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他们什么都不缺,恰恰缺少意义和追求.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在前方等待着他们.于是他们想:为什么我们活着呢?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呢?父亲辛辛苦苦干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去做?我自己如果有喜欢的事情我要去干,但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到底喜欢干的是什么东西.我就喜欢飙车,那么飙车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在这个信息极其丰富、受众选择媒体的时代,新闻工作,一是去发现,什么事情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去报道什么,二是把一些想要受众知道的既平又淡的事物弄得容易引人注意,这是困难且见功力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好准备,去做一个优秀的地市级媒体记者,要  相似文献   

3.
农业科技图书是服务"三农"最直接、最实用的读物,针对性强,实效性强.据调查了解,在各类科学文化场所中,农民最爱逛的是书店;最感兴趣的科技信息类型,则是农业科技信息.书店是农村大众最方便接触的地方,那里不分贫富、不分尊卑、不分男女,谁都可以到里面看一看,转一转,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本领、乐趣……因此,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书店经营者,对农业科技图书的编写,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相似文献   

4.
一位新闻系教师说,中国的记者只会写没有新闻的新闻,不会写有新闻的新闻.这句话乍一听很刺耳,但细想有道理. 看看我们的平面媒体,大量版面充斥着没有新闻的新闻,包括很多空洞、无用甚至陈旧凑数的"新闻".读者逐页阅读,读得头昏脑胀,往往难以获取什么新鲜重要的信息,也感受不到多少有价值的所希望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对于真正的新闻人来说,"走基层"原本就不是什么任务,而是一种职业选择。新闻不分"高层""基层",有新闻的地方,就应有记者的身影。但不得不承认,过去很多年,比如农村等我们通常认为是基层的地方,新闻出现的几率或所受关注度和城市相比,的确有很多不足。经过这几年"走基层"的强调和纠偏,有更多新闻工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大革命"中,成千上万的老干部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并且同他们作了斗争.我这个人,入党以来,为革命做过一点事情,也犯过错误,是个平凡的党员."文化大革命"一开始,被打翻在地.在十年内乱中,我个人和我的一家,比起其他许许多多受迫害的老同志及其家属来,并没有什么特殊不同的遭遇和表现.我没有进行过什么可以夸耀的、卓有成效的斗争.所以能够有今天,这是因为在党的领导下,一些老同  相似文献   

7.
王军 《编辑之友》2006,(6):40-43
一 对于编辑学研究来说,弄清研究对象的本质是基本的首要条件.我们也想试着回答一下"编辑是什么"的问题.不过在提出我们的观点之前,先梳理和评述一下已存在的代表性观点是有必要的,因为一来可作为理解和阐述的参照,二来我们的观点也深受前人观点的启发,理应述及.  相似文献   

8.
<正> 读了张树华同志的《读者工作的实质》一文(载本刊1986年第2期),颇受启发.但是我觉得文章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可以进一步展开讨论,这对于促进当前图书馆的改革,是有积极意义的.(一)、究竟什么是读者工作的实质?张树华同志认为"读者工作是利用图书馆有序化的文献资料,通过组织读者和组织服务,来传递信息、交流知识的一种服务工作"."所以,尽管我们自己可能还不自觉,但我  相似文献   

9.
1994年隆冬的一个傍晚,有一个编辑约我去西郊.我问什么事情?她说去一家公司.我颇感疑惑的,而且当时也很忙,如果是一家企业请我们去,不会有什么  相似文献   

10.
周国清  陈暖 《出版广角》2017,(24):35-37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阅读这样一件传统、私密的事情,也正在因媒介技术的更迭而变化,越来越呈现碎片化、娱乐化的特征.当下,在智能化浪潮之中,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未来的我们是否还需要阅读;智能化时代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沉思.  相似文献   

11.
赵雪峰 《今传媒》2007,(4):42-42
当记者的,经常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闻事件,有时即使没在现场遇到,也常常会有许多的热心读者打来电话.报道这一类突发事件的新闻应该说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只要能把一件事情的原委讲清,成就一篇稿件是较为容易的.  相似文献   

12.
出版业是信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版总社以及下属单位出版社、书店、印刷厂等在其管理和生产活动中又不能离开信息.出版总社图书馆为其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笔者就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部分社科类著作及工具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点评,指出非理工类图书中有一些内容具备唯一性,可以通过"算"一下得到相关信息,弥补或纠正图书中某些内容的欠妥与失误.有效利用背景知识,巧妙"算"一下,对我们判断出版物水平很有帮助,对我们编辑加工图书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在上一期我们提到:档案行业的实质是信息产业,那么,档案资源建设也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档案资源建设的程度虽然滞后于谷歌百度,但档案资源建设与谷歌百度做的事情、用的技术其实非常相似。对照谷歌百度的发展进程,我们乐观估计,档案资源建设产业规模每年可达百亿以上,一个"大信产"时代即将到来,档案信息资源产业链的不同角色即将出现。档案是结果,档案是任何事情的闭环,有档案做事才圆满。档案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责是让事情圆满、画个句号。为迎接"大信产"时代的到来,我们档案人员该做点什么呢?收好!管好!用好!就是我们的职责。管,应该说目前我们档案行业都做得比较好,而收好、用好则是整个行业最欠缺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比较"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史书体例的优缺点,分析具体实例,指出"纪事体"新闻报道的特点:它需要题材本身的故事性,通常更关注事件过程而不是事情的结果--读者从报道中需要获得的信息和启发,通过详述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揭示出来,这是"纪事体"与"倒金字塔"体最根本的区别所在,意义、评论含而不露是其特色.  相似文献   

16.
蔡骐 《当代传播》2003,(5):32-33
2003年中国发生"非典"疫情,人们与之的抗争,并最后取得抗"非典"的胜利.新闻传媒的表现从事件一开始就受到社会的关注.媒体在"非典"带来的危机中的责任与义务是什么,信息的传播如何才能做到公开透明,这些话题都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然而,"非典"时期的另一个现象同样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5月份"非典"流言突然大规模扩散.虽然由于政府与媒体很快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使流言迅速被遏止,但是对这一现象从传播学的视角来进行反思,无疑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岁末年初,又到了各大媒体进行年度盘点的时候:回望2012年,我们这个行业做了哪些事情,有哪些所得所失与所思所想;展望2013年,我们有什么蓝图规划,还能开创怎样的锦绣前程。在过去的一年,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势如破竹,还是停滞不前,抑或一落千丈,在新年伊始,沉下心来,思考一下未来的路,是必须的功课。本期"焦点故事"栏目特约杜辉先生  相似文献   

18.
日军投降     
蒋介石"要爱敌人" 抗日烈火刚刚在中华大地燃起,蒋委员长在庐山说出了一句名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共产党的朱总司令讲得更明确清晰:"我们中华民族四万万五千人,不分阶级贫富,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党派信仰,一致奋起,义无反顾,与日寇做生死的决斗!"  相似文献   

19.
最近,某地一家出版社准备为我国文学界老前辈叶圣陶出版一套文集.谁知当这个选题提出之后,竟遭到这位老作家本人的婉言谢绝.他恳切地对编辑人员表示:"我的文章不过是一个中学教员的水平,没有什么价值,不同意编集出版."近年来,各地出版部门为免除读者沧海索珠的劳苦,从浩如烟海的书刊中汇聚精英,有计划地整理编辑了一批"五四"以来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文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年近九十  相似文献   

20.
正确理解"档案",是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实际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如果问什么是档案?我们也许例举一些熟识的种类就能轻松过关,如果问档案是什么,就有各自不同的见解了.从档案学初创时期到当前的档案学界,关于"档案"的理解一直存在很多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