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何谓思想?《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思",容也。上田下心,心之田,就是说思想是包容万物的,这和"心田"的意思颇为吻合;想,冀思也。上相下心,"心之相",相就是观看、接触、品味、听到、感知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正>在物欲横流、利欲熏心的今天,疲于奔命的我们吃着山珍海味、穿着金缕玉衣、住着豪华别墅,却逃不掉孤独寂寞、焦虑抑郁。一本有关心灵的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了我:我们用"心"争挣一切,却于"心"一个问候的机会也没留!读罢《遇见未知的自己》,让我强烈地想要与所有的朋友分享:她犹如可爱、近人、博学而透析的幸福人生导游,舔舐心灵的伤痛,启迪生命的真谛。草地上、微风里、蓝天下,我真真地看到轻轻地、甜甜地微笑着的我。  相似文献   

3.
李朝东 《广西教育》2013,(18):42-42,51
罗曼·罗兰曾言:"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这句话用在教师身上最恰当不过了。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使命,教导学生如何做人更是教师的责任。如何管理好班级、管理好学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我认为班主任要管理好班级、管理好学生就要会用"心",即对学生要有"爱心""耐心""真诚之心",对家长要有"热情之心"。爱心,即关爱学生之心,这是管好班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四册收入两首宋词,课本注释详细,学生基本上能看懂.但对其中的"争渡"与"别枝",老师们的理解却不一致.该作何种解释为好,略述管见."争渡"是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巧造之句,形象而准确地突出了女词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时的沉醉之态,急迫之情.课本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不妥."争",《说文》:"引也."段注:"凡言争者皆谓引之使归于已."意思是,努力用行动使自己所希望的得到或实现,如:争夺、竞争、争  相似文献   

5.
陈健 《小学时代》2011,(10):112
崔峦老师指出:"字是一个人的另一张名片,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文化素养的一部分。我们要让孩子踏下心来,好好地写字,我们的老师也要写好字。现在,我们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不能丢掉这一传统。评估语文课的质量,不要忽视这一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指出:  相似文献   

6.
段天洪 《辽宁教育》2013,(9X):76-77
<正>教育无小事。班主任是一项平凡的工作,甚至是一种"事无巨细"的工作,要把这份工作做到"风生水起",没有一点责任感的人做不到;没有一点忍耐力的人也做不到;没有一颗"站位到学生"的慈爱之心的人,更是做不到。责任感和忍耐力可以培养,"站位到学生"却需要班主任有足够  相似文献   

7.
浙江卫视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吸引了大量观众.其实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都有不同的‘好声音". 1.上古时期的好声音:被现代音乐界津津乐道的上古"好声音",应该是一首情歌,姑且称之为《侯人歌》.《侯人歌》留下来的歌词只有短短的4个字:"侯人兮猗".侯即‘候",意思是,"那个等待的人啊."四个字中,实际能表情达意的只有"侯人‘二字,"兮猗"是感叹词.但是,就靠这两个字,《侯人歌》唱出了对爱人的殷切期盼,唱出了中国上古时代的‘好声音",成为上古音乐史中南方音乐,即所谓‘南音"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8.
"心态",指心理状态;"心思",有三种解释:一是念头,二是脑筋,三是想做某件事的心情。不管是心态也好,心思也好,都属于人的心理及思想认识范畴,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简单地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心态好,心思正"。所谓"心态好",就是要有平和的心态,要有良好的心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有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名叫厉以宁。这天,他来到一所大学演讲。演讲快结束时,有位大学生提问:"请问厉先生,我们年轻人如何创业致富?"厉以宁微笑着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说着,他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挣"字,然后说道:"各位同学,‘挣’字左边是个‘手’,右边是个‘争’,也就是说,财富是用手辛勤劳动,靠自己争取来的。如果吃不了苦,流不起汗,想致富就是白日做梦。"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提倡积极人世,培养一代"兼济天下"之士,但近二十年对"敏于行而讷于言"的修身范式的颠覆,矫枉过正,言必薄先哲,语必轻李杜的现象早现端倪,渐成泛滥之势.校园是产生这一现象的早期苗圃,在校园里,学生围绕一个字——"争",争成绩、争名次,这种争有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培养出极具进取心和创造力的人才;然而当官之争、得失之争、打闹之争,引敢为天下先之争走入歧途.为当学生干部请客送礼,大学学生会出现了"发改委"的机构,让人啼笑皆非;特别是学生在发生矛盾时,互不相让,矛盾迅速激化,从口角到肉搏,从捉对肉搏到舞刀群殴.许多学校贴出警察温馨提示:"发生纠纷要报警,请人私了祸无穷",可见学生中这种错误地处理矛盾的方式蔓延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欲望叙事     
从词源学意义上讲,"慾"从"欠"从"谷"从"心",本意为缺食.所谓"欲望",是指"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1].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欲"被看作自明的概念,对它的阐发多是说明式而非本体性研究,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苟子·非相>)同时主张以"礼"、"仁"控"欲",认为个体应当"克己复礼", "刚毅木讷近仁",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都赞同孔子"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的教学理念。同时,"寓教于乐"作为教育界老生常谈的话题,也一直被专家学者,各大名师所津津乐道,但是又有多少教师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呢?中国人崇尚"苦"学,前有战国苏秦"锥刺股",后有东汉孙敬"头悬梁",如此承传,演变为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学生勤奋刻苦地学。于老师而言,这是一种机械重复的"苦"教;于学生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枯燥无味的"苦"学呢?其实,"寓教于乐"就是教师轻松地传授知识,学生愉快地掌握知识。而教师与  相似文献   

