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沈从文在创作达到高峰以后艺术激情出现了徘徊和犹疑,他感觉到了他所主张的神即自然、美在生命的观点与新时期文学主张不相适合,他感到创作上和文化选择上左右为难.沈从文对自己所选择的传统文化和小说世界有所改造.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开始了尝试结合其他的文化以改造他崇尚的传统文化,尝试在小说的人物和故事中体现变革的力量,他的后期小说创作视角从率真、自然的湘西世界开始转向关注变化中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2.
王小波是一个在小说创作中自觉追求诗意的作家,他的小说字里行间洋溢着诗情画意,更重要的是,他在他的小说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诗意世界供我们的精神去栖居,表示了他对现时世界困顿的不满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正> 象世界上那些著名的大作家一样,沈从文也有着自己的“创作家园”,这就是他的故乡湘西。沈从文的小说世界是“湘西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超越自身的象征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人类历史舞台的缩影。“湘西世界”中隐含的“乐园”和“失乐园”的故事,可作为人类戏剧、人类命运的代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具有世界文化意义。一、乡土文化沈从文与湘西的关系,使我们十分自然地联想起世界文学中几个有名的大作家与自己的家乡的联系,如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和威赛克斯,威廉·福克纳和美国南方,舍伍  相似文献   

4.
湘西题材小说作为沈从文创作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30年代普遍批判乡土世界的落后与衰败的浪潮中,反其道而行,为大家描述了遥远的湘西世界的自然风土民俗,苗族服饰以其极具自然美和装饰美的特征,为湘西世界披上了斑斓外衣。论文拟对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的苗族服饰描写进行探究,分析其背后的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作为后现代鼻祖的博尔赫斯,其作品打破了传统小说模式,构筑了学创作的新格局。从他的作品来看,博尔赫斯始终在实践着这样一种创作观念:小说即游戏,从而剥掉了传统小说作为认识本体论的神圣外衣,从小说包孕的哲理、结构、幻想三个层面娱己娱人;在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说小说无非是梦的引导,从而消解了现实与虚构的对立关系。同时对传统小说主人公概念内涵也进行了置换,时间、空间和事理孤傲而鲜明地取代了人物作为主人公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作为小说家,劳伦斯对小说有着自己特殊的见解,他的小说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观,同时,他还以散文的形式论述自己的小说观。在他的散文中,劳伦斯对小说的重要性、小说与情感及小说与道德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劳伦斯的小说和散文为依据,对他的小说观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7.
沈从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他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然而,在沈从的全部创作中占有突出位置和最引人注目的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他的作品描写湘西独特的自然风物、人情世态,展示了湘西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形式,及其在时代的大力挤压下的扭曲与变形,讴歌了湘西底层人民身上朴素的人性美和道德光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沈从文以描写湘西人情风物的系列小说,创造了中国文坛一个"乡下人"的神话。在其构筑优美如诗的"湘西世界"里,字里行间填满了爱和温暖,把深深的悲剧体验隐伏在了小说的背面,朴素的语言、隽永的文风,承载的却是诗意化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9.
徐雅娟 《考试周刊》2009,(46):20-20
沈从义以其恬淡、优美而又带有牧歌情调的湘西小说而闻名中国现代文坛。这些小说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氛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倾诉着沈从文对湘西的眷恋,对自然的感怀,对至善至美的人情与和谐宁静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然而他的小说在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的同时。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创作了大量反映湘西边陲小镇自然和人生形式的乡土小说,与沉落的都市世界相对照,希求以和谐自然的湘西社会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参照,实现其重塑民族经典的伟大梦想。形成此种独特创作品格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作为湘西自然和文化孕育出来的沈从文有着独特的创作心态。怀着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乡下人心理上的优势,沈从文以他那特有的重直觉重感悟的独特思维方式构筑起一个理想的乡土世界,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11.
戴望舒在中国新诗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其一生的创作中,诗歌艺术观一直处在变化当中,但在变化中又有着统一。在其诗歌艺术探索中,他从追求格律的音乐美到打破韵律的束缚,从主象的现实到主幻的超现实,同时他又坚守着忧郁的诗魂,重视诗歌当中的情绪,坚持自己的纯诗理论,其诗歌艺术观一直起着引领的作用,在不同的时期创作出风格多样的诗歌。  相似文献   

