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思 《林区教学》2012,(9):47-48
执行是实现生效的法律文书的主要途径,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保障,如果法律的具体规定不能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得以实现的话,那法律就是一纸空分。就我国目前的民事执行现状来说,尽管法治在不断向前推进,但自觉执行率却不尽如人意,这给生效法律文书的具体实现带来诸多不便,也就造成了"执行难"的问题。基于此,重点分析产生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并给出解决执行难问题的解决办法,以期促进此问题的早日解决。  相似文献   

2.
建立我国涉诉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执行难"是长期困扰我国司法工作的突出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关注的焦点。涉诉特困群体执行案件由于其主体具有特殊性,不同于一般执行案件,所以其"执行难"问题就更加突出,这类案件的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均为特殊困难群体,尽管法院在执行过程中穷尽所有的执行手段,但由于被执行人确实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最终法院不得不执行终结。这样,常常会使当事人觉得"赢了官司输了钱",使原本就属于困难弱势群体的申请执行人生活更加艰难。针对这类执行案件,建立我国涉诉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制度,通过国家、社会的救助,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当事人实现或部分实现权益,既维护我国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又切实对权利人实行民生关怀。  相似文献   

3.
透析民事执行难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执行是人民法院依法运用国家强制力,保障生效法律文书所确认的民事权利得以实现的活动过程。执行乃法律之终局,然而,长期以来,因为立法存在缺陷、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当事人个人原因、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法院内部的自身原因等诸多因素,使"执行难"一直困扰着各级法院。  相似文献   

4.
"执行难"、"执行乱"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痼疾。而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工作的监督尚未真正开展,本文拟从司法实践、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完整统一的法律监督制度等方面阐述建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必要性,以期推动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确立。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民法领域里,一直存在着生效的法律判决难以得到实际执行的严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法律漏洞和人为因素造成。针对“执行难”的问题,作者认为应及时弥补法律漏洞,并杜绝造成执行难的人为因素,使民事判决得以顺利执行。  相似文献   

6.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活动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民事经济纠纷案件越来越多,而“执行难”成为民事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执行难”使得法院的判决成为一纸空文,严重损害了司法公正和法院的形象,使人民群众对法律失去信心,因此“执行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探讨“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力求为我国民事执行工作提出一点可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执行难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应当执行并可以执行的案件难以执行.执行难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缘"、"人缘"关系的干扰;执法立法工作滞后;司法的独立性不到位和地方保护主义的纵容;社会信用意识差,刑法的保护力差.为了解决执行难的相应对策为:制定强制执行法;革除体制弊端;强化执行权威;加强社会信用意识的建设;建立与完善被执行财产的查证制度和切实解决"地缘"、"人缘"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法院判决执行难不仅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司法的公正和权威,限制了法院发挥解决社会民事经济纠纷的作用,而且导致人们对法律的信心下降,阻碍了依法治国的进程。造成执行难的关键因素是社会信用基础的薄弱和某些体制、法律制度方面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执行难"的根本症结在于执行权"警察化"配置的缺失,与执行权的属性与机构的配置无必然的联系。现有的研究囿于"权属与机构"等宏观层面的研究,研究繁荣的背后有重复耕作之嫌,没有抓住化解"执行难"的现实需求。"疲软"的执行实施权无法满足强制执行所需迅速有效执行的要求,赋予执行人员相应的强制权,实现执行实施权的"警察化"是化解执行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能体现得微乎其微,这也正是造成当前民事执行难、执行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民事执行活动检察监督的必要性和途径进行研究,试图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解决民事执行活动的检察监督权问题,以切实促进司法公正,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