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中所收录之19种中医学期刊2004-2012年的发文和引文作为初始数据样本,结合引文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中医学期刊间引用网络、中医学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及外文期刊的引用网络进行分析,探讨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的结构和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图书馆学报》被引文献作者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中文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VIP)中的数据, 对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被引文献作者在1999-2007年10月近9年, 被国内期刊引用情况的调查分析,客观揭示该刊作者的现状及其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2003年被引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的数据,对《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发表的论文在2001~2003年被CJFD来源期刊引用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作简要的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所载918篇论文被引用了2787次,篇均被引次数为3.04,单篇被引最高次数33次。3年的影响因子分别为1.152、1.103和1.097。该期刊已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期刊出版事业研究领域重要的信息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中国知网的引文数据库,获取10个学科门类50种期刊2001年发表的论文在2001~2010各年度被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引用的频次,分析科技期刊论文被学位论文引证的规律。结果表明:从统计的10个学科来看,科技期刊论文被学位论文引用的时滞更长,50种期刊合计在第8年(2001年为当年,2002年为第2年)达到峰值,比被期刊引用的平均峰值年代(5年)延后了3年。学位论文对期刊论文引用的峰值年代学科间差异较小,全部在第7年或第8年。科技期刊论文被学位论文引用的频次从第6年开始超过被期刊引用的频次,所占比例最高时达到59.8%,表明将学位论文作为引文统计源计算期刊的影响因子能更好地反映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类核心期刊实现开放获取的现状,并通过分析网站下载量、CNKI下载量及其与引用次数之间的相关性考察了OA期刊网站的传播效果,结果显示:(1)该学科核心期刊有71%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全文开放;(2)OA期刊实时开放的比例优于商业数据库CNKI和维普,但过刊回溯情况不及商业数据库。(3)绝大多数OA期刊的网站下载量已高出其CNKI下载量,成为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从整体上看,网站下载与引用存在相关关系;具体到各期刊时,大半期刊的网站下载与引用不相关,期刊网站的网络知名度和网络可见性之不足、内容开放的滞后性、部分网站可能存在的异常下载是造成这种背离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现有期刊评价指标从期刊引证形象和期刊引用认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提出了新的期刊引用认同指标.以CSSCI图情领域的18种期刊为例,以这些期刊在2009年全年登载的论文的参考文献和被引文献为研究对象,从CSSCI数据库中获取数据,计算分析各期刊的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指标值,分析指标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市期刊的引用认同分析——以Scientometrics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Scientometrics的引文量、引用刊数及自引率,引用核心期刊圈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该刊的期刊引用特征、引用风格与趋势、专业特点及在学科交流中发挥的作用。期刊引用认同分析结合其他评价指标可以更客观地评价期刊的质量,期刊引用认同在评价期刊全景中的作用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8.
5种中文自然科学期刊载文被引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引文教据库》的数据,对5种中文自然科学期刊载文在1995-2005年12月间被国内中文期刊引用的情况的调查分析,客观揭示他们的办刊质量及其在我国学术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谭晓辉  秦荣环  朱洪瑞 《现代情报》2007,27(10):125-128
在我国情报类期刊中,《现代情报》(以下简称本刊)被博项学住论文、期刊论文引用的次数较多,在情报传递过程中有较强的情报渗透力。对中国优秀博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统计表明:2005—2006年本刊被691篇博硕士学位论文引用835篇次;2006年本刊被428种期刊引用1954篇次。被引的主要特点是引用本刊论文的博硕学位授予权单位多,涉及的学科专业范围广,引用期刊种数多,研究了本刊向学术研究机构、学科专业、期刊三方面的情报渗透力。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期刊在学术维度上的分层是一种客观现象,来自高影响力期刊的引用具有较高的评价意义,因而被高影响力期刊引用的情况可作为期刊评价的辅助性依据。将期刊被Nature和Science载文(2003~2012年)的引用作为评价尺度,根据引刊的被引频次和共被引关系,提出在Nature和Science的期刊基础中划分出核心区的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国际著名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包括SCI、SSCI和A&HCI)为数据来源,对1967年以来该数据库收录的356篇第二语言习得(SLA)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和评价,内容包括SLA高影响力论文分析、SLA论文的年代分布、来源期刊分布、国家/地区分布和研究主题分布。对国内外SLA研究状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张海英 《现代情报》2009,29(5):147-151
依据原始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国图书馆学报》等我国7种图书馆学核心期刊2007年的载文情况、作者构成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3.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 is one of a number of new research fields to emerge over the last four or five decad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dentify its core academic contrib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uthors of chapters in authoritative ‘handbooks’ and the references they cite. Besides identifying the most prominent publications, institutions and authors, we examine whether the core contributions can be broken down into identifiable clusters. The study also analyses the impact of these contributions by exploring the research fields, journals,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researchers that have cited the STS core contributions in their own work. Together, these analyses reveal a number of pha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S with periods of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the field, including the gradual separation of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main body of STS. The paper ends with some conclusions about the evolution of STS, such as the role of ‘institution builders’ in developing new research fields and the structures required to hold them together.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载文被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 《情报科学》2008,26(10):1513-1517
本文应用CNKI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网络版作为统计源,从文献被引用角度,对15种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2004年至2006年的栽文进行被引状况的统计与分析.以了解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学术成果交流、渗透和利用情况,客观评价本学科核心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在时任美国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主席Marburger博士的倡议和推动下,科技政策学(SoSP)在美国兴起,并很快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本文分析了与美国传统科技政策研究相比,科技政策学(SoSP)作为科技政策研究新阶段的特点,认为,科技政策学虽然建构在原有科技政策研究基础上,但在理念、方法以及对原有不同学科研究的统合等多方面,有着根本区别,可以看成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6.
