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3年12月14日至1964年2月29日,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对亚非欧14个国家进行友好访问.访问期间,周恩来同各国领导人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广泛会谈,加强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团结.周恩来14国之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广交深交朋友,为新中国外交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新中国也为他提供了在外交舞台上展示才华的机会。我国外交工作的辉煌成就,是同周恩来的名字分不开的。本文以周恩来对苏、法、美、日等国家外交工作的成功实践,阐明其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周恩来完全改写了旧中国100多年的外交屈辱史。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周恩来外交思想研究有很大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中有许多是专门论述周恩来与新中国对日外交的。日本的政治学界和历史学界重视周恩来研究,大多是对周恩来处理中日外交关系的态度的颂扬。“周恩来与新中国对日外交”这一课题的研究,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展开,进一步丰富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反映了世界各国及其人民的要求,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总理首先完整地提出来的,但它的形成完善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外交活动中,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用五项原则处理各种对外事务,并在世界范围内,倡导这一原则,促进了中国对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长期和平与安全。  相似文献   

5.
从建国之日起,周恩来以决策人、指挥、实践家三位一体的身份,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创了一代外交新风。50年代初,我国外交战略是“一边倒”,在中苏结盟的基础上形成反美统一战线。周恩来处理同美苏两个大国关系的外交战略思想经历一个不断调整、变化和发展的过程。60年代未70年代初,中苏外交陷入僵局。晚年的周恩来致力于推动中美缓和,外交战略思想的提高是基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家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在中日关系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周恩来的信念、思想、性格、人格等,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每一个方面都与中日邦交正常化有着多重的关连。作为总理的周恩来有着极强的原则性,而作为个人的周恩来又充满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中日关系史中的周恩来是个人与总理的“混合体”。这种“混合体”的形象,才是深刻在日本许许多多友好人士心中的周恩来。同时,也正是这样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周恩来,使得日本的各个阶层的众多人士,为了中日关系的改善同中国政府一起构筑了一道别无他例的中日之间的“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同志为开创和建立新中国的新型外交,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作为我国睦邻外交的指导原则在处理边界关系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从中印关系看,周恩来灵活和巧妙地运用这一原则并贯彻始终,最后取得了同印度外交的胜利。这足以说明,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是民心所向的,它作为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准则,将会发挥其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有2000年的传统友谊。但是,自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两次对华发动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巨大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处理同日本的关系,是周恩来倾注精力最多的外交课题之一。在理论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民间外交思想;在实践上,他是最光辉、最典型的推动者。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日本人民友好的深切体验以及理解对方、善解人意的人格魅力则是周恩来民间外交思想和实践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9.
在十年活动中,周恩来对林彪、江青反党集团插于外交工作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抵制,维护了外交工作的运行。“文革”时期,周恩来巧妙地把握时机,采取高超的斗争策略,斩断林彪、江青的“臂膀”,结束外交部的“夺权”闹局。他坚持“不要四面树敌”的外交策略,妥善解决因极左思潮而造成的外交工作被动局面。70年代初,周恩来协助毛泽东作出战略决策,打开中关关系的大门。周恩来的丰功伟绩将彪炳青史,与日月同辉!  相似文献   

10.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是20世纪国际关系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之一。在发展中日关系的实践中,周恩来总理创造性地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从开辟民间贸易渠道入手,带动和促进官方关系的建立,并随着世界潮流和日本政局的变化,紧紧把握历史机遇,采取一系列明智之举,强有力地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廖承志是中日友好事业的奠基人。从1952年起,他就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负责对日工作。当中日关系处在坚冰期,他贯彻“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外交方针,为发展两国友好关系铺路架桥。恢复邦交后,他不忘老朋友,广交新朋友,为推动两国关系在官方和民间两个层次上同时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出于国内经济建设和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在国际形势许可的情况下,周恩来在中美关系冰冻的年代依然坚持了对美和平外交工作,同美国保持了十多年的官方对话关系,努力加强民间交流,增进了两国了解,为以后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教育思想是教育工作者宝贵的精神财富●吴畏周恩来,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深受世界人民景仰的政治家,同我国亿万群众心连心的好总理,离开我们已经21年了。在这21年间,祖国发生了极为鼓舞人心的变化:经过“十年动乱”后一系列拨乱...  相似文献   

14.
公共外交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对话交流,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相互了解、信任、友谊与合作,进而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外交与国家利益是公共外交的终极目的。公共外交的基础是文化,庐山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样式,具有开展公共外交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以白鹿洞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以东林寺为代表的宗教交流、以庐山别墅为代表的文化研究与交流、以庐山景观为中心,展开个体为主的公民旅游交流构成了以庐山文化为基础的公共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从建国之日起,周恩来以决策人、指挥者、实践家三位一体的身份,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创了一代外交新风。50年代初,我国外交战略是“一边倒”,在中苏结盟的基础上形成反美统一战线。周恩来处理同美苏两个大国关系的外交战略思想经历一个不断调整、变化和发展的过程。60年代未70年代初,中苏外交陷入僵局。晚年的周恩来致力于推动中美缓和,外交战略思想的提高是基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家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早期对日外交思想,主要是抨击日本的侵华政策,揭露其实质;提出抗日主张,号召政府与国民协力抗敌。从1919年开始,李大钊一方面继续揭露日本侵华政策的本质和罪恶,另一方面,在反侵略策略上,不再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而是强调人民的力量;同时提出把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分开看待,提倡中日民间友好。李大钊的对日外交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从国际局势的角度考察中日关系;从中国政治局势变化考虑对日外交关系;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周恩来作为开国以来第一位外交部长,在中国的外交史上书写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他的独立自主、平等相待的外交思想,为当时刚刚建国的中国赢得了国际的一席之地。他的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和平外交思想,为在国际社会中处于较为孤立位置的新中国获得了更多国家的认可与支持。他的人民外交更是拉近了各国人民之间的民间友谊。这些重大的外交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中国产生了重大意义,也对当今的中国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总理报告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工作。周总理指出,过去五年多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力量为核心的世界革命人民,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各国反动派和现代修正主义,进行了严重的较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我们贯彻执行我国对外政策的总路线,在各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周总理说,当前的国际形势仍然是“东风压倒西风”。周总理指出,美帝国主义一贯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妄图建立世界霸权。五年多以  相似文献   

19.
60年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外交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先后实行了"一边倒""、一条线"和"不结盟"的外交方针。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和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不断加强同发达国家的协调与合作,积极参与地区和全球多边外交事务,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外交格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新中国也为他提供了在外交舞台上展示才华的机会。我国外交工作的辉煌成就,是同周恩来的名字分不开的。本文以周恩来对苏、法、美、日等国家外交工作的成功实践,阐明其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周恩来完全改写了旧中国100多年的外交屈辱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