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课外体育是高校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先对高校课外体育社团活动和学生创新素质内涵进行阐述,提出高校课外体育社团活动,对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社团为载体是发展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课外体育活动以娱乐、健身、培养兴趣、发展体育特长、帮助学生度过空暇时间为目的,从而丰富学生生活内容.它具有较大的自愿性,学生可选择地参加.同时,课外体育活动以其绝大数的学生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等优点在各类各级中小学校蓬勃发展.学校小型体育竞赛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一环,更为引发学生的兴趣,刺激、鼓励学生更多更为频繁地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3.
在对我国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引入公共服务理念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供给主体多元化、供给渠道多元化、供给方式多元化的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多元合作模式,并初步指出了多元合作模式的实现路径,旨在为我国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合理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直接关系到学生增强体质,磨炼意志和健康成长。因此,这个时期在接受学校系统教育的同时,安排好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占领青少年的业余阵地,积极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运动健身的观念很重要。培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习惯,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明确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更新体育观念,激发学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广东省民办高校内大学生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特征进行研究,结论是: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注重体育的活动化、群体化、生活化;活动内容以比赛、训练和表演为主;以每周三次以内的活动频度和下午课外时间活动为主要时间趋向;社团活动资金的来源靠多渠道筹集;增进身心健康、丰富校园生活、增进交流、体验成就感是开展活动的主要目的趋向。大学生体育社团已成为高校课外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郑州市青少年学生981人网上消极体育娱乐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每周上网4次左右的人数最多,每次上网时间大于2小时,上网地点多为校外网吧,上网娱乐的多集中在周末及课余时间,上网的内容及点击次数较多的依次为:暴力游戏,看电影、电视剧及听音乐,交网友,看新闻及其他游戏等.多数青少年学生上网娱乐消费支出高于体育健身的支出,且每周的体育锻炼时间低于网上消极体育娱乐活动的时间.由于青少年学生课外网上消极娱乐活动的增多,对青少年身体发育及心理健康已构成潜在的危害.因此,建议学校体育教育部门应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学生网上消极体育娱乐的活动时间及次数,使青少年学生投入到健康的体育锻炼中来.  相似文献   

7.
造成我国多年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体育教育的缺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体育教育应抓住大学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关键时期,通过多种手段与创新理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其中课外体育活动对改善学生体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中教育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全面的发展。尤其是在体育活动方面,仅仅依赖课内体育活动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发展要求,还需要大力发展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培养,学生在长期体育活动中身体素质也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工作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运动模式,建立以青少年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运动模式,创新运动手段和运动方法。引进一些先进的课外体育运动模式,以及多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运动环境。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国家期待着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学生体质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其根本的原因在是学校体育中课外体育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用。本文为更好地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提出了自身的建议,为下决心提高学生体质的决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及《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意见》等文件的贯彻落实,各大高校都在响应国家方针政策,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目前,课内体育教学改革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力度和深度,而课外体育活动就显得很薄弱。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延续与补充,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任务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时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给校园注入青春与活力。为了促进我校学生整体身心素质的提高,以及更好的实现我们体育教学目标任务,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目前我校大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便更好的了解我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态度、活动方式、锻炼时间、场地器材及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在吸收别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尝试新的课外体育活动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对现代流行文化带给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些社会的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思想以及感官的冲击是巨大的,一些陈旧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已经悄然地被流行活动所取代,这种由流行文化所衍生而形成的新的活动形式被绝大多数青少年所接受。如何正确看待流行文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影响来改善旧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这有可能成为对课外体育活动改革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对现代流行文化带给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些社会的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思想以及感官的冲击是巨大的,一些陈旧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已经悄然地被流行活动所取代,这种由流行文化所衍生而形成的新的活动形式被绝大多数青少年所接受。如何正确看待流行文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影响来改善旧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这有可能成为对课外体育活动改革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状况进行剖析,分析学校体育现状,提出应试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和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情况等,旨在为进一步改善学校体育状况,提高青少年大学生体质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主要由体育课和课外体育组成,而课外体育又包括早操、课间操、课间体育活动、班级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等。从学校体育工作的角度来讲,这一针对学生的锻炼而安排的形式丰富的体育活动,不能不说是近乎完美的。然而2000年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有所下降,体现为肥胖率上升,肺活量肌力、柔韧性下降等,  相似文献   

15.
课外体育活动是中职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介绍了加强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与必要性,并提出了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学校体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作用,但是现在职业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到底怎样呢?本人就无锡市职业学校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了一次调查分析,以求更好地开展职校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闫景红 《家教世界》2013,(8):240+239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的校风、校貌的外向体现,是完善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又一途径。课外体育活动即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重视学生的健康和对其体育意识的培养,所以课外活动的组织是极其重要的。目前虽然较多专家从各层次、各角度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进行了研究,但目前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仍较为淡薄,对于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尽理想,对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因此,本文通过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研究,探索课外体育活动新形式,使课外体育活动更有生机与活力,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更好地为学生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8.
陈刚 《课外阅读》2011,(3):179-180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任务就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它的基本表现方式为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是指学生个体每天参加上述体育活动时间的总量。但学生体育活动落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农村小学的体育活动时间没有达到一个小时。为此,在2007年4月29日,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每日1小时锻炼时间。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学校体育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模式,是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体育校本课程的发展模式是将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体育校本课程将学校的运动项目特色及学生的兴趣、习惯和体育专项技能的强化结合起来,是将学校发展与学生体能增强、人格培养、运动专项技能提高相结合的体育活动课。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从我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满意度。旨在探索提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自学性,优化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并针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存在一些弊端,提出建议,为更好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出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