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件珍贵的衬衫》末段的第一句话:“这件事已经过去四年多了”,轻松地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继而用“精心地收藏”照应文章首段的“珍藏”,不仅措词上有变化,而且收到了首尾相顾的效果。最后用一个转折复句点明这件小事的深刻含义,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题思想,这种总结性的结尾,起到了“卒章显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纲》要求对初三学生“着重培养议论能力”,使之能“写一般议论的文章”。但我感到,议论文写作训练若到初三才起步就显得迟了。最好是初一起始阶段,就注意利用记叙文中的议论因素,对学生进行一些初级阶段的训练。初中记叙文中的议论因素,大体有这样三种情况: 一、首尾议论。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篇议论,点明“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的原因,是“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结尾议论,则是概括了总理的崇高品德,深化了一件珍贵的衬衫的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我让学生体会  相似文献   

3.
性格     
开头点题定位:运用一组排比句对“我”性格的多样性定位。 中间承上详写:以不同人物的评价作引导对,我的多重性格进行分层次细致描写。结尾照应深化。 总评:全文写法“总——分——总”式,层次清楚,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相似文献   

4.
《一件珍贵的衬衫》原是全国统编语文教材初中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它反映一次交通事故,一辆自行车驶上快行线,被行驶的小汽车“剐了一下”,骑车人衬衫划破,小汽车主人主动赠送一件衬衫。不同寻常的是,乘坐这辆小汽车的主人恰巧是一国总理周恩来。这就使原本平常的事件蒙上“光环”,其意义旋即升格为表现领袖风范的典型实例,一件普通的“衬衫”也因此倍显“珍贵’。文章发表于1977年1月22日的《北京日报》,13年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5.
在记叙文写作中,关键要写一人数事型记叙文,它是写好数人一事型记叙文的基础。   一、睹物思人法   以“实物”为线索,运用倒叙手法,触动人的感情,引起回忆。其情节为:睹物思人→联想回忆→睹物议人。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就是以“衬衫”的由来为线索,采用倒叙手法,扣住“一件珍贵的衬衫”,回忆“我”亲身经历的往事,歌颂周总理关怀人民群众的崇高品质,表现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情意。   二、抒情议论法   以“中心”为线索,采用顺叙或插叙等手法,在写人记事部分的前面用抒情议论的语言,表明自己对所写人物的…  相似文献   

6.
照应,是文章的结构方式之一,能使叙述前后呼应,首尾相衔,形成环环相生、丝丝入扣的结构网络,有助于突出文章中心和人物形象。照应有多种形式,如首尾照应、情节照应、过渡照应、总分照应、伏笔照应、与标题照应等。《穷人》便是一篇善用照应的名作。  相似文献   

7.
议论,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它在记叙文中是常常出现的、作者在写人记事的同时,往往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穿插一些精要的议论,这样可以揭示所记写的人或事的本质意义,以表明作者对所记写的人或事的认识态度。记叙中穿插的议论,必须建立在记叙的基础上,由人物、事件生发开去。它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也可以出现在记叙过程中。尽管它在文中占的篇幅比例不大,有时可能仅是简短的一句话,却饱含了作者的强烈情感。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作者采用倒叙的方式,开篇点题,围绕那件“珍藏”的白色的确良衬衫展开议论: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  相似文献   

8.
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学习记叙的要素,重点进行听说训练。例文:《一件珍贵的衬衫》。一、听朗读录音(或由教师朗读)。1.第一遍要求学生回答: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关于“事”,要求学生从两个角度去归纳: ①围绕“衬衫”(题目)说一句话:一件衬衫的故事。②围绕主要人物间的关系说一句话:总理关心一个普通工人(“我”)的事。2.第二遍要求学生思考回答: ①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这件衬衫的“珍贵”?——“……凝聚……”(查释“凝聚”) ②这个故事是怎样引起的?故事的发展经过了  相似文献   

9.
《一件珍贵的衬衫》中的一个句子黑龙江德化市教科所朱旗在《一件珍贵的衬衫》中有如下一个句子:“(周总理)……他老人家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却挂念着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工人……”对此句,单永进先生在他的文章(见《中学语文教学》955)中,认为不该用表转折的副...  相似文献   

10.
一、抓住“被难日”,疏通条理,把握全文。文章以“十六年前”领题,是为了突出这一时间里所发生的事情。文章以“被难日”这个时间统观全篇,作为回忆的起点和回归点,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以时间的顺序,展示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揭示人物的高尚品质,教学时...  相似文献   

