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陶弘景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道士,道教茅山宗的开创者。他一生学识渊博,著作极其丰富,无论是官家史书,还是私家著述,历代对他的著作进行收集、考述的不乏其人。然时至今日,由于年代久远,陶弘景著作大都亡佚,就是现存陶著也真伪掺杂,有的已非原来面目,这使后人难以对陶弘景著作有一个清晰、完整的了解。为弥补这一缺憾,现笔者对陶弘景著作进行收集、考证,写成本文,以期有所补益c一、史籍记载的陶弘景著作名目陶弘景著作名目,最早记录见于陶翊所著烨阳陶隐居先生本起录》(以下简称《本起录》)。随后,《隋书·经籍志》、《…  相似文献   

2.
《快乐阅读》2013,(23):76-77
陶弘景菜园求学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蜾蠃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作"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  相似文献   

3.
陶弘景是南朝名的道教大师。在长期的修道学习与传道授徒过程中,陶弘景积累了丰富的学习思想。本从学习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的方法和原则两个方面对陶弘景的学习思想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总结,以为现代的学习理论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的医药学家,他有什么样的养生方法呢?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的医药学家,幼年家贫,勤奋好学。他于“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精研,便有养生之志”,后来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养生学家。他撰写了一部《养性延命录》,书中辑录了“上自神农以来,下及魏晋之际”的养生妙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  相似文献   

5.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片断,围绕这篇作品,始终有三个未解之谜:一、谢中书是谁;二、文中所写是何地景物;三、此文写作在什么时间。经考证,谢中书是谢朏,齐永明七年至隆昌元年间他曾任中书令。陶弘景于永明八年东行浙越,《答谢中书书》应作于永明八年后不久,所写景物在浙江嵊州一带。  相似文献   

6.
《湘南学院学报》2019,(4):61-65
"山中宰相"陶弘景,集儒、释、道三教思想于一身,思想的复杂性体现在其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创作主旨的矛盾性、多样性。以王京州的《陶弘景集校注》为底本,对其文学主旨分忧国忧民、经时济世的仁义关怀,悠游隐逸、纵情山水的忘我归真,佛道双修、收敛本性的矛盾悲痛三部分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的一、掌握基础知识:数学家刘徽;祖冲之和圆周率,农学家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医学家王叔和、葛洪、陶弘景;范缜和《神灭论》。二、进行思想教育:中华文明的重要特点——源远流长,连续、不间断的发展,这一阶段的科学技术不但占世界的领先地位,而且对世界有重大影响;阐扬祖冲之、范缜等人为科学而探求,为真理而斗争的奋斗精神。三、培养学生能力:课上有对科技知识的介绍与学习探讨,亦有对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有巨大成就的  相似文献   

8.
开心乐园     
南北朝时期的粱代,学家、医学家、人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456-536年)作过一首。退休诗”:眼前流水自悠悠,歇卧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这首诗题在一幅画上。画面上有两条牛,一条牛悠闲自在地吃草;一条却被套上笼头,牵着鼻子,受人抽打驱使。两牛形成鲜明对照。陶弘景作这幅画并题上这首诗,送给请他再度出山任职的粱武帝,表明自己归隐山林的心意。“山中宰相”的雅号便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9.
由于书面语料记录语言的随机性,要更全面深入了解近代汉语的语言现象,有必要发掘更多中古文献中的语言事实。文章在讨论不同类型语料在语言研究中价值略有侧重的基础上,以齐梁陶弘景纂修的《真诰》为例,从一般语词和专门语词两方面论述了中古道经在近代汉语语词溯源方面的作用:中古道经在一般语词溯源上作用巨大;而在专门语词研究上,则应当成为主要的依托材料。  相似文献   

10.
茅山,是我省境内的一座道教名山,也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茅山道教,源远流长。虽然她的海拔只有372.5米,却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用这句话来形容茅山再恰当不过了。从三皇五帝时代第一位来茅山修行得道成仙的中原高辛人氏展上公开始,到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从山中宰相陶弘景,到葛洪炼丹修道创作巨著《抱朴子》……一代代修行者、隐士,他们追寻着老子  相似文献   

