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理清理科课程的学科特征是进行理科课程研究的基础。当前理科课程理论与实践中较多地出现文理不分的状况,需要从理科课程的学科分类、研究对象及其研究领域来辨析理科与文科课程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综合理科课程的新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综合理科的开发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理科课程改革的主流。许多国家在克服分科理科课程缺陷的种种尝试中,设计出许多新的综合理科课程。本文拟对国外综合理科课程的综合范围、程度、方法及其特点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我国综合课程的研究与实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综合理科课程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我国,对综合理科课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东北、上海、浙江等地的综合理科课程试验,也只是对某种类型的综合理科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回顾世界综合理科课程的发展史,考察国外综合理科课程的现状,分析其发展趋势,对我国综合理科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一、综合理科课程发展的历史(一)综合理科课程的产生1.综合理科课程产生的背景。自然科学教育分科课程向新综合方向发展的起因在于实用主义哲学的崛起。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约翰·杜威开始怀疑自然实在论提出的知识客观实在性的论断。他指出把人的头脑视为能动而有探讨…  相似文献   

4.
《课程.教材.教法》2015,(7):121-127
理科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适切的理科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课程适切性内涵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研究的复杂性,多年来研究者们对课程适切性的研究内容并没有形成共识。通过审视国际上关于理科课程适切性的相关研究,从理科课程适切性的适切对象、内容维度、基本特点和价值定位四个方面对理科课程的适切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理科课程适切性的研究提出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小学教育专业理科课程建设长期滞后于中文、数学等主干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小学应试教育有关。本文对小学教育专业理科课程建设背景、理科课程建设依据、理科课程建设原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理科课程建设必须优化课程结构、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创设综合性的理科实践课程。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初中理科教育中理、化、生分科类课程与理科综合类课程两种教学模式并存的现实,在分析了初中理科综合与理、化、生分科类师资的知识结构、实验技能、创新与研究能力、师范素质、班级管理与组织能力基础上,本课题组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技能及综合师范素质培养等方面建立起一个复合型初中理科教师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综合理科课程的编制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方案中设计了与分科课程并存的综合理科课程,目前 正在进行综合理科课程的教材编写并将投入实验。文章对综合理科课程的价值与地位、北京 市综合理科课程的编制策略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同时对北京市21世纪综合理科课程的实施 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综合理科教学情况调查与师资培训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理科课程是当今学校理科教学的一种模式,尽管国外自60年代起就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综合理科课程,但在国内还是较新鲜的事物。浙江省采用自编的综合理科教材(称为《自然科学》)于1991年秋在省内三个试区进行试教后不断扩大试验,又于1993年秋起在全省初中一年级开始全面试行,至今已实施了几年。在1995年11月,国家教委基教司又批准广东省申报的《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研究与实验》课题后,高中综合理科课程的研究与实验工作正在加紧进行。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部分综合理科任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收集到的资料作整理和分析,结合我们的认识对综合理科师资培训工作提出了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当前,与我国民族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整体水平相比,针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与理科课程研究相对薄弱。因此,相对集中精力、加大力度开展民族地区数学与理科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是在国家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提高民族地区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抓手,是进一步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新的突破口。在提高民族地区数学和理科课程教学水平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研究了初中生学习理科课程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发展情况.经过标准比数据处理,结果发现初中生在理科课程学习中内、外动机是相互促进的,二者对学习策略的影响都很显著.学习理科课程时监控策略运用最多,而精加工策略运用水平不高,这可能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