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臭”     
人类最早的生存方式主要是渔猎耕樵。人们在狩猎时发现狗的鼻子嗅觉灵敏,在搜寻、驱逐、捕获猎物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由犬和自(鼻)二字会意发明了“臭”字。其本义是:用鼻子辨别气味。随着社会的发展,臭字的本义由嗅字替代保留,臭字则沿着气味的义项继续发展。“臭”字  相似文献   

2.
止,象形字。甲骨文是?只脚掌的剪影,以三趾代五趾。金文变形较大,文字规整化,突出三趾叉开的形状。篆文承续金文字形。止本义就是足。由足停下不动,引申出停止、止步,后来止的引申义越来越多,先人只好另造“趾”分担“止”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里字音相同,字义相近的字有很多,“作”和“做”就是其中的一对。 “作”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起也,从人从乍。”它的本义是“兴起”。由“兴起”引申出许多义项。《说文解字》中没有“做”这个字。《康熙字典》里说它是“作”的俗字。在现代汉语里,“作”和“做”的意义仍然相近。我们只有清楚地认识和严格地区分它们,才不会用错。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作”(zuò)有 7 个义项:①起:振作/一鼓作气。②从事某种活动:作孽/作案。③写作:作曲/著作。④作品:杰作/佳作。⑤装:作态/装模作样。⑥当作,作…  相似文献   

4.
“在”和“再”各有3个词性。“在”作介词、副词时,义项单一。作介词,其语法作用是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条件;作副词,当“正在”讲。它作动词时,义项较多,不赘述。“再”作数词和动词时,义项单一,分别作“二、第二”和“重现、继续”讲;作副词时,义项较多,不赘述。下面4个例句中的这两个字都用错了。  相似文献   

5.
“宣(xuān)”是个形声字,上边的“宀”是义符,表示房屋(甲骨文、金文的“宀”像房屋的形状),下部的“亘”是声符,读xuān,又读huán,但不读“绵亘”的“亘(gèn)”。“绵亘”的“亘”原写作“”,后来形体变化,和“亘”成了同形字。“宣”的本义是大的房屋,古代常称天子的屋室为“宣室”。    相似文献   

6.
王敏 《大观周刊》2010,(41):30-31
汉字有语言流长的历史,很多发展至今看似无关的汉字,其实在早期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本文选取了“等”、“候”、“待”、“俟”、“徯”这几个字的进行字义分析。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义项一一等候、等待。通过查阅许慎的《说文解字》、王力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以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汉语小词典》等辞书,来粗略地探讨这一组字的字义。  相似文献   

7.
晓言 《中国广播》2005,(3):69-69
毋(wú)和勿(wù),字形近似,汉语拼音字母相同,但读音不同,前者为阳平第二声,后者为去声即第四声;二者词义基本相同,是一组近义词,非常容易混用。常见的是把“毋”错写为“勿”,如勿庸置疑、宁缺勿滥、少安勿躁等。“毋”和“勿”,从古至今都不通用。古时“毋”与“母”是一个字,后来把“母”中的两点变为一撇(丿),以示区别。《说文解字》:毋者“止之也”。毋的本义为“止之也”,表示“使停止”,即禁止、劝阻。后引申为“不”、“不必”、“不要”、“别”等义。  相似文献   

8.
梵呗三释     
释“契”自《出三藏记集》卷十三记支谦“制《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始,梵呗即称“契”。此处“契”字何义?或解释为“犹部或篇”(如《汉语大词典》),或解释为“章”(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这种解释在语意语法上固然不错,但考察“契”字的词义,除了佛教史籍在谈到“梵呗”时用“契”作量词外,在其他古代典籍中尚没有相似的用例。《汉语大字典》未收量词的义项似乎不无道理。契字的本义可能是“刻”;又释为券证、文书,此后又有引申义“要约”“相合”等。虽然“文书”之义可能派生出“篇”“章”的量词之义,但缺乏其他…  相似文献   

9.
采、彩两字在字形上的区别是,后者多了三撇。“彡”,读音为shan(山),其义除了和毛发有关外,常和色彩有关。比如,“彪”指老虎身上的花纹,“彤”指用红色涂饰器物等。在汉字实际使用中,采、彩并没有形成严格的区别,直到今天,仍是“喝采”和“喝彩”并用,“精采”和“精彩’不分。 在现代汉语中,作为动词的“采”,一般不会用错。这显然是个会意字,上面是“爪”,下面是“木”,表示用手去采摘树上的果实。所以《说文》中说:“采,捋取也。”这是“采”的本义。由此又引申出选择、搜集等义项。“采”组成的词有采用、采纳…  相似文献   

10.
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公布“像”不再作为“象”的繁体字,而成为规范字。为了更好地使用“象”“像”二字,首先必须抓住二字区分的关键,即“象”字不再用于动词(指现代汉语);其次,“象”“像”二字在分别作为名词语素构成名词时,仍有易混淆之处,故应予以研究。例如,是影象、图象、天象、旱象,还是影像、图播、天像、旱像?1989年版《辞海》第685页上对“像”字的义项中写道:“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学系统(透镜、镜、棱镜或它们的组合)后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景。”据此,该书采用了影像、实  相似文献   

