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研究发现,黄连素可能通过促糖尿病大鼠分泌GLP-1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复杂性疾病,发病原因既有遗传因素又有环境因素,属于多遗传基因。目前人类根据对糖尿病患者体内某些物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了诸如下丘脑神经肽、c肽联合胰岛素、肿瘤坏死因子、瘦素等物质。在糖尿病患者体内这些物质的含量有的提高,而有的却发生了相应的下降.主要是对这几种物质进行介绍,以使人们能更加准确地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从而研制出能更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罗邦尧 《今日科苑》2006,(11):48-48
改善胰岛素抵抗,要先“治胖”这些年,经过医生和科普工作者反复宣传,很多人都知道“得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少”这个道理。可是,很多2型糖尿病病人,特别是在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并不低,甚至比一般人还高。这个问题近年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他们发现,这些病人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而高胰岛素血症就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50年代国外文献一致认为,从分开的A,B链不可能再重组成胰岛素分子。但邹承鲁等“胰岛素还原型A、B链可以重组成天然胰岛素分子”的发现,确定了60年代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路线,并获得成功。80年代初,美国最先用基因工程生产人胰岛素仍然沿用这条路线,说明该发现是经得住考验的,但是重组的理论基础在国内外却一直没有被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2):189-189
由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裴钢院士领导的研究组,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一种具有多重功能的信号蛋白β-arrestin2能与胰岛素受体形成信号转导复合体,β-arrestin2是这一信号复合体的结构核心,它将上游的胰岛素受体和下游的激酶信号分子偶联起来,从而促进了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β-arrestin2水平的降低或功能缺失,致使该信号复合体不能正常形成,直接导致了胰岛素耐受和Ⅱ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2014年1月,厦门大学药学院副教授李良成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IC)医学院研究人员在糖尿病研究专业领域的顶级学术杂志——《Diabetes))上发表文章.揭示了与2型糖尿病发生相关的一个关键基因。该项研究对揭示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尤其是开发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2型糖尿病的个体化治疗药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引起了学术界专家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科技信息     
美发现提高小鼠胰岛素敏感性新法美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去除实验鼠体内的一种关键调控蛋白,可显著提高其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这项研究为糖尿病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途径。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细胞》杂志网站上报告说,他们培育了体内脂肪细胞缺少  相似文献   

8.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at diabetes)Ⅱ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作用不足或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征,由遗传和环境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在诸多危险因素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最为突出,目前已经发现有不同种族的多个基因与Ⅱ型糖尿病相关联。各致病基因突变分别参与同一或不同病理生理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Ⅱ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患者高胰岛素血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型糠尿病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为众多学者所关注。本文对148 例2 型糠尿病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高胰岛素血症者(A 组)42 例,占28-4 % ,空腹胰岛素为28-7 ±10-2mIu/L,胰岛素/ 血糖比为3-9 ±0-5 ,较对照组(B组) 明显增高,二者有显著性差异;且高胰岛素血症组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肥胖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提示:2 型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其X综合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6):I0020-I0020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刊登报告说,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可有效抑制胰岛素降解酶的化合物,这将有助于开发出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信息》2003,(19):31-31
来自天然植物的治疗糖尿病的抑制剂——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抑制剂,被我国科学家找到。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发现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抑制剂,可用于治疗因胰岛素抵抗引起的糖尿病、肥胖症及其并发症。 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在胰岛素信号传导过程中起重要的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1月,厦门大学药学院副教授李良成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IC)医学院研究人员在糖尿病研究专业领域的顶级学术杂志——《Diabetes》上发表文章,揭示了与2型糖尿病发生相关的一个关键基因。该项研究对揭示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尤其是开发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2型糖尿病的个体化治疗药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引起了学术界专家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追因2型糖尿病据报道,近30多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糖尿病患者比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患病率已从1979年的1.21%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信息》2004,(7):30-30
咖啡能够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预防2型糖尿病——这一报告刊登在2004年3月10日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上。该报告指出以前称咖啡对身体有害的结论,可能是受有吸烟、运动不足等不健康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4.
胰岛素是I型和中重度II型糖尿病患者日常治疗中不可缺少的药物。目前市售胰岛素制剂多数为注射剂,长期的注射会给病人带来躯体痛苦和耐受性,这已经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被长期困扰的问题。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剂型的开发近二十年来一直在不断地研制探索中,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不少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制剂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从而使该类制剂的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以下重点综述了胰岛素口服、肺部和口腔等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黄一峰 《大众科技》2021,23(4):79-81
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比较复杂,很多相关因素都可能促使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如胰岛素水平、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糖代谢异常等.另外,一些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也可能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系.文章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进一步规范该类病人的血糖管理。方法选取我科近年来入院患者中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12例,进行临床整体观察。结果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力低下易发生肺部感染,部分患者症状轻微,且空腹血糖不高,原则应使用胰岛素治疗,目前临床易忽略,而导致急性严重的并发症、合并症。结论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合并症以预防为主,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修飞 《今日科苑》2006,(10):78-78
一、前言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以高血糖和多并发症并存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性常见病、多发病,可分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称为Ⅰ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又称Ⅱ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终身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高血糖并伴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障碍。糖尿病不是不治之症,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能根治。我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5):I0001-I0001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去除实验鼠体内的一种关键调控蛋白,可显著提高其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这项研究为糖尿病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Ⅱ型糖尿病(T2DM)占糖尿病发病率的90%以上,已成为影响全球生命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开发高效、安全的糖尿病治疗药物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利用T2DM小鼠模型对党参大孔树脂60%乙醇分离组份(60%-DS)进行了体内降血糖作用效果研究。采用链脲佐菌素(STZ)结合高脂饲料诱导的T2DM小鼠模型,评价60%-DS对小鼠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血脂四项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证实60%-DS能够降低STZ小鼠的血糖,改善葡萄糖耐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DM)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正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对人类健康有极大的威胁。DM发病逐年增多,已成为世界上继肿瘤、心血管病后第三位严重的慢性病。目前全世界有糖尿病患者1.5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2.51%,据报道西藏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预计2025年糖尿病的患病率将达到14%。糖尿病将对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WHO把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因而早期发现、早期确诊、早期治疗是决定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及能否达到临床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