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吴梅村诗、词、文中表现出他仕清前坚守气节之志和仕清后的悔恨之情,赢得读者的同情;但戏剧作品却展示了他内心的另一方面,即仕清前对胜朝的虚幻之感和仕清后对失节的宽慰之情。通过戏剧作品,可以看到吴氏仕清时的内心斗争。吴梅村以戏剧写心,对戏剧这一体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作品是作者心灵的记录,也是今人研究作者思想的窗口。何良俊的作品及生平事迹告诉我们,他的仕隐心态在入仕前后有明显的不同:入仕之前,仕隐冲突主要来源于志向与吴中隐逸传统、屡试不第无奈之间的矛盾,而其弟何良傅的中试使其背负的兴复家族的重担陡然减轻,乡间悠闲的生活使其仕进之心慢慢消退;入仕以后,青年时代的经国报复与官卑言轻的现实,又使隐逸成为何氏的理想,其时的诗歌又反复申说着对于归隐的欲求。  相似文献   

3.
尺牍文学创作发展到中晚明呈现出一个高峰,而以袁宏道为代表的性灵派尺牍的出现,使这种文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貌。袁宏道在仕与隐的道路上徘徊不定,归根到底是由他本体生命中“骨刚”和“情腻”两种矛盾情态所决定的。反映在他的尺牍创作中就是大量感叹为官之苦的作品的存在。通过分析这一类作品而对袁宏道仕与隐的矛盾心态作一个全面而客观的透析,从而理解其尺牍创作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探究陶渊明的仕隐之苦乐为导入点,分析了他早期在仕与隐之间的苦苦抉择以及他作品中的诗酒文化根源及其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与文化传承,试图挖掘陶渊明那愈来愈为人所称道的高山景行的精神世界之些许内涵.  相似文献   

5.
吴伟业的一生作品颇丰,在当时独步文坛.但其仅有的三年的"仕清"行为却是他一生最大的痛.本文拟从吴伟业隐居梅村别业近十年所做的部分作品中找寻他痛之所在,根源在于有负崇祯帝的一番栽培.  相似文献   

6.
从陶渊明早期的作品中人们可以解读到他“仕而达,济天下”的理想。入桓玄幕及弃桓仕刘,都是对这一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正是他仕与隐矛盾心态的根源。正因为追求的执着,他的作品在荡漾着田园的清新的同时,更渗透着沉郁愤懑之气。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感受到他比其他田园诗人的伟大。  相似文献   

7.
庾信屈仕敌国几十年 ,这促成了他的文学成就 ,使其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作品中有丰富而真切的乡关之思被认为是自文之辞。但事实上 ,庾信的失节是被迫的 ,是在各种客观因素下不得已的选择 ,他在作品中鞭挞自己 ,解剖自己 ,在对自己、人民、国家苦难的陈述中 ,在愤慨与感触的抒写中体现了人格锻炼的自觉 ,树立了一种道德风范。  相似文献   

8.
王维第一次仕隐矛盾是在其被贬济州之后,以陶渊明为核心展开了人生思考。最终他选择了干谒求仕。第二次仕隐矛盾是在张九龄罢相之后,在遁入佛禅之合理调节与出使边塞的现实激励之中他选择了吏隐。从求仕之隐到吏隐是其仕隐选择的体现过程。  相似文献   

9.
受伤的蝴蝶     
他一个人无助地走在操场上,不愿接触任何人,任何人也不愿意与他交谈。强烈的自卑感使他把自己拘束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精神障碍使他失去了身边所有的朋友,而他就是我的同桌。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和大压力的学习,使他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述罗兰·巴特及他的作品,笔者着重论述其作品《作者之死》中的主要思想。在其作品《作者之死》中,罗兰·巴特强烈反对文学研究中的"以作者为中心",行文中他声称作者的意图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相似文献   

11.
以批判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作品而赢得中国读者喜爱的杰克·伦敦,也发表过不少描写中国和华人的作品,丑化华人形象,宣扬“白人至上”论和“黄祸”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他的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揭示杰克·伦敦笔下的中国形象所透露的种族主义思想,进而探索他这类作品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及其恶劣影响,以期加深我们对其作品的了解以及对作家本人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2.
随着历史的发展 ,我们对郁达夫作品中的性爱描写要进行再认识。首先 ,人们对一些性行为的态度变化应该影响到对郁达夫作品中某些性爱描写的认识。其次 ,我们把郁达夫小说中的性爱描写与他本人的散文、日记等联系起来考察 ,又可以发现其小说中的有些描写实际上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最后 ,再把郁达夫的作品放到性爱文学作品的历史长河中看 ,可以看到郁达夫虽然在具体表述上有时显得难以把持 ,但仍在展示生命的内蕴上提供了丰富的景观 ,寄寓着创作主体对人类生命内在的某种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北宋诗人郭祥正和他的作品一直没有受到学界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孔凡礼先生首发其端,考证郭氏的生平行实、校勘整理其文集之后,郭氏及其诗歌研究渐渐深入,涉及到郭诗的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对这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有助于郭祥正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4.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文风率真、淳朴、通脱自然,平淡中见深味,疏放中见机灵.作者善于从琐屑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掘题材,通过细碎的描述表达耐人寻味的哲理和人生意味.他的散文像他的漫画一样充满童真童趣,且对众生饱含怜悯之情.丰子恺散文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这文中暗含的淡淡的哀愁与细腻感伤之美,产生这种意蕴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5.
彭瑞高的创作轨迹看,清晰地记录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理想和感受,也体现了作者逐渐圆熟的创作手法,这或许可以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概括。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岭南名士罗瘿公的诗词、京剧剧本、史料掌故著作及交游活动均有重要研究价值,然现存诸家著述对罗瘿公的生卒年记载多有讹误,不利于进行上述研究。借助罗瘿公的诗歌作品及其友人的诗文,可考证出罗瘿公生于同治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民国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史记》中对隐士的描写融合了"立德""立功""立言"3个方面,他对隐士"立德"的描写,奠定了我国隐逸文化的基调;而对隐士"立功""立言"的着力表现则反映了对隐士群体的独特理解。他写隐士不独是为隐士作传,更倾注着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的山水文学,寄寓世相悲苦和人生理想于山水意象中,展示了一个贬谪者的精神漫游的心路历程。其山水意识一方面从师古余韵中逐渐走上了以心灵触摸物象,以苦吟直呈物象的人性抒写;另一方面,努力寻找观游的世俗意义,发展了其“观游在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是晚明戏剧宗师,也是一位杰出的戏剧理论家。他的戏剧观的核心是“唯情说”,强调创作要以情为主,高扬“唯情主义”的大旗。他非常注重作品的内容,强调作品的“意趣神色”,蔑视外在形式的束缚,从而确立了自己浪漫主义的戏剧创作原则,成为后世戏剧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本立足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从郭沫若接受外国学影响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早期泛神论哲学思想和浪漫主义艺观的形成,外国学影响在郭沫若诗歌创作中的具体体现三方面,思考,探究来自异域的哲学,学营养是如何被这位中国现代诗人所吸收,消化,综合进而产生新的创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