13.
福种心田     
会争的人,无意中失去了很多朋友;不争的人,却常获得友谊。交一个好朋友,胜过耕一片好田地。这些话是我高中时代与父亲蹲在菜园里挖芦笋时,父亲叮嘱我的。从那时起,这些话就成了我为人处世的标杆。与人"争",常伤和气;与己"争",可以转化成激发潜能的动力,而成为争气的人。父亲所谓不争的人,其"不争",指的是不与人争的修己功夫。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西方人起码应该知道,首先它是一个人口大国;其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亦与西方生活方式千差万别:第三,他们正经历着一场迅猛的发展与变革。论人口,论国力,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相埒。今天中国人口达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到1/4。近几十年来世界迅速"变小",与这么庞大的一群人打交道显然将会深刻地影响西方人的生活。1941年以来中国国内与边境上的三次战争已使美国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周国平说:"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他说得多好啊!然而,生活中又有几个人领略了生活的真谛呢?追求名利之心,谁又能逃脱世俗的名  相似文献   

16.
"大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必须放在大学之"存在"的背景中来谈,先从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谈起。西周时代的中国教育掌握在贵族阶级之手,孔子将"王官学"转变成为"百家言",开民间讲学之先河。公元第10世纪以后,民间书院兴起,但也出现被官学化的倾向。官方力量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是从先秦时代的民间讲学到汉代的官学、宋明的书院,都有官学化的倾向。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是"全人教育",希望使人能达到"身心一如"、"成己成人不二"、"天人合一"的状态。谈到"身心一如",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心"何以能支配"身"?古代儒家相信"心"是价值意识的创发者,因此具有普遍性,也有其必然性。孟子提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端之心"具有普遍性,而"心"的必然性就是建立在普遍性之上。在古代的全人教育里,"心"的觉醒是全人教育的理论基础。重点是:"心"如何支配"身"?"心"对"身"的支配要经由教育的过程,这就涉及人的修养工夫问题,全人教育的方法在使"身"受"心"的支配,进而能与"心"合一。书院教育的"全人教育"的第二个核心理念是"成己成人不二"。所谓"成己成人不二"的涵义是指教育的目的在于透过"自我的转化"以完成"世界的转化"。书院教育的"全人教育"的第三个价值理念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完整的"全人教育"应该完成人的生命"知"、"情"、"意"三面向的统合。孟子主张:无形的修养会转化在有形的躯体之上。就是说人外在的相貌是天生的,但只有圣人也就是真正有修养的人,才能够将内在的禀赋转化到外在形体上,从"身心一如"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东侵,中国进入历史危急存亡之秋,中国大陆兴办现代西式大学是为了脱离被侵略、被殖民的宿命,也因此,现代大学和政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中国的大学"学生运动"风起云涌,这与近代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在富国强兵、中体西用的情境中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中国大陆已告别革命,海峡两岸也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并卷入全球化的大潮流中,因此,21世纪全球化趋势对海峡两岸大学造成另一波新的压力,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水是至柔之物,也是攻坚强者;水既圆滑细腻,又坚强永恒。老子有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作为班主任,我想学"水"之灵性,在学生思想道德、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方面,希望人人都有一颗向"善"之心,如细水长流,打造班级向"善"文化。"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即能用自己"善言善语"  相似文献   

18.
正如果说乐趣是使学生投入学习的条件,那么兴趣就是驱动学生学习最直接、最强大的动力。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要让学生"乐学",这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学生感受"自得之美"的境界。心理学中将兴趣定义为"一个人力求知识、体验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源自兴致,是一种由爱好、喜欢而产生的愉快的情绪,这一点与乐趣相同。教学中教师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兴趣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我想任何一位老师,不怕不会"教",就怕不学他人好的教法.这篇文章中学一点,另一篇文章中再学一点,一点一点地不断积累,好的教法在不断增多,何愁教学水平不提高呢?近日有位好学上进的老师问我:"李老师,您喜欢读哪一种教育杂志啊?"我随口答道:"我喜欢读<小学教学>杂志,因为她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杂志,每月一期,每期刊出40篇左右的文章.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9月9日,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莅临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中国好老师"四有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为全国师范院校师生、千万名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行动指南。2014年12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以及备地中小学校、幼儿园,实施推进"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课堂内外作为本项目在青少年传媒领域的唯一合作伙伴,全面参与"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旨在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促进我国亿万儿童青少年健康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