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并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这成为体现课改精神、引导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究竟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怎样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何正确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有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才能将新课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正>【评议文章】黄伟《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几个问题》,原载《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3年第7期【内容提要】语文教学内容研究关涉这样几个问题: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何以成为问题?在何种意义上、在哪个层面谈论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教学内容到底应确定在哪里?语文教学不只是教学内容问题,有效教学必须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联结起来考量。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内容问题成了语文学科最突出、最热门的话题。2013年,这项研究持续推进。在  相似文献   

3.
田媛媛 《语文天地》2012,(24):46-47
语文姓"语",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语"和"真"指什么?语文教学应该抓"工具性"还是"人文性"?应该怎样抓?这些问题是语文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教材培训时,看了两节同一教学内容(高晓声的《摆渡》一文)的课堂教学录像,感受颇多,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些思考。第一位执教者,由"青蛙爬塔"的寓言,导入到现代寓言《摆渡》,第一步是提问启发:学  相似文献   

4.
语文究竟该姓 什么?学语文又该学些什么?这个看似简单但又十分关键的问题,数千年来一直没有弄清楚,它始终困扰着语文教学,使其摇摆不定,效率低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出台,使这个问题终于有了明确答案。然而,《课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怪异现象,使语文教学有再次陷入性质不明、标的不清的危险。我们将通过回顾历史、扫描  相似文献   

5.
近读赵克明老师《语文教学是重演绎还是重归纳?》(《语文学习》2012年第1期)一文,受益匪浅,感触很深。赵老师在文章中结合三则教学案例,从语文学习的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本"理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语文教学当首选归纳法,慎用演绎法。对此,笔者有不同意见,下面结合语文教学实践,针对这三个方面逐一辨析,以就教于方家。第一,什么是语文学习的规律?只有运用归纳法教学才是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吗?赵老师认为,运用演绎法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那么,语文学习的规律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姜元昊 《中国教师》2014,(13):74-76
<正>语文知识内容的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问题。唐建新老师在他的演讲"语文教学探究的困境及出路"中谈了两点建议,即"国家应该痛下决心作出学科的时代定位"和"制定有普遍适应性的课程标准"。这反映出人们在"究竟应该教给学生哪些语文知识"这个问题上存在分歧。虽然许多专家精心编写形成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但这些课程标准仅仅是一些"标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教师和学校存在很大的  相似文献   

7.
<正>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一、小学语文教学的定位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称"课标")《前言》提示,"语文教学"应包括"三个维度目标和五个方面内容",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内容;其次,我们把小学语文  相似文献   

8.
讨论李海林(湖南省岳阳市教育局,长期从事语文教育研究,著有《言语教学论》等)非常赞同你(指执教者,编者注)关于语文教学要给学生"震撼"的观点,当然,首先教师自己要震撼。只有教师自己震撼过了,才可能震撼学生。问题是:你是被语文震撼吗?还是被语文所描述的东西震撼了?  相似文献   

9.
正文章《为了例证或呈现知识的诗歌教学设计》(《语文学习》2011年1期)在谈到《致橡树》的朗读时,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这些都还不够!"中的"这些"究竟是指哪些?诗人完全否定的"凌霄花"和"鸟儿"是否在"这些"范围内?当时因篇幅所限,未展开论述。文章发表后,笔者曾就此问题与一些大学文学课老师、中学语文老师及在校大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不少人认为凌霄花和鸟儿在"这些"范围内,可又拿不出令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怎样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近日,读了吴从伦老师的《用尝试法学文言文》(《中学语文教学》2007.4)一文,深为吴老师敢于"尝试"的精神所感动,但其采用"尝试教学法"进行《促织》一文的教学,笔者却不敢苟同。在此,列叙所疑,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有人曾表示:更多国学内容落实在教材里、课堂上、考试中时,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日。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问题,不在怎么教,而在决定教什么?如果想要真正解决语文教学目前面临的困境,最要紧的是重新编写《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下面简称《大纲》)和配套的高中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2.
针对习作教学改革现状,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以下简称《问题》)等相关表述和研究的成果,重点论述了语文素养视野下习作教学的基本目标、基本模型以及教学实例,丰富和发展习作教学理论,不断完善习作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完善,积极探索全新习作教学策略与模式。  相似文献   

