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文体学关注语言分析或语言形式选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从认知的框架来解读文学作品,更能揭示语言中蕴舍的意识与语言形式的关系。本文介绍了认知语言学中的主要理论模式,即图形一背景、意象图式、概念隐喻。并拟从认知文体学的视角,对《春》这一诗歌进行认知文体分析。指出认知语言学对文体学结合的方法更能解释对诗歌语言的选择,为文学作品的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2.
诗歌《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不朽的代表作。这首诗虽然短小精悍,却蕴含了深刻的普遍性哲学理念。笔者拟从认知语法中的意象理论入手,探析作者是如何安排诗中的人和景物来突出这一主题的,同时以期能为本诗提供不同的解读方式,从而扩大其理解空间。  相似文献   

3.
认知文体学是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一个新分支。它关注语言形式与其产生的效果之间的关联,分析作者创作与读者阐释的认知机制。认知文体学研究理论框架很多,在此试图从图形背景理论的角度对TedHughes的《山石满足了》(Hill-stone was content)做认知文体学分析,从短语、词汇和语法三个不同层面探讨了图形背景理论的运行机制及其在诗歌意境形成中的作用,同时也分析了此语篇中图形背景互换为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从而为作品的解读提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张敏 《现代语文》2010,(2):19-22
本文以功能文体学理论为基础,以威廉姆·布莱克的《老虎》一诗为例,利用功能文体学理论的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以及有动因的突出对这首诗进行了深层分析,旨在发现这首诗的文体特征如何服务于主题表达。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化与管理科学化的今天,角色认知和角色扮演决定着一个人在某岗位上是否能够满足个人需求、实现个人价值。饭店业是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饭店业从业人员中基层员工的比重最大。从分析角色与行为的关系入手,解释了角色认知对行为的作用。然后分析了饭店从业人员正确的角色认知,并就如何树立正确的角色认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上帝和人的关系"是赫伯特诗歌创作永恒的主题。在西方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在其作品中都涉及到了这个主题,但几乎没有一个作家能像赫伯特一样把它作为毕生诗歌创作的一个唯一而且永恒的主题,几乎没有一个作家能像赫伯特一样把人神关系刻画得如此形象生动和多种多样。本文从赫伯特特殊的人生经历出发,通过分析他在诗歌中所描绘的上帝与人之间的情人关系和他的人神观,旨在解读赫伯特对上帝特殊、强烈和炽热的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7.
When You Are Old是由爱尔兰诗人叶芝写的一首经典爱情诗,该诗浅显易懂,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在国内也被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解读。文学文体学是连接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桥梁,主要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本文选取了国内两个经典的译本对When You Are Old结合文学文体学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话轮转换是会话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而话轮转换规则通过说话者和听话者角色的不断变换以及会话参与者采取的不同话轮控制策略,通常用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特征,是新兴的戏剧文体学分析方法。通过运用话轮转换规则对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主角阿米尔与其"宿敌"阿塞夫发生在童年时代及阿米尔因故重回家乡之时发生的两次精彩对白中的会话进行分析对比,旨在揭示作品主人公阿米尔的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认知文体学的隐喻、转喻、反讽、典故等视角解读T.S.艾略特的《普罗弗洛克的情歌》,对本诗进行全新阐释,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现代城市的"荒原"全貌和生活于其中的现代人的软弱、冷漠和麻木。  相似文献   

10.
戏剧一直是文体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作为形式文体学和功能文体学之后的主流文体研究派别,话语文体学以会话分析为理论基石,可以为戏剧研究提供新的解读角度和阐释途径,成为戏剧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分析工具。文章从话语文体学的角度,依据会话含义理论和话语角色转换理论,以中英文戏剧中的典型对白为例,探索了话语文体学的戏剧语言研究。  相似文献   