《Research Policy》2019,48(9):103835
We explore the contention that the seminal US National Academies consensus report, How People Learn (HPL), played a major role in bridging the flow of knowledge from Cognitive Science to Education. Our paper yielded four important results: First, HPL is, on a number of bibliometric measures, an unusually interdisciplinary work. Focusing on the field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here, our citation analysis shows the Education, Cognitive Science, and Border field (e.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Learning Sciences,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literatures all to have been major influences on it. Second, we found HPL to be unusually highly cited – and by publications from an unusually diverse set of disciplines. Beyond Education, Cognitive Science, and Border field publications, HPL was also relatively highly cited by publications in Medical/Health-related, Engineering, and other Discipline-Based Education Research fields. Third, undermining the claim that HPL served as a gateway to the Cognitive Science literature, we found Education articles citing HPL not to be more likely to have Cognitive Science as a major influence than are Education articles more generally, as indicated by their cited references. Finally, the Education publications that cited HPL were far more likely to refer to concepts in HPL that were already prevalent in the Education literature rather than to concepts from Cognitive Science. Conversely, the Cognitive Science publications that cited HPL were more apt to refer to concepts already in the Cognitive Science literature.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are a caution that, even for a highly regarded multidisciplinary work cited widely by publications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its direct influence could be largely disciplinary. Implications for the policy goals of foster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the role of National Academies consensus repor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基于Web of Science的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定量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周静怡  孙坦 《情报科学》2005,23(10):1521-1525
以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开发的基于Web的Web of Science网络数据库为数据源基础,对1993-2004年间SCI和SSCI收录的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的情况,从论文的发表时间分布、期刊分布、被引频次分布、作者分布四个方面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初步确定了数字图书馆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文献和核心作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和分析英国《Nature》杂志和美国《Science》杂志之间的异同,有助于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探寻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方法】本文以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将两份杂志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概括分析了两本杂志的特色差异。【结论】在分析的基础上,为我国科技期刊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若干条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思琼 《情报探索》2013,(12):22-27
对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的2001-2010年菌根真菌类研究文献,从年代分布、来源期刊分布、基金类别、被引情况、合著度、关键词、主题词7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001-2007年间,我国菌根真菌研究文献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自2008年起开始下滑;来源期刊中有83%是核心期刊,获得基金支持的论文比例高达90.39%,文献质量较高;主要作者群为高校教学科研人员,且论文多以合著形式发表;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丛枝菌根;未来研究重点将是菌根植物的生物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医学学报类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引用的情况及特点,为办好医学学报提供思路。【方法】 选择被CSCD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共同收录的16种医学学报,检索得到16种医学学报2013—2015年发表的论文被CSCD收录期刊引用的施引文献列表,分析施引文献的发表期刊、语种分布、作者机构及研究方向。【结果】 自身施引在该类期刊被CSCD引用中占主导作用,很少有CSCD收录的英文期刊施引该类期刊,本机构作者施引对其被引的贡献较大。施引文献研究方向除内科学、肿瘤学和外科学外,还有一些医学交叉学科。【结论】 医学学报需要继续扩大影响力,特别是对非本机构作者;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被引机会;注意重点、交叉学科和科研机构,从而提升质量、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