11.
元代著名诗人、方外之士张雨,关于其生卒年岁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生年有两种说法,即至元十四年(1277年)、至元二十年(1283年)。关于其卒年,有五种说法:至正六年(1346年)、至正八年(1348年)、至正九年(1349年)、至正十年(1350年)、至正十二年(1352年)。现经考证,张雨生卒年可推定为:生于至元二十年,卒于至正十年(1283~1350年),享年68岁。张雨号"句曲外史"的得名缘由概有三说,经考辨:其是以陶弘景自况也。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即韵味极为韵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从而"开千古平淡之宗"。陶渊明田园诗的不朽魅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亲切纯真、恬淡自然的风格;浑融完整、高远入化的意境;精工凝练、本色自然的语言;真淳隽永的理趣。他的田园诗之所以魅力不朽,与他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以及其自身的主观原因是分不开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无论是在诗歌创作题材上、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意境开创上,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的精神、行为和文学作品都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远在清末的郑知同也不例外。文章主要从陶渊明的思想和诗歌创作两方面论述了陶渊明对郑知同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苏轼《和陶诗》作于扬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共一百多首。以清人王文诰“和韵”与“和意”说为视角,《和陶诗》可分为用陶韵复和陶意的诗歌、只用陶韵而抒己怀的诗歌及改陶韵的诗歌三类。苏轼的《和陶诗》不仅丰富了其个人的诗歌创作,而且经由苏轼和陶,其门人及时人多有仿效,和陶在宋代蔚然成风,绵延至元明清而不绝,和陶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为诗”是中国人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后世论多认为始于中唐的韩愈。当笔认真考察了唐前中国诗歌发展史之后,却惊奇地发现:“以为诗”并非始于韩愈,而是始于早韩愈400年的陶渊明。所谓的“以为诗”,即以散的篇章结构、句法及其虚词、虚字入诗,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如散般的平实自如、天然入妙,能够更痛快畅达地叙事、抒情,而这一切在陶诗中都有鲜明具体的体现。“以为诗”的运用,使陶诗更为亲切、平和,贴近人心,一种如叙家常的真切动人由此而生,这与陶渊明的为人及其诗歌朴素自然的风格是极其协调一致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为诗”陶渊明是韩愈的老师。  相似文献   

16.
对陶渊明诗文的研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他的诗文备受后人的推崇,关于这一问题前人早有论述,现就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基本抛开他的诗歌作品本身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讨论。他的诗文之所以影响如此之大,除了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对后世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隐士形象首先被中国传统文人接受和他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为中国传统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的生活方式,为他们构建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归宿,有了他们的首先接受才使得陶渊明诗文备受后人推崇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陶渊明情结及其诗文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诗经过六百年的流传,而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苏轼向往陶渊明之隐,与其希望有用于世是相结合的。在陶醉岭南自然山水风物、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有用于世。在被贬谪蛮荒之地的时候,又常怀渊明的归隐之念,保持自己淡泊的襟怀。苏轼的晚年就这样以陶渊明自比、自励,在他的诗中时时流露出“陶渊明情结”。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作为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为后世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典范。一千多年来,我国的学者文人研究他的代不乏人。他的诗文甚至在国外也被人欣赏研究。陶渊明之所以被人推崇,这和他独具魅力的个性特征和天才横溢的诗文有关。在中国,人格和艺术相统一,才有可能被人欣赏和推崇,而陶渊明是人格美和艺术美高度统一的。陶渊明人格的形成,和他独特的生平经历和时代环境有关。陶渊明的思想是他自身体悟各种思想流派和人生经验相参照的结晶。陶渊明的本体论思想并不系统,而是从他的诗文中透现出来。陶渊明的诗是田园诗的典范,平和冲淡,真诚朴素。在平实的描写中透露出对自然、农耕、友情等令人感动的眷念和热爱。尽管历史上不少人存在对他的误解和误读,但他的伟大人格和天才横溢的艺术功力超越于一切时代,同时也超越由误解和误读造成的屏障。  相似文献   

19.
古今很多学者认为陶渊明是饮酒避祸的,其实原因并非如此,而是另有缘由:时代风尚、寻求精神解脱、创造艺术境界。陶渊明在酒文化中的最大贡献是把酒和诗直接连系起来,以酒大量地入诗,确以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为第一。陶渊明借饮酒在诗文中抒发性情的真;借饮酒在诗文中表现了“靖节”品格。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田园诗主要是以陶渊明为代表,而英国的田园诗诗人主要是以蒲柏和罗杰斯为代表。中国的田园诗主要是通过描写中国古代农村原始、自然的农耕生活,表达了作者饱经坎坷、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后,向往田园生活;而西方的田园诗只是描写大自然的美妙和谐、秀丽的景色,讴歌大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