11.
功能文体学创始人Halliday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定义了突出,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性质上违反使用常规的失协和数量上建立常规的失衡,只有有动因的突出才能导致前景化。A Week是英国诗人Hardy的一首爱情诗,它充分体现了Hardy的诗歌艺术,对突出这一概念的应用也很好地与诗中主题相契合。本文借助Halliday功能文体学中的突出概念及其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了哈代的诗歌A Week,通过音韵、词汇、句法、及物性和修辞上的突出可知文体和意义是和谐共生的整体,功能文体学在诗歌文体与意义关系上具有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12.
隐喻的认知研究在20世纪就已发展相对完善。本文将从认知隐喻方面对布鲁斯·霍兰·罗杰斯的微型小说《你窗外的幽灵信使》进行解读,对其中的三个重要隐喻——生存状态是地点、人是风筝、爱是记忆进行分析,解读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文本隐喻网络的研究,论述隐喻与小说主题建构的关系、发掘文本的深层语义的。  相似文献   

13.
角色规范,决定课堂教学的模式。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需要老师认清自己的角色,规范自己的行为。文章首先分析了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然后从不越位——成为主导者、不缺位——成为参与者与促进者、不失位——成为监督者这三"不"谈信息教师角色的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女性在祭祀活动中的角色主要体现在祭祀诗中。分析《诗经》中的祭祀诗可以发现无论是传说中的女性还是现实社会中的女性,在祭祀中都扮演着无法替代的重要角色,主要包括被祭祀的对象和祭祀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女性在祭祀活动中的地位也反映出先秦儒家对女性的重视,这与传统观念上先秦儒家对女性地位的认识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田绮  凌青 《海外英语》2012,(6):198-199
《她走在美的光影中》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代表诗人乔治.戈登.拜伦的名篇佳作,是一首歌颂女性娇美的咏美人诗。该文基于文学文体学理论,从语音、词汇和修辞层面分析此诗的文体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体现和深化了诗歌的主题—通过演绎一个美丽动人、秀外慧中的女子形象,表达出真和善与美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为善,才能使外在的美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6.
陈梦家,后期新月派诗人,他的诗想象奇特,情趣丰富,广泛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上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陈梦家叙人伦的诗中,爱情诗占很大的比重,这与西方诗相似,有别于中国古典诗歌。  相似文献   

17.
角色-背景理论以突显原则为基础,"角色"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而"背景"则指为突出角色而衬托的部分。在诗歌创作与翻译的认知过程中,一些意象被诗人或者译者突出识别为角色,而另一些则被淡化为背景。以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例,对其九首译诗分三组做对比分析,重点从译诗对原诗角色的扩大、译诗对原诗背景的缩小以及译诗对原诗角色-背景关系的缺失三方面研究。由于译者与诗人各自认知系统的无法完全契合性,往往造成译诗与原诗角色-背景关系的不一致性,造成译诗中"角色"由诗人向读者自然过渡的困难,诗的厚重之感和雄壮之势皆被破坏,也限定了悲伤的范畴和程度,破坏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角色"无法突显,共鸣之音自然难以秦响。因此,角色-背景对译文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上,对中国古典诗歌语篇的研究主要从文体学、修辞学角度进行分析。现在也有很多学者从认知学对唐诗意象进行研究,但较少从认知的角度,尤其是意象图式这一认知理论对中国唐诗的连贯性进行解读。试用意象图式对杜甫的《绝句》连贯性进行分析,以检验这一认知理论对唐诗语篇连贯性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19.
《一次轻率的旅行》是曼斯菲尔德唯一的一篇直接描述战争的作品。文章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用言语行为理论和合作原则来分析小说的对话,从而解读小说的主题内容,探讨战争对曼斯菲尔德本人,甚至对欧洲人民生活的一些影响,揭示作者对战争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小说《追风筝的人》以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人成长史为主题。以该小说某一冲突性话语片段为例,从话轮分布、话轮长度、次选回应和话题控制等方面入手,分析文本中的面子威胁行为,从而可以揭示话轮转换视角下人物权势关系的变化,解读阿米尔在外力推动下的心灵救赎和个人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