11.
有的同学写文章,写到哪里就是哪里,前边写到的事后面没有交代,后面讲到的问题前边没有伏笔,看了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这样的文章就是没有注意到前后照应。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前后贯通、相互照应呢?一、首尾照应首尾照应就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课文最后写道:“她(母亲)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这样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难日牢记…  相似文献   

12.
有的同学写文章,写到哪里就是哪里,前边写到的事后面没有交代,后面讲到的问题前边没有伏笔,让人看了莫名其妙。这样的文章就是没有注意到前后照应。那么如何才能写好照应,使文章前后贯通呢?一、首尾照应首尾照应就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课文最后具体写道:“她(母亲)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这样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日牢记…  相似文献   

13.
该同学文笔流畅,足见其具有较扎实的英语写作基本功。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明了,过渡自然,中心突出,首尾照应,句式变换灵活多样。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较高级的句型或短语,将会给文章增添亮色。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一件珍贵的衬衫》,通过一件衬衫的故事,赞扬了周总理平易近人,关心人民的高贵品质。课文中有这样一段:“其实,我只是让汽车剐了一下,衬衫剐破了,后背蹭破了一点皮,有啥要紧?自己回家上点药就行了。可是,遵照总理指示留下处理这件事的工作人员,却坚持让我坐进‘红旗’轿车,并且脱下衬衫叫我穿上,他自己只穿个背心。”这是在总理的轿车剐了我一下之后,周总理留下的处理这件事的工作人员的行动。这几句话在文中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突出的  相似文献   

15.
《谈骨气》是一篇比较规范的短论。在结构上 ,它是巧妙运用多种照应方法的极好范例。一、首尾照应开篇破题第一句 ,侧重从历史传统方面提出中心论点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篇末用“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骨气”作结。首呼尾应 ,不仅照应标题 ,而且深化了中心论点。二、前后照应课文中前后照应主要有四处 :第一处 ,第 10段“孟子的这些话”与第 2段“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既前后照应 ,又转入下文的总结。第二处 ,第 5至 8段中文天祥拒绝降元、不食嗟来之食的两个古代故事 ,与第 9段闻一多拍案而起…  相似文献   

16.
教学本文,不仅要让学生领会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在敌人面前无所畏惧的伟大精神,而且应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照应的写作方法。一、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文章的开头写“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文末又写“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这样的首尾照应,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对文章的中心也起了强化作用,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强烈憎恨,对李大钊同志的深切怀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前后照应合乎逻辑第三节中提到“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  相似文献   

17.
初二册第二单元:记叙文单元课文]《一面》《一件珍贵的衬衫》《同志的信任》《挖荠菜》。(下面比较时均以课题末字代之)[知识点比较]1.课题类型比较。《面》《菜》以事件为题,前者事件完整,即作者与鲁迅在书店的一次偶然见面的前后经过,浓缩成题就是“一面”,...  相似文献   

18.
《起点之美》是一篇别开生面的短论。它能用最经济的笔墨呼唤出立意新颖、耐人咀嚼的人生哲理,实在得力于照应的运用之妙。它有以下四种类型的照应方法。一、首尾照应开篇铺叙运动员赛跑时的起点之美:起点前的神情、体魄、气氛之“优雅”,起点中“力与美的活雕像”,起...  相似文献   

19.
《晏子使楚》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是历史故事。它以晏子“出使”楚国为线索,把晏子“初到楚国”、“见到楚王”、“在酒席上”同楚王三次斗争事件串联起来,构成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文章重点刻画晏子的非凡才智,突出他机智勇敢、能言善辩,于强者面前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文章首尾照应十分严密。教学中应注意理清线索,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突破文章重点;加强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写作技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结构。在“三·一八惨”中牺牲的烈士有四十多位,而作者主要扣紧刘和珍来写。只有这种构思、谋篇,才会做到点面结合,主次分明,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全文由七段文字组成。由首段“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开追悼会”至末段“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每段或追述事迹、记叙经过。或直抒胸臆、发表议论,都是围绕着刘和珍。文章技法不论纵横开合,还是破题照应,均与主干紧紧勾连,即所调“首尾圆合”(《文心雕龙·鎔裁》)。?如此高超的结构技巧,才能通过刘和珍而达到颂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