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汉许慎《说文》一书,从创稿至最后写定历时二十二年,是许慎“平生最经心用意之作”。他采史籀、李斯、杨雄之书,博访通人,考之于师贾逵,上溯造字之源,下辨隶行草递变之迹,博采幽远,穷理尽性,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他收字是较为全面而系统的,从先秦至汉,大凡典籍名篇中的字(词)均收入。是我们研读古籍之津梁。所以殷韻初先生说:“惟从事研究者,终当以《说文》为基础”。(见《说文解字》前言,中华书局1985年版)这可以说,《说文》是一部承先启后的旷世之  相似文献   

2.
任何事物都有概念。一般说来,事物的概念与代表事物的符号是相称的。概念不同于意义。意义包括了概念又超越了概念范畴。说符号的概念是概念群,实际上是将概念视之为意义。而意义的开放性只有在文学美学范围有效。即使在这个视域,意义的开放性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3.
从《说文》谐声字与谐声偏旁的上古语音关系入手,结合《说文》的构形系统和出土文献材料,对《说文》谐声字的声符进行考察,认为:大徐本《说文》对、磬等字声符的认识存在问题,应当根据多重材料的综合分析重新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4.
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部叙》是对《说文解字》540个部首的排列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部著作,主要是从意义系联的角度研究的,本身存在不少牵强之处。本文将徐锴所取部首意义与许慎原义相符的一类提炼出来又分为若干小类,对其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为今后《说文》部叙的深入研究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常用字探源     
十 金文中多作。文字学家马叙伦认为:古结绳时代以一条绳表“一”,而于一绳之中间作结表“十”。“十”字源于此是无疑问的,是个会意字。许慎在《说文》中说:“十为数之具也。”在解释章字时又说:“十,数之终也。”“数之具也”与“数之终也”大体相同,表示数字告一段落的意思。我们数数,数到十就结束了,再从头十一、十二往上数。《说文》讲的并非字源,而是对“十”所包含数字多少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陕西师大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关于物质定义之我见》(以下简称《我见》一文,对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中的几处物质定义提出了质疑。我们认为《我见》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见》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结为如下三点:其一,列宁在第一处物质定义中,既说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又说物质可以为人们的感觉所感知,这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其二,列宁在第二处物质定义中说“物质是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东西;物质是我们感觉到的客观实在”,这不仅没有与旧唯物主义划清界线,而且也为唯心主义大开了方便之门。其三,在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时,不能把认识论问题扯进去,否则怎么也不能成为科学的概念。下面我们就上述观点逐一试加分析。一我们认为,《我见》之所以会得出第一个观点,是由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造成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  相似文献   

7.
孟喜为汉易的一大家,属于今文学派。然而许叔重在《说文序》中却称孟氏《易》为古文,笔者认为这一“古文”乃指“古文字”。从许慎之易学所宗;许慎所见孟氏《易》与古文易差异甚微;现今残存之孟氏《易》中含有古文字这几个方面来论证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元戴侗的《六书故》一书 ,学界历来毁誉不一 ,元吾邱衍全盘加以否定 ,称其书“杂乱无法” ,“甚误学者”。《四库提要》有否定 ,有肯定 ,否定重于肯定。到了 2 0世纪上半叶 ,开始有人来为戴氏说话。如马叙伦的《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唐兰的《古文字学导论》、姚孝遂的《许慎与说文解字》、陈秉新和黄德宽的《汉语文字学史》等 ,但始终没有一本专门研究戴侗的书。党怀兴教授的《〈六书故〉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版 )一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从写作目的上看 ,该书在《说文》学史、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治乱归正、填补空白的…  相似文献   

9.
阴阳五行思想是汉代社会思想的重要方面,它充斥着汉代文化的各个角落,对许慎著作《说文解字》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数字、五行、颜色、干支、味道、五藏等用字,许慎放弃文字学角度的说解而改用阴阳五行思想,对此,今人需要用“理解之同情”的态度全面解析,不能生硬否定。  相似文献   

10.
雷子东 《阅读》2013,(36):30-33
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取概念的两种主要途径。《因数和倍数》作为一节概念课,学生主要以概念同化的途径获得,即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学习者再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理解这种关系。因此,这样的概念课很容易让学生走入"模仿口述"的怪圈,缺少促使学生思维自发碰撞的引线。那么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笔者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做了一些  相似文献   

