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手机文化及其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文化是指以移动通信技术为物质技术基础,以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和跨媒介融合为产业依托,以手机媒介为信息传播、社会交往、文化创造与交流的工具,以信息服务和文化内容创造、生产、传播和消费为主要内容,随着手机的普及应用而形成的一种流动的大众媒介文化生活样式.在构成上,手机文化是由手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层面联结融合所构成的文化形态.综合地认识和把握手机文化现象,有利于推动手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围绕新媒介的使用,会生成一种与基于传统媒介文化迥异的新型媒介文化形态,即新媒介文化,网络文化和手机文化是其代表性形态.新媒介文化的特征,可以从技术处理、文本呈现方式、社会属性等角度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3,(9):47-50
对手机文化的现有界定,大都以信息传播载体为视角。本文认为,功能视角似乎更贴近手机文化的本质。在功能视角下,手机是个体社会交际、社会交往、社会交流乃至社会交换的媒介,进而手机文化也就是基于社会个体的社会发展的信息和意义需求而建构起来的意义表现形态。文章从手机文化在信息获取、主体和意义建构、信息空间这三方面的个体性上展开讨论,结论性地认为,作为便携的信息终端,手机带来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社会个体的社会交流传播中,还作为一种流媒体文化,指向社会个体的内心,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新媒体文化的亚健康忧虑。  相似文献   

4.
手机文化的特性与手机文化的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光富  袁满 《新闻界》2007,(4):107-109
手机文化是社会信息化的结果,它是指以手机为信息和文化传播、交流工具,以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为信息和文化传播、交流的平台,以信息、知识和文化资源的开发、创新、传播和文化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随着手机的普及使用而形成的一种大众的流动文化生活空间和生活样式。手机文化具有流动性、大众化与个性化相结合、跨媒体性等特性,这些特征对手机文化的产业化过程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冯娟 《东南传播》2016,(12):75-77
中国家庭文化在现代媒介环境中日益受到冲击,手机的广泛使用加剧了这一冲突。目前在传播学领域,学者对此项议题的研究较少,多采取批判的观点,强调手机对家庭文化的消解。本文区别于以往将手机视为纯粹私人媒介的研究视角,在一家一户的语境中分析手机,而是将其置于个人领域、日常家庭生活与公共领域交织而成的网络中进行考察,探讨手机作为家庭文化传播新载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重新审视手机对家庭文化的塑造和重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对于手机媒介文化的研究远远逊色于日新月异的手机媒体发展。通过对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发现,手机媒介文化研究是多学科交叉性的研究,虽然普遍受到人文社会学科的关注,但仍处于不成规模不成体系的初级阶段。未来手机文化的研究可以利用跨学科研究、影响研究、现象与阐释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围绕着手机媒体的独特性,以手机传播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为审视对象,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全面的角度来解读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中开发并推广手机客户端的公共图书馆分别为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和贵阳图书馆.手机客户端中的功能可以分为常规功能和特色功能.相比PC端与手机WAP端的服务,公共图书馆手机客户端在个性化、互动性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与当前发展成熟的商业化阅读客户端对比,公共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其在细分读者阅读指导中的作用,推出针对少儿读者、女性读者、老年读者等的手机客户端.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针对使用手机媒体移动增值服务的大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希冀了解大学生在手机增值服务的使用行为上具备的消费价值,以及可能展现的次文化特质,并为手机媒体市场传播策略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9.
吴红晓 《传媒》2012,(2):33-35
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占领网络信息传  相似文献   

10.
手机传媒有生动、便捷、全面的优势,利用手机媒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有良好的传承和发展,而且在传媒目益国际化的背景下,也更利于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