13.
综观近两年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仍然是探宏与析微并进的状况。从宏观上解读的主要内容是新课标的特点、创新之处、意义、联系、存在问题等,比如潘涌的《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第7期)、张国生的《〈语文课程标准〉与“大语文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2期)、李秀菊的《浅谈布卢姆的教学论对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影响》(《现代语文》2004年第2期)、陈黎明的《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检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史绍典的《高中语文新课标离我们究竟有多远?》(《语文教学通讯·高中…  相似文献   

14.
当下,一些引领语文教学方向的课堂几乎都具有"快节奏大容量"的特点。也有人认为,这样的课堂是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本刊2011年5期《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何时休》)的灵丹妙药,是新课程教学思想、理念的最好体现。真的是这样吗?课例:《梵天寺木塔》(苏教版七年级上)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一时间关于语文知识问题的讨论风起云涌,其由是新课标在前言部分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且取消了在原来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基础知识"这一专门条目。由此引发了众多对语文知识问题的思考与论争,诸如:语文知识到底为何物,是否有具体的范围、层次?知识观转型给语文知识的教学带来哪些变化?是否要淡化语文  相似文献   

16.
倪文锦,上海市人,1948年9月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首位语文教育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文化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语文教学研究会主任;上海市考试院考试研究室语文学科组成员。倪文锦教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学科教材建设、语文特级教师研究、语文比较教育、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等。已完成教育部课题多项,如"九五"课题"港台与大陆语文教育比较""职业高中语文课程开发"以及华东师范大学"211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项目"教育创新与教师教育"子课题"语文学科教学创新的课堂分析系统"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语文学科能力结构及其测评的研究"也结题在即。倪文锦教授著有《语文考试论》;主编《语文教育展望》《祖国大陆与香港台湾语文教育初探》《先进教育思想,高超教学艺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研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初中版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语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语文教育学引论》(副主编),以及教育部规划教材职业高中语文(1~4册)、国家规划教材"中职"语文(基础版1~4册)等。他多次作为主讲嘉宾应邀参加新加坡、香港和澳门等地召开的语文教育国际研讨会,曾受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教育学院等多所高校的邀请作访问学者及参与课题的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历来是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出人意料的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却去掉"理解"只留"运用",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意味着"理解"不重要了?这样的变化将给语文教学带来怎样的启示和影响?我们有必要作一番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正>评析样本:孙绍振《对话背后的个性和难得的抒情》(《语文建设》2013.1)阙银杏《以学情分析为教学的依据》(《语文教学通讯》2013.12B)王君《不能冷落了学困生》(《语文建设》2013.3)胡家曙《高效语文教学的行动起点》(《中学语文教学》2013.7)方关军《"理想化预习"使语文教学冷落了多少学生》(《语文教学通讯》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习》2012年第1期刊发了赵克明老师《语文教学重演绎还是重归纳?》(以下简称《赵文》)一文。文章在对三个"演绎法"课例分析后又用相应的"归纳学"给予了修正最后呼吁"语文课堂教学当首选归纳法,慎用演绎逻辑"。很快网上又现江苏卓立子老师的商榷文章,卓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要大胆、多元丰富地运用演绎法教学,归纳法教学时而为之也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指责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的时候,经常引用吕叔湘先生1978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中的那句疾呼:"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都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三十多年过去了,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外在环境都发生了很多变化,现在再引用这句话来指责语文教学,我感觉太不合时宜了.不要动不动拿语文的"课时"来说事,为什么这样说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