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教育与大学德育之间在理论目标、内容特征、教育效果等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重视人性教育有助于优化大学德育效能、促进大学德育的创新。以人性教育的视角看,创新大学德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激发道德追求,感受至善之美;关注价值体认,提升生命意义;培养民族情感,展现人性魅力。  相似文献   

2.
王茜 《成人教育》1999,(6):10-11
终身学习要解决“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合作”的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也是解决如何学会做人的问题。学会做人在学校教育里主要由德育承担。本文即在以上三个方面发掘其德育价值,并在面向21世纪的德育目标选择中突现终身学习的德育价值,以引起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工者密切关注,并适时调整德育内容,改进方式方法。未来社会将迈向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同构、双向运行的时代。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终身教育强调的是国家力量。政府行为,终身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自身的进取和努力,两者对人发展的促进作用是…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1):120-123
终身德育思想脱胎于终身教育思想,是一种通过引导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人的道德在人生各个时期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但目前终身德育思想受到的关注度明显不足,相关研究比较欠缺。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终身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讨论终身德育思想,对新时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终身德育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终身德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终身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视域。可是,在实用与功利大幕的遮蔽之下,作为终身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终身教育血脉相连的终身德育被有意无意地剔除了。本文拟从终身德育是终身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修身养性是人一生的追求、成人的道德修养关系到儿童、青少年的德性发展等几个方面来来论述倡导终身德育的必要性、合理性.并尝试建构终身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德育叙事的异化及其改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形式,德育叙事在我国德育理论探讨和德育课堂实践中不断兴盛和发展。但由于认知的偏颇以及经验的匮乏,德育叙事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目标的功利性、内容的空疏性、策略的控制性、模式的预设性和情节的虚拟性等弊病,背离了德育叙事的初衷。要还德育叙事以本真面目,需要注意:提升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树立完善人性的叙事观;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叙事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打破单一预设叙事,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尊重学生心声的自由表达,变压迫叙事为解放叙事;关注真实的教育事件,走向真实的德育叙事。  相似文献   

6.
终身教育是当今世界重要的国际性教育思潮,五十年代兴起于少数几个国家,现在这种思潮已经传遍世界。终身教育强调每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认为社会的各个部门都具有教育的职能,强调教育管理和教育过程的民主性,主张使学习者成为教育的中心,成为一个具有共同人性的完善的人。终身教育冲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扩大了教育范围和教育场所。其新颖的教育体系,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使世界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然而,终身教育理论却存在着连终身教育家们自己都供认不讳的许多问题。终身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形式,德育叙事在我国德育理论探讨和德育课堂实践中不断兴盛和发展。但由于认知的偏颇以及经验匮乏,德育叙事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目标功利性、内容空疏性、策略控制性、模式预设性和情节虚拟性等弊病,背离了德育叙事的初衷。要还德育叙事以本真面目,需要注意:提升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树立完善人性的叙事观;  相似文献   

8.
初中德育的有效性难题与德育目标空心化、德育内容碎片化以及德育方法机械化不无关系。以“守基线、拉高线”为价值指引的“双线德育”不仅有扎实的基础性,还能起到厘清初中德育工作的边界、满足德育对象的需求、重置德育体系的重心等作用。基于这样的价值向度,实施“双线德育”,并坚持差异性策略、价值性策略、实践性策略和整合性策略,就能推动初中德育工作的迭代升级,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9.
“性善”与“性恶”这一人性理论的根本不同是孟子与荀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差异。由此出发,在德育方法上,孟子侧重自我教育,强调由内而立;荀子则侧重外在教化,强调由外而求。孟荀在人性理论基础和德育方法上的差异也直接的表现在德育目标的不同上。  相似文献   

10.
从人学视域反思当前我国德育的实效性,其实效欠佳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性的缺失.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指导,借鉴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从人学层面对人性化德育进行探讨,认为德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价值的提升和人性的完善:德育要走出种种困境,必须实现从物化走向人化的德育理念嬗变,人性化德育是德育的时代呼唤.  相似文献   

