖一宗、二流三派,逻辑发展过程可分为六期。五祖为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一宗为朱熹。二流指雅流和俗流。三派为放旷派、洒落派、敬谨派。以理学为精神底蕴、体现了濂洛理学诗派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的诗作称为"濂洛风雅"。周敦颐诗歌是"濂洛风雅"之初澜,二程及其门弟子的诗歌是"濂洛风雅"之主潮,南渡后的洛学后学之诗为"濂洛风雅"的余波。在武夷理学诗人群体中,崇安刘氏家族起着骨干作用,刘子翚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他的诗教和创作实践为朱熹指明了诗歌创作的方向。朱熹既是思想史上的泰山北斗,也是理学诗派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0.
张惠言选编的《词选》连同他亲撰的序言作为具有开宗立派意义的词学改革纲领,最终催生了清代词学史上取代浙西词派统治地位的常州词派。张惠言以"比兴寄托"和"意内言外"的词学理论主张开一代风气,被后人尊为常州词派宗主的他在词学创作上也是身体力行,其《茗柯词》存词46首,自觉地继承、践行了比兴寄托的文学传统,寄寓了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底层知识分子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