11.
长入说质疑     
王力先生根据中古去、入声字在上古的用韵现象、中古某些字的去、入两读现象及谐声字中的去、入谐声现象得出的上古有“长入”声调的提法值得质疑,理由是:一,根据中古去、入声字在《诗经》用韵和《说文》谐声等材料中的使用比数及入声与平、上声的关系看,长入说的论据并不充分。二、无论是《诗经》用韵还是《说文》谐声材料都表明去声与平、上声的关系要比与入声的关系密切得多,长入说只注重了去声与入声的关系,而没有正确对待去声与平、上声的关系。三、在汉语语音史中,相配的入声韵与阴声韵发展到入声韵消变为阴声韵时,两者对应的韵母中必有一部分不能完全相同;调类相承的同音音节,其韵母的发展结果一般也是相同的。而“长入韵”发展到中古消变为阴声韵后与其原所配阴声韵的中古音韵母一一相同,这说明它在上古不是入声韵而是阴声韵。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和举例,对概念隐喻和转喻的定义、分类、理解方式、产生原因及应用加以简要地综述说明。概念隐喻和转喻并非修辞手法,其本质是一种认知现象,是将抽象、不熟悉的事物具体化的过程。概念隐喻可分为两类: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常规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而转喻一般为整体—部分关系。概念隐喻的理解过程分两步: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判断,其产生原因包括互动理论、映射理论和合成理论,在教学中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3.
王伟 《职大学报》2010,(3):30-34
历代许多小学类重要著述如《说文》、《广雅》、《韵补》等,在论述文字之际,对于《楚辞》皆有所徵引;而其相关研究著述如《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等在其进一步对《说文》、《广雅》等疏证研究时,则也更多的引用和论述到了《楚辞》。凡此相关引用和论述数量丰富,合理的利用这些材料有助于《楚辞》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4.
宋元之际学者戴侗的《六书故》引唐本《说文》以考释文字,明清以来治文字学的人又屡次转引以校《说文》,足见《六书故》所引唐本《说文》有其重要的文字学价值。《六书故》共引唐本《说文》五十七条,引用各种资料逐一加以考述,以见其价值所在,为《说文》学研究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15.
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16.
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以大概念为统领、以教材为依托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阐述大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将大概念划分为具有层级结构的学科大概念、主题大概念、单元大概念,并提出依据教材提炼大概念的框架方法。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从知识的产生与来源、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学科的方法与思想、知识的关系与结构、知识的作用与价值五个方面比较并提炼了人教版、鲁科版、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大概念及其组织思路,发现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大概念的呈现和依据大概念组织单元内容上各具特点。基于此,为高中化学教师组织教学内容及使用教材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词义的解释在词典编纂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任何一部词典不管其性质、对象和任务有怎样的不同,词典编著者都要着力于词义的解释,力求准确明了.《说文解字》作为我国语言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词典专著,在解词释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其主要的释义方法大体可归纳以下几种.一、因形释义根据篆文的字形结构,把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加以说明,以字形的分析确定字义的解释,这是《说文解字》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所确立的释义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例如:(?)(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欠):张口气悟也.家气从上出之形.(?)(曲):象器曲受物之形也.因形释义的方法是由汉字本身的特点和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汉字在其产生的初期主要是象形符号,书写形式与意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许慎把这种象形符号称之为“依类象形”的“文”,在《说文解字》中约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另外的百分之八十是许慎所谓“形声相益”的“字”.“文”代表字原,“字”是在文的基础上孽乳派生出来的,或者是两个以上的“文”会出新意,或是在“文”之上再加一个标音符号.当然这个标音符号也是以象形符号为基础变化而来的.因此,尽管“文”和“字”是不同的,从“文”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时期国内外对体育的本质与概念的界定进行阐述和分析,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应该客观辨证地看待不同时期人们体育本质和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概念是客观事物及其属性的反映.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类事物或属性与另一类事物或属性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客观事物或属性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形式逻辑不可能去研究它们之间的一切关系,而主要是从事物或属性的质和量两方面去研究这种关系的.事物的质和量,是事物之间的最普遍的关系,是一类事物区别于它类事物的本质点.事物的质在概念中的反映就是概念的内涵,事物的量在概念中的反映就是概念的外延.因此,逻辑学研究概间的关系,就是从内涵和外延,特别是从外延方面去研究的.例如,同一关系就是两个  相似文献   

20.
通过探讨公共体育设施概念、分类及其建设布局要素,得出主要结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概念的界定具有权威性与科学性;公共体育设施分类应秉承《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的分类方法,将公共体育设施类别与城市行政区划相匹配;影响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要素源自于公共体育设施主体方和客体方。希望通过研究,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布局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