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留守与弃置--论李安电影影像构成的二律背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安电影文本的“跨文化”传播性、平等对话性以及自身文化体验的复杂性 ,决定了其电影影像构成表意深层的“狂欢”属性 ,然而 ,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层体察和熟稔 ,又使李安能够自觉放弃狂欢表达的形式 ,使其电影文本的影像构成呈现留守与弃置的二律背反特质  相似文献   

2.
意象化的影像——从《色戒》看影片对原著的还原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小说素有“纸上电影”之称,其文中的意象更是丰富而独特,让众多导演是又爱又惧,根据其改编的影视剧的评价往往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以《色戒》中两个重要的意象:麻将和戒指为例,来分析李安在电影《色戒》中如何用其细腻而唯美的“意象化影像”再现原著的“意象化空间”,从而成功突破张爱玲的文字挑战。  相似文献   

3.
论文详细解读了张爱玲的小说《色戒》,指出其情节的跳跃性、语言的模糊性、叙述的暧昧性、主题的复杂性恰好构成了电影改编的良好要素,由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在小说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演绎和合理的延伸.使小说有关复杂人性的主题在电影中得到了同样完美的诠释。张爱玲用文学艺术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主题,李安用影像语言做了更温暖动人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鉴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具体分析喜剧电影的生成过程,观众的观影心态,提出真正优秀的影剧电影应该超越狂欢化理论规范。  相似文献   

5.
从很大程度上说,对中国元素的成功发掘构成了李安电影取得成功与走向世界的主要根源,并彰显了李安电影创作的独特性。李安电影的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中国化电影主题的开掘、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民族化电影表现技巧的运用。他的《卧虎藏龙》就突出地呈现了这些特点,也因此积累了成功的电影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6.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开辟了研究文学艺术的一个新视角。随着消费经济的逐渐发展,许多大众娱乐也都蒙上了"狂欢"的面纱。其中,昆汀塔兰蒂诺的电影,常被评论者赋予"叙事狂欢"的标签。本文试图从影像的狂欢、结构的狂欢、大众参与的狂欢三方面对昆汀电影中体现的"狂欢化"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作为“现今世界上唯一一位把中人和西人都能拍地道的电影导演”,李安的成长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传统“儒道”的成长记忆,东西方互渗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表达上的“他者”身份,形成了李安电影独特的审美风格,论文试图以此视角展开分析李安电影的文化基因及创作心理,解读其影片中无所不在的伦理困惑和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8.
歌德的《浮士德》产生在欧洲狂欢文化的沃土上,具有强烈的狂欢化色彩,是一部狂欢化的悲剧史诗。文本的狂欢化因素既参与了文本的建构,又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从而使文本具有无穷的文学意蕴。本文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对歌德的《浮士德》进行了尝试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狂欢化”写作是王蒙“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众多艺术特点中非常突出的一点。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研究王蒙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可以充分认识“加冕”、“脱冕”,“双声”(仿格、讽拟),语言狂欢等王蒙“狂欢化”写作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经济在全球化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电影也在随之发生变化.由于,电影受到社会、科技和观众们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将越来越重视其“影视性”.所谓电影的影视性就是其视觉效果的表现.通过视觉效果的表现使得电影更加的影像化,从而使其成为一门影像艺术.  相似文献   

11.
歇后语的结构及其规范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勤 《天中学刊》2001,16(3):56-59
歇后语有外在表层结构和内在深层结构,其内在深层结构才是歇后语安身立命之点,构成歇后内在深层结构的前后两部分是矛盾统一体,两者有“同”有“异”。“同”与“异”科学地结合于一体,才构成规范化的歇后语,无“异”不能使歇后语既形象,生动,风越又表达一定的意义,无“同”则不能使其前后两部分合乎逻辑和谐地统一起来,有无“同”是鉴别是否是规范化歇后语的试金石,不合深层构造规律的歇后语是不规范的歇后语,应该沟汰。  相似文献   

12.
华裔导演李安的电影影像具有纪实性风格,环境造型相对狭小而真实,表现造型倾向于多采用接近于人们正常视角的摄影角度,避免过多使用突出作者主观意念或造成强烈“效果”的造型处理;人物造型注重生活美和常态美,尽力在生活中典型性较集中的原型基础上进行局部的虚构与加工。  相似文献   

13.
小说的电影改编不等于用影像去复述原文本.电影《少年派》导演李安通过改编原著小说,用内敛、含蓄的电影语言,将东方人特有的细腻情感和文化智慧融入到影片当中,证明了自己作为“当代第一华人导演”的超凡实力.文章通过比较小说原著与电影,揭示了电影导演对小说所做的寓言式改编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多余人”是俄国学中一组贵族青年知识分子形象,性格矛盾而复杂,他们之所以成为“多余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二重性冲突,而构成其性格二重性冲突的深层原因,则是狐国独特的化土壤以及社会、历史生活状况,细言之,即化的冲突(包括东方化与西方化的冲突、“底层”化与“上层”化的冲突、传统化中的落后性与现代化中的先进性的冲突)、先进意识与阶段地位的冲突、历史使命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本着重从化冲突上探讨形成“多余人”二重性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英雄》的叙事是一种视听“语言的虚构”,是银幕或影像系统中的“存在”,是叙述依据一定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惯例对战国末年惊心动魄的历史的重建。本旨在解读《英雄》的叙事策略:开放式的“主观化”多重叙事、“复调”式的深层叙事结构、“七巧板”式的视觉话语范式,及其意义生成:吁求和平。  相似文献   

16.
周国平 《留学生》2013,(4):27-27
李安再次获得小金人后,关于他太太林惠嘉的报道多起来。其实多年前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就已经清晰地描述了这位非常“酷”的李太太。作为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相似文献   

17.
电影细节的审美功能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画面乃是电影的基本构成之一,细节又是画面的基本构成之一,因此,电影的美,更多的要透过画面中的细节来体现。这就需要创作者创造激发细节的审美形式,力求形式与内容真实深刻的有机统一。在客观物象主观化、主观情志外形化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实现被摄对象与电影创作者、影像画面与电影观众这两大方面的交叉融合、有机统一,使影像画面中的细节审美功能转化为欣赏者读解过程中的美感,从而获得电影细节的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狂欢书写与修辞隐喻——以张炜《九月寓言》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炜的《九月寓言》带有众多“狂欢化”的因素。用俄国学者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形式分析入手,返回文本的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及作家的个体体验,实现对文本中狂欢化素材、修辞、结构的归并与清理,探索张炜的叙述动机与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9.
被称作史诗电影的《赛德克·巴莱》是由真实历史故事“雾社事件”改编而成的,反映的是台湾受日本统治时期发生在台中州能高郡雾社的抗日行动。这次抗日行动是赛德克族的一场民族狂欢,从中我们可以看见赛德克族热忱肯定现实生活、在高压的环境中呈现出热血的生命意志。为做“真正的人”,赛德克族人向死而生。同时,这次民族狂欢还让我们读出了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的精髓,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能在对立、碰撞、冲突间又相互作用和对话。  相似文献   

20.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当中国第五代导演光彩渐隐之际,一批更为年轻,被称为第六代的导演,以其个性化的叙述方式和片断化的感觉风格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创作群体。多年电影专业素质的培养,使得他们一拍片就造就了独特的影像风格——“影像魅力远胜于形象魅力”。在其充满“隐喻”的简约电影风格中,我们既看到了第六代导演的过人之处,也看到了他们不尽成熟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