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始设立。2003年之后国内新闻发言人制度从中央到地方蓬勃发展。关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研究是一个热点,研究视角十分丰富,涉及新闻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公共关系等学科。本文对国内对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进行概况归纳,对于关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新闻发言人是代表其他自然人或法人(如公司、政府或其他机构)的身份发言,并向记者介绍情况、回答提问的公共关系人员.①2011年"7·23"动车追尾事故、故宫"N重门"等事件和此后相关部门新闻发布会上数位官员的不断雷语,引起了公众对我国新闻发布制度的广泛质疑和讨论,新闻发言人究竟该如何作为成为关注焦点.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成为党和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中心工作之一.在这个中国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的拐点上,新闻发言人自身更应迅速把握当下形势、拓展业务素养,走上职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周俊 《青年记者》2012,(10):39-42
职业意识 1.传媒假事件是由传媒采编部门或记者策划并作为新闻进行报道,具有公共关系性质(包括记者的个人职业主义动机)的一系列活动.这与其他社会组织或传媒内部公共关系部门策划和实施的一般假事件不同,是由传媒采编部门或记者自编自导自演自播的.① “假事件”(pseudo-event)一词起源于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Boorstin)的著作《形象》(The Images).  相似文献   

4.
2006年,教育部要求各高等院校(以下简称高校)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并设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会作为新闻发布的一种重要形式,指的是“政府、企业或大型社会组织就重大事项向社会公布消息、发表意见并接受记者提问的信息发布活动”,包括例行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概念及其建立 刘建明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对新闻发言人的定义是:"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此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位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①这说明新闻发言人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直接结果,其根本目的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使政府的活动更加易于被普通民众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6.
“火灾现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是消防部门对公众知情权的一种认可.不断完善“火灾现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与媒体沟通的平台,及时准确地对火灾现场进行报道,能极大地强化消防宣传的震撼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突发事件进展的了解.对建立“火灾现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义、面临的困境及如何进一步完善等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7.
新闻发言人(press and public relation officer-press and public relation chief)的英文表达明确体现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公共关系内涵。  相似文献   

8.
叶丹 《青年记者》2010,(8):43-44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概念及其建立 刘建明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对新闻发言人的定义是:"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位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9.
问题的提出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布会渐成新闻学界关注的热点。关于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必要性、新闻发言人的素质、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的具体运作、外国的新闻发言人及其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等,已有大量的论著。就在学界为新闻发言人及其制度额手称庆的时候,部分学者清醒地提出了如何规范新闻发言人及其制度的问题。在法治社会,对任何一项制度的最有效的、也是最终的规范手段是法律手段。本文将专门论证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约束新闻发言人的发言行为。虽然少数学者认为,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新闻执政①,…  相似文献   

10.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新闻发言人或定期新闻发布会制度在西方始于19世纪后半叶,真正完善起来,则在20世纪70年代。它是新闻界长期以来积极争取人民知情权斗争的结果,因而成为人民了解权力机关活动的窗口;它也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影响权力机关的结果,政府的公关活动必然包含公共信息  相似文献   

11.
《视听界》2004,(4):50-52
一、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民主社会政府成败的是全体公民,政府和大众之间的关系是政府这个组织生存和维系的基础。因此,政府必须具备公关意识,积极进行公关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实现政府的管理功能,维护政府和公众这一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的矛盾共同体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公共关系活动是一种传播活动,传播活动就离不开媒介。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政府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定期不定期公布信息和公众交流的一项重要的公共关系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于1983年正式确立。新闻发言人作为党和政府最直接的耳目喉舌,最权威的发布者,实现了政府的政务信息和重要新闻与社会的沟通。“7·23”甬温线高铁追尾事故后,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新闻发布会的言谈表现让人们再次关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困境、新闻发言人的修炼、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等问题。本文以此事件为切入点,谈谈笔者对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7·23”甬温线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新闻发言人的表现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有人指出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在发言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失误,有人迅速提供信息链接,历数国家各部委、各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岗位轮换的次数和“不发言”或“少发言”的比例数.给人的印象是,新闻发言人群体存在很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中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只有20多年的时间。1983年,我国开始正式建设新闻发言人制度,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新闻发言人制度很好地满足了外宣和外交工作的需要。其后,我国在国务院、外交部、国务院部委和人民团体三个层次上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2003年的“非典”是一个重要转折,它让新闻发布会突破了外交领域,直接推动了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普及化。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历史不长,发展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因此我们要积极努力,不断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防止新闻发言人制度助长新的形式主叉。  相似文献   

15.
黄奇萃  童兵 《新闻传播》2010,(6):11-13,17
2009年,“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一个概念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被正式提出。这是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既联系又区别的一项新制度.它应该如何汲取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成熟经验.同时又走出自己的特色.值得学界探索。本文从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义、该制度的定位及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的主要问题等几方面出发.结合业界及学界对政府信息公开及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研究成果.对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理论框架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新闻前哨》2004,(7):46-46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日前,深圳市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将全面实施和推广新闻发言人制度。据此,市政府将设1名新闻发言人,市外事办、市台办、市政府新闻办也各设1名新闻发言人,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与此同时,各区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也将全部推选出“新闻发言人”。  相似文献   

17.
新闻发言人是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新闻发布人员,其实质是一种新闻发布制度。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政府、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政府或部门回答记的提问。发言人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工作集体,从事材料的收集和了解情况等工作。同时新闻发言人与其他有关部门的合作沟通也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8.
“无可奉告”在四川省遭遇红灯。前些日子,该省对59位省直部门的新闻发言人 和21个市州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发言人行为进行了规范,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政府新闻办编写的《 四川省省级部门新闻发言人手册》,对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日常交往礼节等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其中新闻发言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要说“无可奉告”,不要说“ 对不起”、“这件事尚未证明”,不要不负责任等,还明确规定:“ 无可奉告”是新闻发言人永远的大忌。“新闻发言人”在时下是个很时髦的词语,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各地被推广,甚至许多乡镇也群…  相似文献   

19.
新闻发言人,即“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位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20.
解读新闻发言人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新闻发言人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位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新闻发言人与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存在紧密的联系,有利于增加政府、企业等机构与媒体、公众之间的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