12.
曼斯菲尔德和契诃夫都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们都以日常生活为素材,都揭示生活的本质。但二者在艺术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别。契诃夫的小说凝重压抑,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则轻松惬意;契诃夫笔下的人是灰色的,而曼斯菲尔德笔下的人则充满朝气和活力;契诃夫重人物行动举止的刻画,重细节的描绘,曼斯菲尔德重视人物的内心独白,重意象暗示。契诃夫是作家兼医生,理性多于感性,曼斯菲尔德是作家兼女儿和妻子,感悟多于理性。  相似文献   

13.
诗文融合是中国长篇小说最初形成时的一大特色,诗意和感伤是奇书和90年代长篇小说共同追求的美学意蕴,但它不是一种模式化的诗意,而是气势磅礴的诗意、"碟儿碗儿"的诗意和精神上的诗意。中国人以个体生命为本位的世界观,又加之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构成明显对比,这样在奇书和90年代长篇小说中就形成了一种悲剧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他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杜甫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现实主义诗篇,然而他也创作了一些闲适诗,其中有五首提及鹅。杜甫的咏鹅诗以诗人自身为吟咏对象的显现场所。这一现象启迪我们去追问杜甫咏鹅诗的本质,这些作品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对真理的关系。海德格尔关于作品与真理关系的论述,为我们认识杜甫的咏鹅诗,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从杜甫的咏鹅诗出发,我们可以进而更好地把握杜甫民生诗篇的本质,因而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关注。杜甫的诗歌创作之所以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生存的境况均有关系。作为唐朝国教之一的基督宗教对杜甫有着潜移作用,以至于他无须变更自己的话语体系就接纳了基督精神。杜甫长期面临的生存压力使得他的思维异常地敏感,以至于在基督精神的推动下他关注到了自身、周边生存物以及宇宙中的其他生命个体。杜甫诗歌这一基本品格使得杜诗具有恒久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杜诗的认识价值使人们认为它值得一读且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15.
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大正时期的著名作家,是"新技巧派"(也有称"新思潮派")的扛鼎人物。在他坎坷而又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杂文、散文等,被日本文坛誉为一代鬼才。他的作品大多渗透了一种悲观、绝望的阴郁气息。这与他自身的经历息息相关,他的消极的人生观和对未来的迷惘与失望使他无法乐观地超脱于现实之外,而是执着于对人生的苦难的书写,执着于对世态炎凉的批判,执着于对人性弱点的揭露。人类生存的苦难与灵魂的孤独是他笔下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之人,在诗风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探讨陈子昂诗歌,不得不探讨其思想。陈子昂的思想出世和入世兼存,但隋唐以来盛行的道家思想和家族的道教背景,使得他在面临人生痛苦时更多与道家思想相契合。在其所作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中,他尽情地抒发个人襟怀,将道家思想纳入其政治观、人生观和宇宙观中,在此组诗歌中体现为化用道家之语、比兴托物和文论观方面。  相似文献   

17.
苏轼词风多变,婉约者动人清新而深沉,豪放处雄奇如天风海雨,气势磅礴。他的诗不受陋习成规的束缚,形成"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富有理趣的"东坡体",如天地奇观,富含哲理,饱含才气。他开创豪放流派之先河,开宗立派,让人耳目一新,而其婉约诗词也同样独树一帜,读之极尽缠绵凄婉。然而其人生道路是坎坷多舛的,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造就这位旷世奇才;其人生的指导思想也是复杂的,儒释道三者兼而有之。苏轼不愧为宋代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是中国20世纪为数不多的文学大师之一,他用小说、散文所营造的“湘西世界”,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沈从文1931—1933在青岛两年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他文学生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青岛,他进入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完成了从文学起步阶段向鼎盛时期的转变,创作、构思了他的代表作《边城》和《八骏图》等作品,且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古典抒情诗以其丰富的回忆性的审美意象成就了东方诗美的神采。那些闪烁异彩的诗篇,正是因了其中的回忆性的审美意象而平添了令人沉浸其间的无限魅力。在诗人的回忆性意象体验中,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时,诗人进入一种超越层次的高峰体验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得诗人的情感体验超越了物象、超越了个人情感、超越了历史时空,个人心灵与人类历史沟通,由物会心,由象生意,由物知天,由天而悟的体验天地万物、宇宙苍生,变有限为无限,化瞬间为永恒,进入一种与天地万物融而为一的“宇宙大化”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