11.
人性具有向善的可能。不论是内心的善良还是外在的完善,高校德育都应该起到引导作用。然而高校德育目的偏重其工具性价值取向,偏离了其促使人性向善的本体性价值。本文试图从道德本质层面对之进行归因分析,并探寻出人何以成其是。以此从善待自然属性、人是目的、走向类主体来引导高校德育复归人性向善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论德育规律的合理性与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规律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人性具有不变性,德育规律建立在不变的人性假设之上。考察德育史表明,德育规律与人性假设有密切关系,德育规律在人性假设中生成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终身德育理念是指奠基于终身教育思想,倡导德育必须贯穿于个体生命始终,不断完善个体主体性道德人格,促进个体品德发展和德性成长的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范型。终身德育理念的提出,不仅源自于当代社会道德发展与变革的外在推动,而且源自于人类不断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内在需要,是人类为了自身品德发展和德性成长而做出的自觉选择。终身德育理念在德育实践中的有效实施,必须注意做好不同阶段德育的衔接工作,实现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德育的制度环境,加强道德主体的道德反思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4.
德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的德育本体反思和改革逻辑。德育治理现代化是德育现代化的价值范导和质量担保。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德育系统要素理论,德育治理现代化具有德育制度供给的引领性、德育目标与内容的调适性、德育实施过程的协同性、德育评价的创新发展性等时代特征。以此为据剖析现代化进程中德育治理现代化面临的现实困境,重塑其价值底色和实践逻辑。德育治理范式的现代化转型要求多方德育主体从刚性管制到积极范导,实现德育制度供给引领的伦理化;从功利浸染到生命觉解,匡立德育目标与内容设计的生命在场;从被动接受到深度参与,重构德育过程的生态化;从封闭单一到开放全面,增强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以德育治理现代化实现德育现代化,助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实施进程。  相似文献   

15.
德育形态研究是德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对德育历史研究、德育比较研究、德育现象研究和德育本质研究有重要意义.德育形态除了普遍性特征外,还有不确定性、重叠性、复杂性特征,在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出场过程中,经历了政治形态德育、知识形态德育、生活形态德育、生命形态德育的嬗变过程.每一种形态的德育都有自己的出场背景、主要理念和优缺点.在责任教育和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通过对以往形态德育的扬弃和融合,"责任形态德育"这一新德育形态得以出场,满足了德育工作者的实践需要,弥补了责任教育的缺失移位.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生存教育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社会生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生存教育的德育价值占据重要的地位。从生存教育的概念内涵与历史演变可以看出生存教育与德育目标的内在逻辑关系是:生存实践实然性与德育价值目标应然性、个体存在性价值与群体社会性价值、发展性和目标性以及个体梦与中国梦的有机统一。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德育价值目标实现路径有给予"中国梦"背景下的生存理论与价值引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实践教育,加强校外生存训练教育,广泛开展创业就业教育,继续强化生命教育等。  相似文献   

17.
成尚荣 《中国德育》2023,(24):51-55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德育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中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命题,要从全面发展人才强国战略的未来视域厘清德育质量的内涵。德育应当是美的、温暖的,应当用情感关切促进德育的审美化构建。德育的审美化构建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情感哲学“情本体”等深刻的思想,也折射出德育美育相融合的美学理论。情感关切是情感素养和关怀性思维的体现。要用情感去关切儿童道德学习,返回儿童情绪劳动者本身,重塑师生关系,防止道德冷漠与“亲密饥荒”,切实提高德育质量。  相似文献   

18.
生活德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新瓶装陈酒"、自说自话偏离德育目标与回归生活简单化。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除了要引导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外,还要注意完善生活德育理论,不断探求实施生活德育的有效方式,并注意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和把握生活德育与其他非生活德育范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的高校必须更加有效地加强道德教育,然而由于新道德理论建设深度不够,高校道德教育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同时德育内容和德育理念过于单一,德育模式苍白、无力,使目前高校学生在道德上虽然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思想上要求上进、求知欲强、个人意识明显、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但是他们的政治信仰具有不稳定性、有很强的功利性、轻道德素质的提高、集体意识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较差等特点,因此要求高校在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上应该做到目标上有层次性、对象上有针对性、手段上有多样性、内容上有整合性。  相似文献   

20.
了解中国近代德育理论是深入理解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方面。其实际存在形态与发展主题是把握它的二条有益线索,从前者看,它有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等多种形态;而从后者看,它则先后经历了清末公德与私德理论、民初公民道德教育理论及民中期后的训育理论三个内容相对各异的阶段。近一、二十年来,对中国近代德育理论的研究已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从而也为人们反思与构建新时期学校德育理论提供了有益借鉴。然而,相较近代德育理论本身实际状况而言,已有研究还与之存在不小差距。因此,有必要在认真回顾与总结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