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是事关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提出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思路,即在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过程中,通过全面培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实用型人才、加强树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情感认同、助力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多元文化产业等有效途径和举措,全面带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千字文》是我国重要的蒙学典籍,翻译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必然途径之一。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宏观和微观梳理《千字文》的德语译介传播,分析译本特点,并从译介模式的视角出发,探索中国典籍走出去的影响效果,为中国蒙学典籍外译提供启示,以期更多的国学典籍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政策机遇,同时中华文化走出去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文化差异、文化霸权、文化贸易理念差异和贸易争端等。文章从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交流新理念、"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长效机制建设、加强文化内涵生产与传播效果建设、创新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的合作形式以及壮大对外文化贸易主体实力,创新对外文化贸易业态等方面,提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路径,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4.
史成周 《海外英语》2013,(21):180-181
莫言获诺奖对中华文化对外翻译有很多启示: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确定哪些文化走出去,如何走出去的途径之一是翻译,需要合格的译者,可建立"国外译者翻译+国内学者/作者监督"的合作翻译模式,需要考虑海外读者需求。  相似文献   

5.
多种路径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关键。中华文化走出去应改变路径过于单一的现状,找准对外文化交流的切入点,建立文化外交和文化贸易的长效机制,把握文化产品的创意性特点,掌握全球文化市场运营规则,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架构起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立体化战略构架。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是一项大战略,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先进理念为引领。目前,"三单"(单主体、单向度、单声道)式的,"以我为主"的,强势宣传、传播等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已不合时宜,亦不被当前国际传播潮流和文化交流规则所接受。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理念上,要实现"单主体"向"双主体"的转变;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话语上,实现由"硬传播"到"软交流"的转变;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内容取向上,实现由语言"搅拌机"至文化、情感"搅拌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确立是在经济“走出去”之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经过了两个阶段:从最初的侧重宏观构建“走出去”的开放格局和实施文化“走出去”的重大工程项目,到后来的“加快推动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扶持重点文化出口企业”的中观和微观并重战略,折射出国家高层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逻辑变化轨迹,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国际中文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最大的不同,应该是超脱“汉语教学”的局限,从汉学教学走向中国文学与文化教学,这其实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走向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教学的国际中文教育,能给中华文化“走出去”带来新机遇,能使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走向世界,能促进国家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甚至能有激发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建构,意义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时代的热点话题。中华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载体,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典籍英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翻译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跨文化交流活动,要将浓缩着中华文化的典籍翻译成英语并受到读者的肯定,仍会遇到很多障碍。本文将从话题链的视角出发,通过汉英话题链的对比,探究汉英话题链之间的差异和建构机制,并分析话题链在中华典籍翻译中的表征方法,寻找合适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使外宣翻译及研究受到空前的重视。本文简要梳理中国典籍及主流文学作品中译外的历史发展轨迹,陈述译著为中华文化传播所做贡献,领悟到只有在文化"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中华文化才能有计划系统全面地得到译介。  相似文献   

11.
在"走出去"的战略大背景下,中华文化也焕发生机,在世界崭露头角。同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越来越受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类研究大多以汉文化为题材,少数民族小说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承载体,其翻译热度远不如汉族小说。本课题进行的研究将弥补当前对少数民族体裁小说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不足的现状,让中华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真正"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中的绚丽瑰宝。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下,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成为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2015年新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播州土司为例,梳理分析播州土司民俗文化及其外宣翻译现状,从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基本目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方面对其翻译定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译介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外译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分析了遭遇困境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诺言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中国文学也在世界文学领域中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翻译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因素。在本文中,将就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文学翻译与文化调适进行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使之进一步走向世界,进一步被世界所了解,是建设和弘扬中华文化首当其冲的重任。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历史前提;全球化进程是发展前提;世界对中华文化的需要是现实前提。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其必然性。走向世界的途径应是全方位的。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特而富有活力的一部分,其精髓集中在多样化的文化旅游资源上。长白山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要走向世界,需要高质量的外宣翻译作为支撑。本文以长白山文化为依托,对长白山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现状进行研究,探讨现存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外宣翻译提升策略,以期对长白山文化旅游及吉林省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进一步践行国家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非遗译介迫在眉睫。为了解机器翻译非遗外宣文本存在的问题,本文选取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推送的“二十四节气”双语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Google翻译得到机器译文,对比人工译本,发现机译在词法与句法层面存在文化负载词误译、漏译与赘译、词性不当、用词欠妥、单复数错误、习俗语误译、时态错译、语序不当、照应不足和逻辑错译等问题,旨在为非遗译介提供借鉴,推动非遗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建构科学、合理的政策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是推动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海外影响的必然要求。相关政策内容构成了出版业“走出去”政策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在基础。基于平衡计分卡(BSC)思想从理论视角初步建构了包括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和学习与发展四个维度在内的评估指标体系。经德尔菲法对指标的筛选搭建了BSC-AHP评价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设置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提出了一套由三级评价框架构成的出版业“走出去”政策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为我国“走出去”政策的持续推进与调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林泉 《留学生》2012,(8):30-31
从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孔子学院的影响力在全球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孔子学院和课堂已经遍布全球。作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孔子学院无疑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