11.
“轰”简化前写作“”,是个会意字,从三车,本义指群车声。后泛指声响很大。现在主要做象声词,如:“轰隆”、“轰的一声”;做动词,表示鸣。击,如“雷轰”、“轰炸”、“轰击”;也表示驱逐义,如“轰走”、“轰出去”;又表示惊动的人多或声势浩大,如“轰轰烈烈”、“轰动”。“轰”的义项虽多,但和“起”凑合成的“起轰”却不成词。因此字典、词典里不收。 “起哄”系常用词。例如: 女工们就好像黄昏时候的蚊子,成堆起哄。(茅盾《子夜》) 为什么“起哄”易误为“起轰”呢?除了“哄”、“轰”音近易混这个原因外,我们认为更…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报刊文章中常可见到“度过”与“渡过”误用的现象,如“度过难关”、“欢渡节日”等。这与一些作者对二者正确用法的区别缺乏了解有关。“度”与“渡”都可作动词用,含有过;通过;越过的义项。“度过”,常用于过日子(时光)之义的句子,如“他们欢欢喜喜地度过春节”、“我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等。“渡过”,本义指从水中通过,引伸义为从困难的时期或环境中过去。如“尖兵抢先渡过河流”、“池们终于胜利地渡过难关”,等。二者的主要区别就在  相似文献   

13.
“惟一”或者“唯一”的释义是 :只有一个 ,独一无二。以前都是“唯一” ,近些年多被改成了“惟一”。是“惟一” ?还是“唯一” ?到底哪个更准确 ?在古籍中 ,唯、惟、维三字通用 ,在《词源》“惟”字的注释下特别说明 :《尚书》用“惟” ,《毛诗》用“维” ,《左传》用“唯”。从字源上看 ,唯、惟都不是“只”“独”“仅”的本字。《说文》曰 :“惟 ,凡思也 ,从心 ,隹声” ;“唯 ,诺也 ,从口 ,隹声” ;“维 ,系车盖维也 ,从系 ,隹声”。就是说 ,“惟”的本义是思 ,考虑 ;“唯”的本义是答应 ,应答声 ,成语“唯唯诺诺”中的“唯”就是它的本…  相似文献   

14.
大凡火车站、汽车站的候车厅里,一般都设有“问讯处”。但是,你注意了没有,“问讯处”大都成了“问询处”。《现代汉语词典》1522页“问”字下列有词条“问讯”而无词条“问询”。问讯的义项有三个:(1)询问。如问讯处。(2)问候。(3)僧尼跟人应酬时合十招呼。也说打问语。  相似文献   

15.
汉语的词汇是极其丰富的,即或是语音相同,意义相近的一些词,在使用时,也各不相同。在一些书报刊出版物、影视、商业广告中常见到将“象”、“像”、“相”混同起来的现象。其实这三个字,并不等同,是不能混用的,尤其是“像”和“象”。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三者在词性上的区别。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象”和“相”还是比较容易区别的。它们只是在名词“相棋”上可以混用,其他方面,没有相近的义项。 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象”和“像”。它们作为动词使用时,人们常常将它们等同起来。这是因为不了解它们的各自…  相似文献   

16.
戴、带二字读音相同,但字形字义悬殊,有时容易混淆。“戴”的初文为“異”。在甲骨文中,“異”为“人头上戴物,两手奉之之形”。“異”演化为“戴”,只是加了一个声符。“戴”的范围后来显然并不限于头,如耳上可以戴环,颈上可以戴链,胸前可以戴花,手上可以戴表……凡加于上皆曰戴。不过,“戴”的本义毕竟是加之于头,因而又引申出尊奉、崇敬等义,如爱戴、拥戴、感戴。 带,《说文》的解释是:“绅也”。这是古代士大夫束衣的腰带,故其字“像系佩之形”。这种腰带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绅士”一词便是由此而来的。因带上常佩以饰物,故又可解作佩、挂。由带的形状、功用,后来还引申出携挈、引领等义。 作为单音词,戴、带还是容易区分的。如“戴帽”不能写作“带帽”,“戴花”不能写作“带花”,“带电”不能写作“戴电”,“带兵”不能写作“戴兵”。  相似文献   

17.
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公布的第二天,我回家向父亲报喜;“爸,我又得奖罗!”一个“又”字,招来父亲一番审视。他张开只剩两粒门牙的嘴,吐出淡淡一句话:“报纸我看到了。静坐常思过,无事多读书。脚前头是路,人头上有天。” 父亲不懂新闻,但他懂人生。在我当军事记者14年中,无论是两获全国现场短新闻奖一等奖,再  相似文献   

18.
﹃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若谷把“名副其实”写作“名符其实”是最常见的错用字。但是,有的词典肯定了“名符其实”,更造成了用字的混乱。副,形声字,从刀声。本义为劈,即将物体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二”相对的是“合二而一”,由此引申出“相称”的意思。“名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句成语:一蹴而就。这个成语实际上就是一个字:“蹴”。用脚只踏了一下,得,成功啦! 最近,中国又出现了一个类似的新成语:一“震”而就。中国的和谐社会,只须汶川一“震”,得,实现啦!  相似文献   

20.
“床第”一词,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床第之私”、“床第之秘”、“床第之间”等用语,常见诸报端。但“第”字毕竟是个较为冷僻的字,有人误读成“第”字,连电台播音员有时也会出洋相。又因为第、第二字,在字形上十分相似,稍不留神,便会混淆,因此,在出版物中,“床第”误排为“床第”,可谓俯拾即是。 “第”本为“弟”,指“以韦束物”,因为“束之不一,则有次弟也”。“次 弟”即“次第”, 这是“弟”的本 义。“弟”后被借用为兄弟的“弟”,一借不还,古人便另造出个“第”字。 “第”又可指房屋,如府第、门第、宅第,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