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月10日晚22时08分,浙江在线“浙江潮”论坛惊现一求助帖子。网民“菩萨摇头”称,有6名群众受困于苍南县矾山镇一加油站,由于110等联系不上,情况十分紧急,请求网络援助。在网站前方记者、后方编辑的积极配合、多方努力下,50分钟后,受困群众被当地交警成功营救。  相似文献   

2.
林上军  袁园 《新闻实践》2009,(10):69-70
受人关注的诸多网络论坛,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种民间的口头舆论,亦是许多网民即时发布信息、发泄情绪、反映情况、举报问题的载体.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网民舆论的一次次"胜利",越来越多的民间言论诉诸于网络论坛,因而成为最难管理的口头舆论场,被称为"容易脱缰的野马".无怪乎有的地方网站不敢办论坛.  相似文献   

3.
由于网络具有"信息海量""迅捷发布"等特点,在目前的传统媒体实践中,网络更多地被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而使用.这里的"网络信息来源",不仅指发布在网上论坛、帖子、博客中的网友留言,也包括一些网络媒体转载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林上军  袁园 《今传媒》2009,(11):59-61
近几年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诸多网络论坛,能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种民间的真实的舆论,而成为许多网民即时发布信息、发泄情绪、反映情况、揭露问题的载体.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网民的积极参与,促使更多的把言论诉诸于网络论坛,网上舆论成为最难管理的口头舆论场,因此有的地方不敢办论坛,网络舆论也被许多人称为"容易脱缰的野马",当然也正是论坛的许多热帖导致的一系列事件,提高了网络媒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2006年1月30日,“大众网”论坛上,网民“老旗”发表了一篇特殊的帖子.“温总理相隔10年后来山东农村,还穿着那件冬装!”帖子讲述了温家宝1995年和2005年前后十年两次来山东,“身上穿的似乎还是10年前的那件羽绒服。仔细看了又看,应该是同一件。总理啊总理!”的感人故事。不久,该帖被全国多家网站转载,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6.
翟彧 《东南传播》2012,(10):19-22
信息技术的兴起与更迭不仅为网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调动网民参与公共议题讨论的积极性,也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带来一系列束缚与挑战。本文以"腾讯与360之争"事件过程中凯迪社区猫眼看人论坛与新华网发展论坛的2026条帖子作为切入点,描绘网民对事件的认知态度及行为取向。网民对自身权利与角色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网络言论的状态。本文认为"腾讯与360之争"作为一起极端事件不仅反映了技术行业内的不规范竞争,更暴露出网民在当前技术生态下的主体性危机。  相似文献   

7.
从一起网络谣言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凤凰网、搜狐网先后发布了内容大致相同的一则<致歉声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声明"对于各自论坛中网民"bruce 2002""桀溺"等人以新闻报道形式凭空捏造某著名高校副教授"自杀身亡"的帖子表示愤怒与谴责,并向此副教授"真诚道歉".  相似文献   

8.
10月5日,一则由天涯网友"蓉荣"发布的帖子-<感谢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深度八做留念>--在短短的几天内迅速蹿红网络,引来千万网友的围观和口水战.而随着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以及传统媒体的加入,一则由普通网民发布的信息迅速演化成一起网络事件,演变为社会的集体"狂欢".  相似文献   

9.
网络编辑作为网站内容的建设者和把关人,是网络舆论引导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网络论坛编辑,是网络舆情的直接监测者和引导者,而且还可通过标题发置、置顶等多种技术手段和编辑方法进行"议程设置",使一些网民的帖子获得较高的点击量和关注度,制造网络热点。所以论坛编辑"把关人"的角色正在向"网络舆论领航员"这一角色推进。但网络编辑在享受技术支持的同时,又受到网络环境的巨大限制。传统媒体在进行"议程设置",组织热点讨论时,编辑  相似文献   

10.
近日,互联网上一个题为《广西这个局长日记啥都写》的帖子引发了网民热议,单在天涯论坛点击率已达几十万次。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意见领袖不可小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人数众多的网民当中,能够在一些舆论事件中充分表达自己意见,而又得到大多数网民认可附和的网友脱颖而出.他们在互联网这个传播平台上获得了网民的尊重,每一个帖子都拥有着大量的点击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网络舆论的走向,被称为网络上的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12.
我国网络论坛存在实名与非实名两种进入方式的区分,非实名网络论坛又有注册登录与双重登录两种管理形式,以IP地址、假名和实名3种身份识别标志对网民进行管理.本文以铜须事件为例研究3种不同身份识别管理模式下网民的行为后发现,实名网民理性、客观,而非实名网民表现出非理性、暴力的特点.非实名论坛中的两种身份识别的网民在行为上区别不大.  相似文献   

13.
从地震报道看传统媒体的创新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名网友的震后"网络168小时" 5月12日14:28,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 14:35,地震发生仅7分钟后,第一个灾区网友描述地震情况的帖子发到了"百度贴吧"的地震吧上. 14:46,新华网发出第一条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消息.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0月,由周正龙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引发了网民的质疑,天涯社区、百度等帖吧一时帖子满天飞,"挺虎派"和"打虎派"展开激战,双方甚至开始彼此的人身攻击和谩骂,网友、专家、官员也都纷纷加入其中.华南虎是否存在的争论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我们看到的是-场网络上的闹剧.许多狂热网民认为周正龙造假,并对其进行辱骂,其行为已经超越了理性和民主的精神,显示了一种以群体力量压制个体的"网络暴力"倾向.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诸多网络论坛,能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种民间的真实的口头舆论,而成为许多网民即时发布信息、反应个性、发泄情绪、反映情况、揭露问题的载体。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网民的一次次“胜利”,促使更多的人们把言论诉诸于网络论坛,网上舆论成为最难管理的口头舆论场,因此有的地方不敢办论坛,  相似文献   

16.
从"邓玉娇案"看网络舆论参与下的议题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网络论坛日益成为反映公共舆论的重要途径.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南方都市报>有关"邓玉娇案"的相关报道和人民网强国论坛深入讨论区的相关主帖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传统媒体和网络舆论议题的互动是双向的,但整体而言是以"共鸣效果"为主.当事件进展有悖于网民意愿时,网民们便试图通过舆论呼声改变事件进程.此时,传统媒体会更对该议题进行强化报道,担负起公共议题设置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由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和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公共关系高层论坛--融入世界的中国公共关系"日前在北京举行.这是继他们成功地举办了主题为"中国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建构"、"中国公共关系发展与中国软实力"两届高层论坛后的又一届重要论坛.  相似文献   

18.
今年元月份的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将焦点聚集到网络舆论上。该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更愿意“发言”;网民发言的乎台,仅论坛就有130万个;每天有数百万条言论和图片被发布。最新统计是,中国网民总数已突破2.1亿,成为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庞大的网民群体与数不胜数的言论,对互联网的管理和建设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9.
绿茶 《网络传播》2013,(11):4-5
近日,一篇题为“温州经济要挽救,先杀《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陈周锡”的帖子,并连续两次被发布在温州最具影响力的网络论坛“703804”上,旋即引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20.
"囧",这个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会念的古汉字,如今却在网络世界大放异彩,成为众多新生代网民的新宠.网络论坛出现了名为"一日一囧"的"囧视频"短片,百度贴吧里专门为这个字建立了囧贴吧,截至目前,贴吧中关于"囧"字的跟帖有lO600个,网络上可以点击的"囧论坛"有500个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